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师致敬---写在第9个非遗日

来源:互联网 发布:ubuntu postfixadmin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6 08:02

今天,我们以非遗的名义,

向以刘忠荣为杰出代表的大师致敬!

向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师道尊严致敬!

     刘忠荣先生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海派玉雕的领军人物,用他不懈的艺术创作,不懈的带徒传艺,践行着他的人生追求,显示了一位真正的大师卓尔不群的智慧才华和数十年来辛勤耕耘、执着探索、勇于担当的情怀。

 

     在他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一种历练,无论是当年在上海玉雕厂,还是后来建立自己的工作室,无论在体制内,还是在体制外,他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化思想的先行者。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曾获三届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他师从刘纪松、萧海春等前辈大师,好学勤奋,对艺术、对工艺精益求精。他关注急速现代化与市场化中玉文化的命运,将玉雕艺术的创作视野直接投向玉雕最深刻、最本质的层次,充满了对民族文化意识的反思。他对徒弟不仅传授技艺,而且教导做人做事。手把手,心交心,一丝不苟,严格严厉,充盈着一种深厚博大的情怀,今天,他的弟子谈起当年往事,无不历历在目,都感受获益终身。

 

     在他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一种襟抱。刘忠荣是当代玉雕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人物。他从未固守大师的身份,从未止步于思想,而是奔走行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文化实践的先觉者。近年来,他对非遗保护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上身体力行的探索,他和忻建军先生以及整个团队尽心打造和运作《忠荣玉典》的品牌,他在玉雕创作方面一以贯之的亲力亲为,不倦求索,让业内外的同人或者其他受众,能够深切领会当代玉雕艺术的命脉、智慧和情感,他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先知与先行,致力唤起玉雕人的文化自觉。去年,他在同工艺美院学生的对话中,一句“我是为玉而生的”的话,令全场动容,他也收获了青年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烈掌声。

 

     在他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一种使命。把漫漫8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华玉文化拥进怀中,在今天传承创新,发扬光大,刘忠荣将此看作是不能拒绝的神圣使命, 他围绕当代玉雕艺术的前途与命运、文化现实中的困境与应对,以及玉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展开的思考和实践,充满了前瞻意识和行动能力,不断拷问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良知。既不负前人、更不负后人。这是时代和历史放在我们肩背上必须承担的责任。所有的传承人,都应有这样的使命感:

 

     刘忠荣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玉雕创作方法论的先行者。在玉雕炉瓶创作达于臻境,炉火纯青的时候,他毅然“归零”,从头开始,在玉牌领域另辟蹊径,独标高格,它的“六面围雕”、“弧面雕”,完全突破了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子冈牌”,将玉牌创作推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去年11月,有关方面曾经专门组织了刘大师的个展和学术研讨会,刘大师的风格与贡献的确可以作为一个课题,给予充分的关照与研究。

 

     可以认为,这样不遗余力地行动,正是一位真正的大师最扎实的文化担当。

 

     今天,非遗保护,已经成为一个浩浩荡荡的文化工程,从国家文化方略到政府执行举措,都进一步提升到、融入到解决民族文化传承问题的层面,这也是我们经过了“五四”反思传统文化、政治运动改造传统文化以及上世纪80年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90年代文化遭遇经济和市场巨流冲击后,对民族传统的文化意义、文化生态以及未来发展走向等,展开的广泛深刻而且持续不绝的研究和保护实践。

 

    刘忠荣先生一直都站守玉雕艺术的前沿,保持先觉,主动承担,他的定力、他的智慧,他作为“师傅”的言传身教,是海派玉雕的宝贵财富。这让我们想起中国非遗文化保护的倡行者冯骥才先生曾有的感慨——“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在庆贺刘忠荣大师授徒传艺30年之际,由衷期待大师为当今这个伟大的时代贡献更多的力作,培育和提携更多可堪担当大任的新人,如同一路铺展的诗篇和画卷,它是壮丽的,也是朴实的,充满对中华玉文化最高的敬意。

 

更多精彩内容可以关注天工艺品的微信公众平台:tiangongyipin

扫一扫,直接关注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