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主义》-书摘(上)

来源:互联网 发布:炮太捏脸数据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9 03:10

        我想再重申一遍,今后的时代所需要的先见能力,是能够看清眼睛看不到的事物的能 力。任何人都能够预见到的事业是不会再有什么发展的。要想获得在新的竞争地中取胜的能 力与工具,不能依靠现有的战略论和过去成功的经验,重要的是把精力集中在不断认识前 人未曾涉足的世界,并磨练自己的资质。

        把 20 世纪的学习变成一个破坏并极具创造性的“不学习”的过程。要想得出相反的结论, 当然需要对常识毫无遗漏地进行分析,但也需要对反证进行同等程度的分析。是否具备这样 的思考习惯以及逻辑验证的技巧,决定着你在新的竞争地中生死存亡的命运。

        即使失败,也要率先向前所未有的事物发出挑战——我总觉得在当今的日本,具备 这种心理的人才极为罕见。   惧怕变化的心理,也就是惧怕失败的心理。与其说这是一种软弱,倒不如说是不成熟。 由于不成熟,便无法避免失败。未曾遭遇过失败,一直在回避失败,因此没有掌握避免失败 的方法,于是在新的竞争地中,无法迈向未知的领域,这便有可能丧失生存能力。   惧怕风险,企图逃避风险,这样做是为了种族的延续,是生物的本能。然而,人类并非 无法化解风险的动物。北欧各国突然发生的变化以及爱尔兰成为世界金融的后院都说明了这 一点。自原始社会以来,人类无数次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变化,并且每一次都想出办法解 决。

        在任何世界中,被称之为名人或高手的人大体上都具备慎重和大胆两方面的素质。这两 种素质无非是经常向往变化、执著探索的热情之产物。在商界之中,优秀的组织除了积极进 行技术革新,还十分擅长化解风险。此类组织的领导者,他们的内心大都充满着享受变化的 热情。他们的存在以及他们的热情无疑会成为开拓未曾开发的新竞争地的动力。

        未曾开发的新竞争地前途莫测。正因为我们不了解,所以对任何情况都感到非常紧张, 这种紧张感能够唤醒我们的触觉,提高我们对事物的洞察力、分析问题的速度与应对危机的 能力。此外,极度的紧张还刺激着人类潜在的“直觉本能”。

        如果说享受变化、执著探索以及不学习 20 世纪是在看不见的大陆生存的必不可少的条 件的话那么紧张感,也就是积极的猜疑心理便是迅速磨砺先见能力的“强心剂”。在看不见 的大陆上,我们需要这种“强心剂”发挥作用,否则我们便无法赶上变化的速度。

————————————————————————————————————

        马逊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它放弃了把公司网站发展为百货商店的做法,缩小 仓库的规模,重返自己的初衷,把焦点重新对准书籍、CD 以及图像软件等能够有效进行数 据挖掘的商品上。此外还转换了商业模式,不是自己变成百货商店或购物中心,而是为特定 的顾客群提供服务,通过“网络借款”赚取手续费。

        以逆向思维再次构思事业   经营者有时会埋头于自己的幻想之中,丧失冷静而透彻地验证经济现实的能力。“铱星 计划”失败的根本点也正在于此。人类原本就不擅长于清除自己固有的想法和经验,并从零 开始思考些什么。养成“逆向思维”的习惯,并不断磨练这一习惯,则有可能防患于未然, 避免在新境地中受到致命的伤害。对于以自己的构想作为成功依据的定论或经济法则,我们 应该尝试着去否定,并以此为出发点重新构思事业。

        首先把事业的核心限定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然后向纵深发展,以使竞争对手无法模

        与“规模经济”相应的一个说法是“深度经济”。特别是在电脑经济中,“纵深、迅 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能够彻底做到这一点的人却非常稀少。

        要想在这样的时代获得成功,必须首先从虚心验证现实中的各种事实出发。要做到这一 点并不容易。为了使自己的思想从作茧自缚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有时必须彻底放弃自己好不 容易积累起来的一些东西。

————————————————————————————————————

        作为交流的基础,或者说是交流的原则,我们开始需要“符合 逻辑的思考”这一必要条件与“符合逻辑的讨论”这一充分条件。

        符合逻辑地去思考与行动。无 论是攻破未曾遇到过的课题,还是初次开展一项工作,符合逻辑的思考都必不可少。在既没 有地图也没有路标的越野比赛中,逻辑思考将成为指南针。   逻辑思考的基础在于首先建立假说,以事实为依据对假说进行验证

        在双方互相交换自己意见的过程中,包括上述提问的能力在内,倾听的能力与说服的 能力必不可少。

        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他们以自己的理论代替了雄辩家的 诡辩。亚里士多德在《诡辩驳议》的开头这样写道:“诡辩性质的驳斥看上去像是驳斥,这种 言论实际上只不过是荒谬的推理(谬论)而已。”换言之,无论口齿如何爽利,听起来多么 动听,在由事实推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过程中,都包含着谬误。换一个角度来看,即使没有恶 意或贪婪的意图,但在忽略这种谬误的情况下反复进行讨论,是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

        不少诡辩利用人们先入为而缺乏证据与逻辑。我们必须能够从某人发言的前后逻辑或开场白中捕捉到与此后进行的讨论之间的矛盾 之处,为此需要进行严格的训练。此外,参加讨论的人身份与地位各异,我们必须集中精力 倾听来自各种视点与角度的意见。此时不要受“发言者是谁”的影响。养成关注“说的是什 么”的习惯至关重要。倾听别人的意见非常重要,也应该尊重别人的意见,但由这些意见推 出的结论则必须具备确凿的证据并符合逻辑。   我们还必须养成这样的习惯:当人们的意见惊人地一致时,回到讨论的出发点,重新 审视结论的依据与议论的主旨。这是因为正是在这种时候,才最有可能受到“现代雄辩家

        反驳的目的并不在于击倒对方,而是为了加深相互之间的理解。这主要有两种情况:

        通过论证进行反驳指的是指出对方的主张所依据的数据与事实的错误或不足,但不能 仅仅停留于此。如果不通过逻辑推理进行反证,直至指出主张与论据之间在逻辑上不存在相 关性,便无法驳倒对方的主张。

        我们只要对自己与对方主张的框架作出冷静的分析,便可达到上述目的。不过有一个前 提,这就是自己必须准备好充足的论据。此外,只有倾听对方的谈话,条件反射般地捕捉其   论据不足与错误之处,才能抓住反驳的机会。仅通过有效的反证驳倒对方的主张,是无 法达成一致意见的。在通过论证进行反驳的过程中,反复的反证只是一场前哨战,是为了把 自己的结论暗示给对方。为此,需要在诸多可能得出的结论之中,把自己的结论暗示给对方

        为了得出正确答案,我们经常把几种推理形式组合起来,建构起逻辑。其代表性的方法 为“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是从经历过的诸多事实中推导出最本质的因果关系,得出作为普遍原理的结论。 而演绎法是亚里士多德为我们带来的论证方法,通过“A=B、B=C、因此 A=C”的三段论展开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