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流动性过剩?兼议利率决定

来源:互联网 发布:删除手机内置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09:59

"流动性过剩"是当今宏观经济领域一个流行词汇,什么是流动性?什么又是流动性过剩?

采用"雅虎知识堂"的通俗解释如下:

在经济学中,"流动性"(Liquidity)是指某种资产转换为支付清偿手段或者说变现的难易程度。由于现金不用转换为别的资产就可以直接用于支付或清偿,因此,现金被认为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在宏观经济层面上,人们常把流动性直接理解为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信贷总量,即通常所说的流通中的现金(M0)、狭义货币供应量(M1)、广义货币供应量(M2)等。

  流动性过剩(Excess Liquidity),简单地说,就是货币当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迅速。


从上述解释,结合汉语表达习惯,我们似乎应该把"流动性"理解为"流动性资产"或"富含流动性的资产";"流动性过剩"则是指"流动性资产过剩"(常指货币过剩,即通货膨胀)。换言之,近来流行的"流动性过剩",不过是"通货膨胀"的代名词而已。

近来研读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其中有一个"流动性偏好理论"。这里的"流动性"是指"流动性资产"吗?

凯恩斯的《通论》晦涩难懂,用词随意而不规范,一些重要概念甚至没有丝毫科学严谨的定义。因此,我们只能从其所阐述的理论去猜测其"流动性"的含义。

学界解读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首先提到其"利率决定"。凯恩斯认为利率由"货币数量"和"流动性偏好"共同决定。人们把凯恩斯的"利率决定"解读为:利率由货币供应和需求所决定。因为将"流动性"作"流动性资产"理解,那么"人们对流动性资产的偏好",确实可以等同于"货币需求"。

但是,凯恩斯在《通论》里同样提到,利息是人们放弃货币"流动性"的报酬。这里的"流动性"明显不能看成是"流动性资产"。因为,在借贷活动中,人们并没有放弃(出售)"流动性资产",而只是暂时放弃了"流动性资产"随时进行资产转换的能力(即"流动性"的原始经济学含义)。当货币被借贷出去,货币的所有权人依然保持其对货币的所有权,但是丧失了其对货币的支配、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此时,这种被借贷出去的货币的流动性为0。而利息就是作为对货币所有权人的货币流动性下降为0的补偿或者说报酬。

按照这种解读,凯恩斯在《通论》对"流动性"的概念是混淆不清的。这不仅导致其理论晦涩难懂,而且遭致学术上"流量"和"存量"概念上纠缠不清的攻击。我们甚至可以怀疑凯恩斯本人是否已经被自己混淆使用的概念所迷惑。但或许凯恩斯本人本意非此呢?


我们知道,货币作为流动性资产来衡量的时候,其状态是静态的--因为不论为谁持有和使用,它都被无差别地看作是社会的一种资产存在形式。不论我们需要货币的目的是消费、投资、还是储蓄,都统称为对货币的需求;不论货币在人们的手中如何流转,流转速度有多快,只要它没有被从实体上销毁或创造,都对货币供需没有影响--货币的供应只取决于货币当局发行的数量,而货币的需求只取决于社会财富的总量。如此一来,说利率取决于货币的供求关系,就出现明显的谬误。因为,观察表明,利率明显与货币流转速度有关。

事实上,凯恩斯明确提到,"流动性偏好"由"消费动机"、"投机动机"、"储蓄动机"等决定。也就是说,凯恩斯在提到决定利率的"流动性"的时候,是考虑到了人们如何分配手中的货币,以及以多大的比例、多快的速度进行流转的。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凯恩斯所认为决定利率的因素,并不是"货币(流动性资产)需求",而是"货币流动性的需求"。

但是,用"货币流动性需求"与"货币供应"这两种不同属性的概念来共同建立函数坐标,又是点匪夷所思。按照正常逻辑,"货币流动性需求"应当与"货币流动性供应"配对,共同建立利率决定函数。这在常理上也很好推理:当货币供应保持不变时,如果货币流动性需求增加,利率(牺牲流动性的报酬的比率)并不必然上升,因为货币流动性的供应可能同时增加(比如人们因为某种原因加大了自己收入的储蓄比例)。又或者说,凯恩斯口中的"货币供应"并不是指货币当局的货币发行量,而是指"货币流动性供应"?

分析至此,当我们引申出"货币流动性供应"这个概念时,不难发现,它同样受"消费动机"、"投机动机"和"储蓄动机"的影响。因为,凡是持有货币的人,都有自己的"流动性偏好",而这些人既可以是货币流动性的需求者,也可以是提供者。当消费动机和投机动机旺盛,更多人愿意借入和使用货币,更少人愿意借出和储蓄货币,利率就高。反之亦然,供需两方面均受影响。那么,我们不妨大胆地假设,凯恩斯口中的"流动性偏好",实际上是包含了"流动性供应"和"流动性需求"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利率其实是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1)货币供应量;2)货币流动性供应;3)货币流动性需求。

如此一来,似乎圆满地解释了凯恩斯含糊不清的概念,而且更与"费雪假设"遥相呼应。费雪假设是: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胀率。货币供应量正是通过通胀率来决定利率的。只不过,费雪认为实际利率基本不变,却无法解释通胀率与名义利率变动的不完全一致。而如果认为实际利率由"流动性偏好"决定而发生变动,则可以解释上述疑问。


综上所述:

"流动性"是指资产转换为支付清偿手段或者说变现的难易程度。

"流动性过剩"是指流动性资产过剩,即通货膨胀。

"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手持的货币以消费、投机等手段立即转化为其他资产的偏好,即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的需求与供应。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其中,实际利率由流动性偏好决定,通货膨胀率由货币发行量与社会财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