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读书笔记

来源:互联网 发布:51单片机的指令码构造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1 12:22

      近日,长夜无聊,偶然观看了央视的《客从何处来》,从书屋中跑出来晒晒太阳的易中天先生跑到越南寻访他的十八世祖易先。易教授的这位祖宗参与了明朝对越侵略战争,并枉死于越南谅山。易教授高屋建瓴的评论道“黑格尔说悲剧就是善的冲突。就这场战争而言,越南方面追求独立、自由,完全是正义的;就易先来说,他身为大明王朝朝廷命官,被朝廷派到了朝廷认为是自己国土的地方,担任知府,他守土有责,他要忠于职守,他在力不能支的情况下,自尽殉职,也是正义的。” 节目组特意提到,在易先去世八十年之后,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作诗一首:“金石心肝熊豹姿,煌煌大节系人思。长风撼树声悲壮,仿佛当年骂贼时”。高度评价了易先,把他当做了一个大英雄、一个忠诚于国家的人物看待。

王阳明是谁呢?听着很耳熟。我隐约记得神雕侠侣中提过王阳明。我找了下原著,确实有这么一段

 

坐了约莫半个更次,突然间眼前似见一片光明,四肢百骸,处处是气,口中不自禁发出一片呼声,这声音犹如龙吟大泽,虎啸深谷,远远传送出去。黄药师当他起身穿衣,早已知觉,听到他所发奇声,不料他内功竟然进境至斯,不由得惊喜交集。原来一人内功练到一定境界,往往会不知不觉的大发异声。后来明朝之时,大儒王阳明夜半在兵营练气,突然纵声长啸,一军皆惊,这是史有明文之事。此时杨过中气充沛,难以抑制,怎啸声闻数里。程英、陆无双固然甚是讶异,连山后李莫愁听到也是暗自惊骇,但她料想定是黄药师吞吐罡气,反正他不会出手,却也不用惧怕。那料到杨过既受寒玉床之益,又学得玉女心经与九阴真经的精要,内功积蓄已厚,日前黄药师为他疗伤,桃花岛主内功的门路与他全然不同,受到这股深厚无比的内力激发,不由自主的纵声长啸。这片啸声约莫持续了一顿饭时分,方渐渐沉寂。黄药师心想:“我自负不世奇才,却也要到三十岁后方能达到这步田地。这少年竟比我早了十年以上,不知他曾有何等异遇?” 

        这一段是讲杨过晚上练功,有所得而发出异声。金大侠用大儒王阳明夜半兵营长啸作比,并以黄药师心理活动描写,来衬托杨过的天赋异凛和境遇之奇。

        黄药师我们都知道是很厉害的了。听上去王阳明也很厉害啊,似乎是一位大儒,更是一位将军,还身负绝世武功。随意百度了下,不禁吓尿。

        王阳明作为一位大儒,主要提出了“阳明心学”的思想,影响传至东亚 东北亚 东南亚,并深刻影响到现在,与孔子 孟子 朱熹并称,立德、立言、立功于一身。我们所熟知的“良知” “知行合一”就是他提出来的,不管我们了不了解他,我们都深受他的影响。

        阳明心学从程朱理学发展而来,但是与朱熹不同。朱熹讲”格物致知“,是要探究万事万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来提高道德修养。王阳明年轻的时候”格竹子“,面对竹子坐了三天三夜,啥也没弄明白,所以他对朱熹的理论是怀疑的。后来呢他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意思是天理即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之中,所以要”致良知“,向内求即可,不需要向外求,就是要了解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 ”格物“就是保存内心善的念头,去除恶的念头。天理存在于我们的心中,但是常常被蒙蔽了,所以需要时时清理掉蒙蔽内心的污物。这个“污物”就是“人欲”。

        ”人欲“是什么呢?要吃饭是天理,讲究吃美食就是人欲,要娶老婆生孩子是天理,要娶漂亮老婆,夜夜笙歌就是人欲。就是说超出合理范围内的欲望就是”人欲“。这个合理范围是很难定量界定的,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我想我们作为吃货是不赞同”存天理,灭人欲的“的。很难解释,认同‘存天理,灭人欲’的古代中国,发展出了这么灿烂的饮食文化。反倒是欧美人,在吃的上面还随便一些,认为,吃的健康,填饱肚子即可。

        只学文科的古代,也将科学文化知识和道德伦理知识混杂在一起。儒家的”天理“既包括科学文化也包括道德修养。王阳明的学说,对道德修养是有利的,但是对客观知识的学习,是有害的。对着”竹子“冥思苦想,确实是搞不清竹子的道理的。道德也许可以求诸内心,自然规律肯定是不行的。近代,物理曾经被翻译为“格致”,算是对“天理”另一方面的一个阐释。以下,我们假设王阳明的天理只是道德修养。

        阳明心学认为”天理“本来存在于内心之中。这是一种人性本善的说法。后天呢,会被污染,所以”格物致知“就是要不断的去除污染的东西,保存善的东西。  这个类似佛家“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拭”。

        我们所说的道德是一种利他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善恶来进行评判。道德是利他的,有道德的人,能够对他人的困境,痛苦感同身受,继而能够去同情他人,或者帮助他人,或者让自己的行为不对他人受损。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说的就是这个吧。

        阳明心学的根基在于人性本善,人性本善是对的吗?

 

        佛洛依德有不同的看法。佛洛依德将人的意识分为本我,自我 超我,

        本我是一种生物本能,要吃饭,睡觉,求偶,以及各种原始欲望,是人一切行动的动力,本我的原则就是”满足我,我要快乐“。

        自我,是具有自我意识的我,能够认识外部世界,会有意识的在适应现实的情况下去实现本我的要求。自我的原则是”现实原则“

       超我是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则”

       本我类似于动物性,超我即是人性,超我是人独有的。在人的幼儿时期,只有”本我“,饿了,就吃,吃了就睡,要拉要撒,自己说了算,只考虑自己。超我呢,是后天教化出来的,以控制自己符合社会道德,符合自我要求。自我则在本我的驱动下,找到既不违背超我,也符合客观现实的方法来和外界进行交互。

       按照佛洛依德的理论,人性生而是自私的,道德是后天教化的结果。

       动物只有本我,自我,但是也有很多的利他行为,在蜜蜂和蚂蚁,猩猩这些群体动物中尤其明显。动物会有道德感吗?动物的利他行为是天生就会的吗?

       达尔文主义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动物学家用“囚徒困境”解释了这些行为。“囚徒困境”说的是两个合伙犯罪的坏蛋,已经被警察抓了起来,警察将他们分开进行审问。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囚犯面临两种选择:一,供出同伙, 这时候对方也招供的话,双方都判5年,对方沉默的话,自己判2年,对方判7年。 二,保持沉默,这时候对方招供的话,自己判7年,对方判2年,如果对方也沉默的话,双方会无罪释放。

       显而易见,双方都沉默,是对双方都最有利的选择。但是呢,情况总是不会那么简单,因为囚犯对同伴的选择是不知道的。然后聪明的囚犯发现,当自己做出利他的行为(保持沉默)时,有可能会被对方背叛,因而吃亏,盘算来盘算去,精通博弈论的囚犯,最终选择了背叛对方,携手收获了很惨的结果,共同入狱5年。

       生物学家艾克斯罗德对这个实验做出了改造,用计算机模拟这个实验,参与实验的“机器人”各自有各自的策略,机器人之间也会反复pk很多次。Pk的机器人之间能够查看对手之前的pk有没有背叛行为,然后做出自己的选择。最后看哪一种策略会最终胜出。

       研究的结果是,如果是只玩一个回合,那么做个背叛者,是最佳选择。可是玩的回合多了,各自对对手了解也多了,应对的技巧也不同。最后的第一名采用的是“一报还一报”策略:我不率先背叛别人,可一旦遭到别人背叛,那我也背叛,同归于尽。

       这个策略有如下特点:一,我不害别人 二,如果对手犯过错,我可以原谅,这要他跟我合作。三,如果对手加害于我,那我也会害他。 四,我的原则很简单,大家都知道。

       群体性生物,在生存了很多代以后,具有这种策略的群体获得了竞争优势,经受住了自然选择。大家你帮我,我帮你,都活了下来。利他行为只是表现,根本的出发点仍是自私。所有的利他行为都可以用最终的自私来解释。

       为什么只有群体性生物进化出这种策略? 因为利他主义者也期望伙伴能帮助他,既然期待对方的回报,这些动物就必须经常见面才行,这样,大家才有相逢报恩,及收取回报的机会。不同的物种之间也可以进化出互利共生的关系,他们生存的环境够近。

       为什么动物会有“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是动物进化出利他行为的前提。只有动物能够感受到同伴的困境和痛苦,他们才会做出帮助行为。

       自然选择让群体性生物进化出了利他行为。这应该是道德的生物学基础吧。人是超越了动物的。我们在‘恻隐’之心,利他行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道德,来指导我们的行为。道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这么看来,王阳明的“心学”是有道理的,善念写在我们的基因里,我们只要努力做自己就好了。佛洛依德也没有错,刚出生的小孩,没有能力利他,只能表现出利己的一面,利他是进化出来的天性,一到时机,自然会表现出来。不管是利他,还是自私,都是大家为了生存下来所采用的策略。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与朱熹的先知后行不同。他认为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比如说“痛”,如果没有实际体验过痛,那么就无法知道“痛”是什么意思。道理懂了不去实际中应用,那就不是真知。所以王阳明的“心学”是入世的学说,主张到实际中去操练。实际上,王阳明本人是功勋卓著的军事家。兵营长啸就发生在王阳明平宁王之乱时。

       阳明心学是王阳明在充分总结前人经验,并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得出来的学说,在历史上备受推崇,现代崇拜者也不乏其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非常之快,但是管理人类心灵的学科发展有限。希望能够以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些学科,从中汲取智慧。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