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颜之乐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定制产品退货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9 07:53
大学毕业时,大堆崭新的课本都48一斤卖了,唯独一本破烂的《论语》被我小心翼翼的收了起来,然后就带来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开设了论语研读课,我就毫不犹豫的选了。在第一堂课上社科院的老师讲到了孔颜之乐”——说来惭愧,在此之前自己竟然不知有孔颜之乐一说――让我意识到了我没有卖掉《论语》的原因。
     如果说人生中之前的17年的学习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书中的黄金屋颜如玉,那么现在我又知道书中还有孔颜之乐后,就又多了一个理由和目标:追随古人,也来寻找那份孔颜之乐。其实不然,或许自始至终它就一直深埋在我的心里?:)向伟大的孔子致敬!
     有人来做伴找吗?找啊找的,很开心的。
先从《论语》中来看看,孔颜是如何“乐”的。
     学而篇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雍也篇第十一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颜回这是贤德啊!颜回平时的生活,不过是一盒饭,一瓢水,住在破旧的巷子里,别人禁不住那种忧愁,但颜回却能自得其乐而不动摇,颜回真是有贤德的人呵!
     述而篇第十六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这句的意思是--孔子说:虽然吃着粗糙的食物,住在简陋的地方,但仍感到乐在其中。对于那种违背道义而取得的财富和尊位,他视其如同天上的浮云,转眼即逝。
     述而篇第十九章--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一篇的意思是--叶县县长向子路问到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的为人,发愤的忘了吃饭,快乐的忘记了忧愁,不晓得衰老就要到来,如此罢了。真不愧是孔子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我爱死这句话了。
     另外,在先进篇第二十六章中有一个与孔颜之乐密切相关的一个故事,吾与点也之乐。原文我就不写了,意思大致如下:
孔子曾经问他的弟子们子路、曾点(曾参父)、冉有、公西华等有什么志向,他们回答不一。子路的志向在使一个处于内忧外患的千乘之国成为强国,民众既勇敢又知义礼;冉有则以方圆五六十里的小国作为治理的对象,也是想在三年内使国民丰衣足食、知乐达礼;公西华却以兴礼作为自己的志向,愿做个管理礼仪的官员;而曾点则说,自己志向是在暮春时节,与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孩童,浴于沂水之上,风凉于舞雩之下,歌咏先王之道,归于夫子之门。孔子听罢慨然而叹:吾与点也!。这段话真是精彩,一个问题把不同的人区分了不同的档次。
下午又上论语了。坐在舒适的教室里,晒着从窗户透进来的秋天下午特有的阳光,再听着老师讲孔孟之道,真是太享受了,简直是一种奢侈,正所谓偷得浮生半日闲(不过想想平时又都干些什么了)。
    不说了,接着写孔颜之乐。孔颜之乐应该是儒学的精髓,古往今来多少儒学大家都曾研究过它,但却都未曾给过一个直接的解释,因此我在这里也仅仅是把我的想法表达出来,抛砖引玉吧。
     下面就看看孔颜到底乐在何处。到底是什么使孔颜超越贫富等物质享受,超越成败,超越社会道德伦理而乐呢?我认为是,什么是道?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追求,理想,信念。有《论语》的泰伯篇第七章为证: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里的任重而道远,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现在可以理解,孔颜之所以乐,是因为他们有一个非常美好的理想,并且自己从来没有停止过为实现这种理想而奋斗。奋斗着,所以快乐。
     儒家修身的最高境界就是做一个君子。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尽管自己否认,其实这些孔子都做到了。孔子好学,而且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他不耻下问,于是三人行,必有我师;他曾问道于老子,所以朝闻道,夕死足矣。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他对别人宽恕;对自己以忠,义,仁,孝严格要求。他正直,高尚,富于同情心,所以善于与人相处,使跟自己在一起的人感到舒服......能做到这些,肯定已经超过了君子的标准。
     修身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相辅相成的。在《论语》第五篇第二十六章中子路问孔子的志向是什么,孔子是这样说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里还不是很明确,我们再看一下前面提到的吾与点也那个典故;当问到自己的志向时,曾哲描绘出一幅非常美妙的春游图,而孔子也对此表示了认同。暮春时节,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孩童,浴于沂水之上,风凉于舞雩之下,歌咏先王之道。这里有山有水,有天有地,有大人有孩子,载歌载舞,其乐融融,天与地是和谐的,人与人是和谐的,人与整个自然也是和谐的;一个和谐的天下(注:也即现在所谓的和谐社会),这就是孔子的理想。孔子为此忙碌了一生。年轻时他周游列国来推广自己的理论,却没有得到支持。但他没有放弃,后又面向社会招生,只要拿几条干肉,磕几个头就可以做孔子的弟子,他曾有弟子三千,一生传道授业解惑,诲人不倦。不管是当官还是做老百姓都以天下事为己任,不管是富贵还是贫穷都欣然接受,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不逃避;是的,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就像奔腾的河水一样永不停止,而这里的理想又足以和日月争光,这样的一个人有什么理由不快乐,这样的一个人还会有什么忧愁?我忍不住借用司马迁评价孔子的那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之再一次向伟大的孔子致敬!He is the God
现在我们知道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的乐很明显比孔颜之乐逊色了很多,因为其中参杂着太多的个人荣辱。可是这样一来,我们这些凡人似乎更不可能体会的到孔颜之乐。至少我是这样,原因很简单,追求不一样,我满脑子想的是期末考试能不能顺利过关,导师能不能再多发点钱,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好工作,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的房子......都不好意思写在这里。:)一想起这些都会平添许多烦恼。可是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自己的理想却又觉得很不实际,甚至很滑稽。
     还好,有这样一句古话——半部《论语》治天下,看来大家都有同感。读不懂,没关系,我们可以只读半部;学不来,也没关系,我们可以尽力而为。现有的这些目标没有错,毕竟我们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错的是态度以及缺少了点高雅的追求。而态度的转变往往可以在顿悟的那一瞬间发生,为了这么诱人的目标奋斗,有什么理解烦恼?为什么不把烦恼的时间来关心一下亲人,朋友;来看看书,写写程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好好干活,努力工作,这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就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总之,凭自己的能力去做人,慢慢的体会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境界,然后用一生的时间去追求那份孔颜之乐。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