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09日

来源:互联网 发布:win系统制作mac启动盘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03:25

当医疗遇上移动互联网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可穿戴设备加入到移动互联网中,医疗将越来越多的向着移动互联网靠拢。这无疑会同时推动两者的共同发展。目前医疗和移动互联网的结合主要是通过手机,而将来我们能想象,手机将主要作为服务器,而越来越多的传感器将能被用来对健康的监控,产生的这些数据一方面能对个人健康给出意见,另一方面同样能给医学研究提供大量的数据,进而推动医学的发展。

关键词】移动医疗 可穿戴设备 移动互联网 医疗


医疗,关系着千千万万老百姓的身体健康,更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提高一个国家的医疗水平成为每一个国家的重要任务,近几年,我国更是发布了各种惠及千万人民的医疗政策,老百姓更是打心底里感谢国家。

移动互联网,作为兼俱移动随时随地随身和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新产物,正在改变着各行各业的格局。传统的互联网IT企业,移动互联网的主要营收已经超过互联网的营收。传统零售商,票据行业,餐饮,服装行业等,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也正在向着移动互联网靠拢,展现出一种要么自身变革,要么被淘汰的趋势。动辄亿字开头的行业并购、融资中,更是频频见到移动互联网企业的身影。

看着移动互联网这咄咄逼人的态势,我们不禁会问,当医疗遇上移动互联网会是怎样的一番状况呢?

以下我们将从医疗和移动互联网的结合动机,现状分析,和展望未来三个方面来浅显的剖析一下这个问题。

一、结合动机

公共医疗体系的建立更是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无论医疗支出在一个政府总支出占的比例有多大,医疗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始终不能满足人们的预期,至少在发展中国家,病有所医这个基本的条件是远远不能满足的。另外一方面,智能手机的普及速度正在逐年加快,智能手机生产商每年的出货量,更是高大几个亿。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智能手机近几年来的普及速度更是超乎预期。这边摆着大量的智能设备,那边需要有大量的设备来提高医疗水平。于是,智能手机也就有了和医疗融合的客观条件。

二、现状分析

目前,医疗和移动互联网结合的产物主要可以分为软件和硬件。

在软件方面主要是运行在各种手机平台(iOS,Android...)上的个人健康数据收集分析应用。这些软件中比较成功的有大姨妈App。月经作为伴随每一位女性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的生理现象,每个月都给女性朋友带去疼痛。另一方面,由于月经的规律性,基本上是每一个月7天,这个个人健康数据,如果能够收集起来,这些数据不仅能够给每一位女性带来帮助,更能给和月经有关的研究提供大量的数据。大姨妈APP为记录女性用户的个人生理数据而服务,巧妙的结合了移动互联网和医疗。其正是看到了移动互联网和医疗结合的极大潜力,才能够取得成功。

在硬件方面,主要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可穿戴设备,如电离子透入贴片可以治疗头痛,智能眼镜可以帮助老年痴呆症患者唤起容易忘记的人和事,GoogleGlass可以全程直播外科手术,以及国内由360公司推出的智能手环等。

移动互联网,由于其随时随地随身的特性,提供了一种监控的可能。这种监控可以轻易的转化成为对健康的监控。而在医疗方面,最需要对健康随时监控的人群,主要是老人,以及一些突发疾病患者,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如车祸,地震,坠崖等。针对这些时间,另外一种把移动互联网结合到医疗中的应用,是实现自动报警功能,当检测到受监控人,有突发情况,比如,老人突然摔倒了,血压突然升高等,智能手机等监控设备会通过移动互联网,自动报警,或者通知其家人;在驾车过程中,利用手机内置的速度传感器,如果检测到其速度突然减慢,以及其他一些特征,可以判断车主出车祸了,这时候手机就会将这个地点,通过移动互联网报警。

我们不难想到,另外一种应用,就是为健美,健身爱好者等人群服务。通过随身穿戴设备,检测其自身生理状况,比如通过GPS,算出其运动了多少,继而得出其消耗的卡路里等健康指标。

上面提到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利用手机来将移动互联网和医疗结合在一起,而移动互联网本身具备开放的特点,任何设备都可以接入到这个网络中,而不仅仅是手机。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穿戴设备。虽然这些设备功能上没有手机那么全面,但其能够针对某种特殊的应用场景,给出一套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往往会比手机提供的方案更加优异。比如血糖无创连续监测技术:现有血糖连续监测产品主要通过皮下间质液测量血糖浓度。即利用汗液、唾液等人体渗出液,通过计算血糖浓度与渗出液中葡糖糖浓度的相关性测量血糖。其中,美国Medtronic公司最先推出获得FDA批准的血糖实时连续监测系统(CGM)。该系统由可丢弃式连续血糖检测探头、射频发射器和接收显示器组成。探头可通过细小金属丝贴在患者腹部(金属丝极其细小,刺入速度极快,无疼痛感),连续工作3天,每10秒对皮下间质液里的葡萄糖浓度进行测量,所得的信息通过无线方式传到接收器上,接收器每5分钟对所得数据进行均值处理,然后将其转换为血糖值储存下来。这种方法每天采集到的信息量是指血测试法的100多倍。这种穿戴设备,检测结果就绝对比手机检测到的结果要准确很多倍。又比如:血氧的无创连续监测技术:通过红外线测量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即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与全部血红蛋白容量的百分比,是重要的生理参数,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长期监测意义重大。可以用附着在耳垂、脚趾或手指上的脉冲血氧计测量血氧饱和度。脉冲血氧计测量血氧的原理是:氧合血红蛋白可以允许较多的红光通过并吸收较多的红外光,非氧合血红蛋白则反之,可以允许较多的红外光通过并吸收较多的红光。脉冲血氧计通常附着在使用者的耳垂、脚趾或手指上测量血氧饱和度。美国SPOMedical公司推出的“血氧手表”可在使用者睡眠过程中监视其血氧饱和度,降低睡眠窒息症患者在夜间呼吸阻碍的危险。

 对生命信号的检测方面,目前一个成功的应用是通过手机摄像头来检测心率。手机的摄像头能做的不只有拍照,它还能被当作生物传感器测量你的心率(心跳频率)。 一款名为Cardiio的移动APP使用手机的前置摄像头来分析你面部反射过来的光量。它无需任何额外的硬件就能精确测量你的脉搏。你所要做的就是握住你的手机,正面直视摄像头,然后你就可以通过仪表盘来观察脉搏随时间的变化。


三、展望未来

可穿戴设备将改变移动互联网格局

随着越来越多的可穿戴设备加入到移动互联网中,目前以只能手机为主要入口的情况将发生极大变换,手机未来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服务器。可穿戴设备为移动网络新的入口,将移动互联网的全面升级。可穿戴设备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可以使人类脱离电脑和智能手机的限制,催生新的移动网络入口。目前,依赖于智能手机的移动网络还比较局限,智能手机不但充当联网服务器,还充当输入和输出终端;而可穿戴设备的推出将改变这一状况,今后智能手机仅充当联网服务器,而可穿戴设备将成为移动网络输入和输出终端,可以解放双手,让人们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将能自动检测个人健康状况

有了越来越多的移动设备之后,我们能想象将来有一天,移动互联的设备能全天候随时随地监控我们每个人的健康状况,我们也不难预料,这些穿戴设备同样能拿来监控外面的环境,依据这些监控结果,我们就可以更好的对我们的个人的内环境以及外环境有更真实的了解。进一步呢,我们希望看到能够自动帮我们给出建议,而不仅仅是监控。移动互联网上海量的健康数据,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预测,进而做出更优的决定。

移动互联网将改善目前医疗过程

现在去医院就一过程,和十几年前相差不大。我们不难现象,随着医院更加人性化的改进,我们只需要通过移动互联网就能实现挂号,付款,排队。更近一步的,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数据能在全国统一一个帐号管理,去到哪家医院,都能调到个人的所有历史记录。而不用每一次都去买一本病例本,每一次都去打印病例。同样的医保关系,医保报销也能实现全国同步,而不用每次都跑回医保所在地办理。

移动互联网将推动医学研究

移动互联网提供的海量数据,将会极大的推动医学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心理上的疾病,

对这些海量数据的挖掘、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貌似没有任何关联的行为对疾病的影响,这或许能对医学研究开辟出一条新的方向。

四、总结

本文试图阐述清楚移动互联网对医疗的影响,首先分析移动互联网和医疗的结合动机,或者说是客观条件;接着对移动互联网在医疗中的应用做了小小的现状分析;最后对移动互联网对医疗的影响做了一下大胆的推测。

移动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医疗问题困扰各国政府。在我国,移动互联网和医疗被提到很高的议程上。如能把这两者好好结合,必定能推动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同时能够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造福千万百姓。


参考文献

[1]移动医疗,医学在互联网上的奇幻漂流 http://www.pumch.cn/Item/10492.aspx

[2]全球可穿戴设备应用领域分析,医学领域是蓝海http://www.fenglepai.com/archives/1384

[3]the introduction to mobile health http://en.wikipedia.org/wiki/MHealth

[4]the introduction to eHealth http://en.wikipedia.org/wiki/Ehealth

[5]自我跟踪概念盛行微感应器有望引发医学变革 http://www.iimedia.cn/28684.html

[6]theintroduction to vital signs http://en.wikipedia.org/wiki/Vital_signs

[7]医疗APP缺监管能“问诊”别“看病”http://www.iimedia.cn/36902.html

[8]微软加速布局医疗信息化 http://www.iimedia.cn/36723.html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