用况图学习总结--OOAD

来源:互联网 发布:网店美工毕业论文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7 12:34

要进行软件开发,首先要准确地描述用户需求中的功能需求,形成功能规格说明。当前的一种主流做法就是使用用况图来描述系统需求。

1、

系统:是由“用户”使用的软件,以及所有与其相关的硬件。指被开发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不是指现实世界的系统。
系统边界:一个系统所包含的所有系统成分与系统以外各种事物的分界线。
系统成分:在OOA和OOD中定义,在编程时加以实现的系统元素——对象

现实世界中的事物与系统的关系包括如下几种情况:
■某些事物位于系统边界内,作为系统成分。如超市中的商品,抽象为系统内的“商品”对象。
■ 某些事物位于系统边界外,作为参与者。
■某些事物可能既有一个对象作为其抽象描述,而本身(作为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又是在系统边界以外与系统进行交互的参与者。如超市中的收款员,他本身是现实中的人,作为参与者;在系统边界内,又有一个相应的“收款员”对象来模拟其行为或管理其信息,作为系统成分。
■某些事物即使属于问题域,也与系统责任没有什么关系。如超市中的保安员,在现实中与超市有关系,但与所开发的系统超市商品管理系统无关系。这样的事物既不位于系统边界内,也不作为系统的参与者。

  认识清楚上述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就划分出了系统边界。

2、
简言之,参与者是在系统之外的与系统进行交互的任何事物。
一个参与者定义了用况的使用者在与这些用况交互时所扮演的一组功能高内聚的角色。
如何识别参与者?
人员——
系统的直接使用者
直接为系统服务的人员
设备——
与系统直接相联的设备
为系统提供信息
在系统控制下运行
不与系统相联的设备 ×
计算机设备 ×
外系统——
上级系统
子系统
其它系统

3、
用况是对参与者使用系统的一项功能时所进行的交互过程的描述。
使用用况的原因
    用况是对用户需求(主要是功能需求)的规范化的描述。用户需求是分析工作的起点,但分析员能够得到的反映用户需求的材料常常是不够规范或不够准确的。通过全面、认真地定义用况,可把用户对系统的功能需求比较准确地在用况中表达出来,并且在形式上是较为规范的。
        为领域专家、最终用户和开发者提供一种相互交流的手段。
    为开发者提供一种认识和理解系统的方法。系统、子系统可能会很复杂,充满了操作和其它部分。通过用况,可以帮助这些元素的使用者根据他们将如何使用这些元素而直接地认识它们。用况使一个元素的作者可以就元素应该如何被使用,表达意图。
    用况是开发期间随着演化而测试每个元素的基础。
      使用用况,有助于捕获界面需求。

4、
用况与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一个参与者可以同多个用况交互,一个用况也可以同多个参与者交互。
用况之间的关系:包含、扩展、继承。

5、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捕获用况:
a、从参与者的角度捕获用况
b、从系统功能的角度捕获用况
c、利用场景捕获用况

6、
用况图展示了用况之间以及同用况与参与者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用况图用于对系统、子系统或类的行为进行可视化,使用户能够理解如何使用这些元素,并使开发者能够实现这些元素。
        用况图呈现了一些参与者和一些用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图形上,用况图是一幅由一组参与者、一组用况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组成的图。这些关系是参与者和用况之间的关联、参与者之间的泛化,以及用况之间的泛化、扩展和包含。
    可以选择把一些用况用一个矩形围起来,用来表示系统、子系统或“类”的边界。
    用况图可以包含注解和约束。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