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颠倒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番外篇)

来源:互联网 发布:国家统计局工业数据库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14:17

有人喜欢番外,那么就写个番外 


是谁第一个打破了沉默

是谁第一声唱出老歌

是谁又提起从前的约定

那关于理想的课堂作文

年少的作文虽然不能成真

你我都愿意再笑着重温

我们所说的爱我们想的未来

可能是今天再相聚的缘

我们年少时不经心许下的愿

再提起时依然是多温暧

也曾约定彼此间常见面

相见时已多年

长的心情短的命

长长短短谁也说不清

遥遥的梦想远远的人

遥遥远远我们的笑脸

 

  其实上面的歌词跟正文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是李晓东的《关于理想的课堂作文》。只是我在想到理想和现实的时候,恰好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是这首歌。不过也可以作为引子,讨论一个问题,什么是理想,什么是现实。

  还是先来看看正统的定义。理想: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也比喻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关于“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是这样的,我的理想是等我有了钱,早餐买两碗豆浆,喝一碗倒一碗;关于“比喻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是这样的,他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正统的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那就不看了,因为其实我们日常所说的现实主义指的是现实的xx,理想主义指的是理想的xx,跟这2个词的原本含义是不同的。

  这几天也在跟一个90后在聊人生,在价值观上大家有诸多不同,但是更麻烦的事情是,大家在用相同的词指代不同的意思。终于有一回我问,如果我想有个漂亮温柔善良懂事的妹子做女朋友,这到底是理想还是现实?于是问题出现了,其实大多数人根本没有考虑过什么是理想什么是现实,我们嘴中的理想、现实、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只是一个武器,用于攻击别人或者掩护自己的不作为。后来我解释到(个人在某一特定时刻的观点,不保证正确,不保证以后不变),理想是对未来的一种声明,在当下还没有付出任何代价,而现实就取决于你愿意为这件事情付出多大的代价。如果我的理想是娶林志玲姐姐回家,那这真永远是一个理想,且不说林志玲姐姐愿不愿意嫁的问题,这性格合适不合适都还两说呢。但是如果我想娶只是身边一个心仪的妹子,那完全可能是现实的,这取决于我愿意付出多大代价,每天帮她写代码,陪她聊天,天气不好接送……(好了,已婚的观众可以从遐想中退出了)如果我愿意去做这些事情,那这就是现实的,即使到最后我还是被妹子给拒绝了,那我至少可以得到一个现实的结论我可以把目光放眼到再旁边那个妹子上了。如果只是理想呢?我去帮她解决问题,我可能也解决不了,那块业务不熟,我可能代码也写不出来,我自己手里还有一堆需求没做完,没有时间帮她……我没有任何行动,但是找了一堆借口,并且将它们合理化成自己不做任何行动的理由,那这永远就停留在理想上了。

  其实如果对号入座一下,就可以看到我为什么会说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被颠倒了。所谓颠倒,其本质也是用相同的词指代了不同的含义而已。大多数人口中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指的是对目标的现实还是理想,而我指的则是对行动的现实还是理想。其实,对目标的想象,大家都会有理想的目标,因为想象又不花钱,愿意把全北京城都想象成自己家的,就中间给故宫留点面子,那也毫不费力。但区别就是那被别人定义为理想主义者的,少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再给自己找一堆借口,让自己可以心安理得毫无负担地结束想象,然后回归原本的生活。那些理想主义者想象完了目标就会继续想象方法,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实现自己的想象,然后付诸行动。

  就连一个极其简单的事情中,也能看到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的不同。比如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需要使用一项新的技术时,哪怕只是一个新的api,偏执理想主义教的教徒们(见《被颠倒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就会把训练和改进都放到当下这个具体而且最困难的时间点上来,然后告诉你,你看,如果按照你的思路,这样的代价和风险谁也没法承担。但是他们故意(如果恰好他们带了大脑出来的话)忽略的一个事实是,任何能力的掌握都是渐进式的,没有谁能做到不经任何训练就能一次把一件事情做对,他们总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和失败。而真正的现实主义者(也就是被别人称为理想主义者的那些)总是会不断通过有挑战的学习和训练来提高自己的技能,当可以改进的点出现的时候,他们已经可以熟练驾驭那些更新一些的能力了,于是做出一个改进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和简单了。其实,放眼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来看,他们这种缓慢的进步已经把偏执理想主义教的教徒们远远地甩在了身后,甚至对他们来说,都没有感觉到什么额外的付出,反而因为不断挑战带来的成就感而体验到了愉悦(注意,这里是愉悦,可以想一下为什么是愉悦)的情绪,这些收益就像白白捡到的一样。然后,就像马太效应一样,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的差距越来越大,理想主义者越来越多进步,现实主义者越来越多抱怨。

  那么,既然现实主义跟理想主义不同的人指代的是不同的含义,是不是澄清了具体含义就没有必要将它们颠倒过来了呢?我觉得还是不行。原因何在?不是每一个理想主义者都是心理素质超强,能够特立独行的。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何况一个人脆弱的心灵呢。理想主义者需要逆袭,树立自己的信心,另外把那些新人,以及尚能挽救的现实主义者拉到自己阵营里来。逆袭也是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彻底改变风向,理想主义者就是可以鄙视现实主义者,二是鸠占鹊巢,我们才是正统的现实主义者,你们一边玩去。哪条路简单,不言而喻。说到底,不管是现实主义者还是理想主义者,东郭先生一般的老好人占绝大多数,他们只愿意用并不好用的大规模说服性武器。刘慈欣小说里面有句话说“所有的生活都是合理的,我们没必要相互理解”,我深以为然,真正的现实主义者(你们知道我说的谁)没有必要放着手里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甩别人几条街的能力)不用,非要学习宋襄公跟别人公平决斗,现实的选择是碾压过去。“何谓王道?” “对手不乖,便从他身上碾过。” “何谓霸道?” “乖的,也碾过。” “何谓孔孟之道?” “碾之前先说一声。”

  就是这样。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