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风俗小品

来源:互联网 发布:sql server 全局变量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7 09:29
本文转自:http://blog.niwota.com/a/2567187.htm
1  以右以上
蒙古人以右为上,端茶敬酒的时候,要用右手。客人要用右手来接,用右手无名指弹酒祭天。这是“右手”为上,进而推而广之,“右首”也应为上。穿袍子的时候,要先伸右边的袖子。搭蒙古包扎围绳的时候,要从西边的门框上捆起。孩子们从远方归来,要让家长吻他的右脸蛋。
体现在座位上更是如此,以右为上,主东客西。坐在西边是为了抬举你,所以你千万不要往东面老婆孩子堆里凑热闹。一家弟兄坐在一起,老大一定要坐在最西面,然后序齿而坐。这种情况甚至引申到出行和下盘,几个人一齐骑马赶路,为小的一定要走在为大的左面。老二的蒙古包要搭在老大的东面。甚至新疆蒙古族用石头砌的冬窝子,也严格遵守这一古制。汉人正好相反,以东为上,吃喜时老大一定要坐在老二西面。但是我看《史记》,蔺相如出使秦国有功,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说明古代也是以西为上的,不知后来为什么变成这样。
当然,最尊贵的座位还是当头正面(北面),要把这里留给长辈或者长官。如果长辈和长官碰在一起,长辈要甘拜下风,坐在长官东面。
2      马驹节
  初夏四月,马群进入夏营地以后,牧民要用第一批挤下的鲜奶,向长生天祭洒,举行一个别开生面的小型宴会,开启今年牧业丰收的祥端,我把它译为马驹节(乌日斯奈日)。
每户牧民的门外,都有一条就地钉下的长长的毛绳(季勒),毛绳上不远不近,挽了许多绳扣,等着往上拴小马驹。这天一早,主人家要一早起来,在毛绳上头(西边)铺下白毡,摆起供桌。供桌跟前,立着一大桶酸马奶,上面搭着九眼勺,下面放着套马杆。这工夫,亲朋好友已经带着加头(礼物)陆续到来。只见轻尘荡起之处,人喊马叫,一群油光水滑的母马,带着它们新生的马驹,闯进了人们的视线。热情的主人,把哈达系在最出色的套马手杆子上,让他一马当先,套住当年生下的第一匹马驹,练在毛绳的第一道绳扣上。而后大家一起出动,把所有的马驹都套来拴在这条毛绳上。
在大家喝起茶来的工夫,母马的奶也憋起来了。按照古俗,第一个动手挤奶的人一定要男性,而后大家一起出动,把马奶挤下来,加进那个大酸奶桶里。这时只见九条汉子,骑着九匹白马,来到酸奶桶跟前。男主人骑马在前面开路,两人用套杆抬着酸奶桶,骑马走在两边。其余人马鱼贯而随。他们要绕着毛绳,顺时针转到三圈。另有一位手里拿着九眼勺,不停地从木桶里舀上酸马奶,向四面八方的苍天祭洒。走在前面的主人,还要吟诵祭天的祝词。这些祝词的开头几段,居然跟现在成吉思汗陵三月二十一日大祭念的一模一样。
3  撒奶祭天
如果说,马驹节只是一家一户或邻里乡亲向天祈愿的话,那么成吉思汗陵三月二十一日的撒奶祭天,就是整个蒙古民族、特别是黄金家族的拜天盛典了。
这回毛绳上拴的母马,已经不是小牧之家的三五十匹,而是99匹清一色的白马。长生天也具象化了,变为99根芨芨草缠棉花做的“天座”,代表了99天。酸奶桶是檀香木的,能装300多斤,从准格尔旗运来,也有一段非同寻常的来历和专门供养人。撒奶祭天的时候,伊克昭盟(鄂尔多斯)盟长和七旗王公贵族都要出面,赤脚围绕着大奶桶和99个天座跑大圈,用撩油勺般浅沿的九眼勺,把酸奶撒到天座上,直到把300多斤酸奶都撒完为止。
有趣的是,这99个天座之间的距离以及它们与奶桶之间的距离,都可以由守灵人达尔扈特随意设置。以至王爷都要向他们献上哈达请求缩短距离呢!不过,后来政策放宽,有钱的贵族可以雇人来跑。年迈的盟长跑够三圈以后,就可以把九眼勺交给第二个人,他还要主持大殿内外的一大堆祭祀呢!盟长开始撒奶的时候,专门的祝颂人就同时念道:“(这鲜奶)嘴里没有尝过,手里没有蘸过,只让枣骝马驹尝过,只向苍天散泼…”这一段祝词,跟蒙古国民间马驹节念的一模一样。
4  九眼勺
蒙古文化比较坦率,别人承认的七窍之外,它又加了下面两窍,合称九窍。九窍产生九种欲望,这都是合理的。在三月二十一日成陵大祭上,公开向长生天祈求“愿九种愿望如夏天的淖尔一样漫溢”。
九眼勺就是表达这种欲望的工具,它的九个坑代表九窍,九种欲望。向天祭洒鲜奶,表达了世俗对神的期盼和希翼。四面八方都撒到,最后一勺朝天扬去。有人说八个坑代表八个方向,第九个坑代表天,也就是天地八方。按理说应该撒九九八十一下,但因为九眼勺有九个眼,一下顶九下,所以撒九次就行了。
九眼勺是一种通俗的翻译,实际上它是祭洒器(САЦАЛ),不限于节日,也不限于寺庙和官府,老百姓在每次饮酒喝茶放羊背之前,都要先取每种的少许走到外面向天撒去,然后各人才能动手动口。勺也不限于九眼,心诚则灵,用一般的勺头也行。它表达的是一种人类对大自然的深深敬畏和感激之情。
5       灶火是怎么来的
古时候,有两个猎人,出去打猎。翻山越岭,跑了整整一天,连个野兽的影子也没碰见。两人饿得头昏眼花,从山沟里灌了一皮囊水,准备找个地方捡些柴火,好好熬一顿茶喝。俩人正走着,碰见一个狐狸洞。其中一个说:
“这个洞里一定有狐狸。你瞧,洞口上有新踩下的狐蹄印。”另一位高兴地说:
“好,快下马。我们赶快去,狐狸要出洞了。”
说着赶紧找来一束干草,堵在洞口上,生起火来。不过这个狐狸洞有两个出口,上面还有一个露明的小窟窿。生火的时候,烟从另一个洞口跑出来,火苗从上面的小窟窿里窜出来。于是生火的那个人说:
“火跑出来了,火跑出来了,用什么东西堵一下呢?”正要跑去找寻,另一个急中生智:
“快把捎绳上的锅解下来,坐到窟窿上去。把皮囊里的水倒进去。”谁想他们这样一做,狐狸没有熏着,倒把一锅水烧开,熬了一顿好茶。从那以后,蒙古人就学会了用灶火,那以前都是用的火撑子。
6       敬酒奇俗
汉人以脱帽为敬,蒙古人以戴帽为敬(上
庙除外),尤其是向尊贵的客人敬酒,妇女必须戴够全副头饰。接酒者也必须戴上帽子,如果来不及戴帽,必须在右手接酒的同时,左手在头上赶紧捂一下,同时就势躬一下身体,向对方表示没有戴帽的歉意。你如果到卫拉特蒙古旅游,很容易见到这种场面。
   这个部族还有敬回酒的习惯,你给我把酒敬过来,我接住以后不喝,再回敬给你。你用嘴抿一下,再递给我,我才能把酒喝掉。如果周围有比我年岁大的人,我还不能喝,要让他们统统尝过以后(多半走走形式),我才能一口喝掉。对此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怕遭人暗算,这种是向对方表示友好。喝酒的时候,把酒接过来,放在左手掌上,腾出右手无名指,向天弹酒祭撒。这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表示敬天。一种是:过去男人这个指头上也戴银戒指。如果酒里有毒,流下来的残余部分就可能把戒指染黑。这些说法都可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因为在会盟和敬酒的时候,利用敬酒的礼俗残害对方的事情,并不是没有发生过。当然这只是我们这类文人的无聊考证,当今在草原喝酒的时候千万不要多虑。
7      形形色色的敖包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敖包多作为界碑、路标或一方山水之神出现。其实它的含义很多,还有专门用作占卜、诅咒(如同埋镇物)、警示(下面有一条大沟),以及纪念性的形形色色的敖包。过去有些梁上好汉,把豪门大户的马匹偷盗回来,分给家乡的穷人(当然自己也用)。他们临走的时候,在家乡选个地方建立敖包,请求地方山神保佑一路平安。去世的时候,把他们用过的套马杆统统放到敖包顶上。这种敖包一般很暗埋,供奉的时候也不让外人知道。2005年,我在蒙古国访到盗马贼陶来班弟藏马的秘密大石罅,却未能找到他们的敖包。这就是一种特殊的纪念性敖包。
敖包的形制,也不限于砖木土石结构。把车轱辘大的积雪裁下,一层层的垛上去,一层比一层小,垛成九层玲珑宝塔。中间有碗口大的孔,用来插放佛灯。这类敖包,一般都是除夕晚上点佛灯、祭苍天用的。
游牧民认为万物有灵,也万物有份。凡是祭敖包的食品,出力的人自然有一份。参祭的人,过路的人,碰到的人都有一份。还要把每只羊的羊头及有关部分扔到敖包上,让乌鸦、狐狸、蚂蚁来吃,因为它们也是万物之一,不能慢待。
8   革囊倾处酒微香
酸马奶古称马湩(念DONG),常盛于皮囊。始载于《史记·匈奴列传》:“得汉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成吉思汗的重臣耶律楚材有诗曰:“天马西来酿玉浆,革囊倾处酒微香。”因为酸马奶也有酒味,人们常常把它与马奶酒混淆。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饮品。马奶酒透明无色,有明显的酒味,还有一股畜酒特有的腥气。酸马奶颜色发白,味道发酸,只是不如牛羊的酸奶粘稠。所以蒙古国干脆把它叫成酸奶(艾日格)。
这两种东西,我在锡盟都喝过。但都是礼节性的,未能尽兴。到了新疆,马奶酒放开了,但是听说喝醉以后醒不来,不敢多喝;到了蒙古国,酸马奶放开了,牧民家不要钱随便喝,要带走三块钱一公升。我就买了一个大塑料桶带在车上,途中喝上两碗,能抗过一天的路程,又顶饭又顶茶,真是神了。光吃粮食,肚子可以吃得很撑,但不耐饥。肉食奶食吃一点就饱了,但是非常耐饿。这就是食物结构的差异。想起明代彭大雅说蒙古人“其性耐饥,即食一酪弹(蛋),饮水一升,可度二三日也”。成吉思汗的军队能够远征欧亚、长驱直入。除了别的原因,恐怕这也是一个原因吧!
9  皮壶
皮壶就是一种革囊。《蒙古秘史》145节写到,成吉思汗与札木哈同盟军作战,被对方射伤了颈脉,昏迷过去,半夜醒来后向者勒蔑要水喝,者勒蔑脱掉衣帽,光着上身潜入对方阵营,从勒勒车上偷了一皮壶酸奶回来,救了成吉思汗的命。
这种皮壶叫做呼呼日(ХθХYYР),这是我们最早看到的母语记载。实际上早在新石器时代,游牧民把野兽种驯化为牲畜的时候,就开始了这项皮毛加工的进程。有名的契丹鸡冠壶,用的就是同一种工艺。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现在还完整保存着这套技术。因为它是牛皮做的,一些技术难关很难攻克。他们把大畜后腿上的筋做成线,在里面缝合一次,再翻过来用驼毛线缝合一次,解决了渗漏的问题。然后再挖一个坑道,用烟熏二十一天,解决了定型的问题……要经过前后两年、十三道工艺才能做好。我们现在市场上卖的皮壶,里面装有一只塑料瓶子,如果把它拿出来,皮壶就成了一个银样蜡枪头。因为古代没有玻璃瓶,没有塑料袋,木桶又太重,只能就地取材,用结实而相对轻巧的牛皮攻克这个难关,以便适合游牧携带。当时也不限于皮壶,凡是盛放水茶奶酒这类液体的器皿,都要采用这一办法做成。大小种类都不一样,名称也各不相同。从最大的捣酸奶的皮囊,到能够握在手里的鼻烟壶,都是用的这种方法,这样也更便于利用一张牛皮的边边角角。这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天,鼻烟壶已经不用皮革为原料,却仍然称为呼呼日的原因了。
10  吃灯娃
旧历十月二十五日,家家户户都要捏灯盏,灯盏是面捏的,面是用糖与奶水和起来的。贫者百盏,富者千盏。把芨芨草棍儿缠上新棉花,插进灯盏里作芯子,再用小壶把黄油融化,注入灯盏,任其自然凝固。晚上星宿全了以后,把它们都摆到门前新垒的敖包上,以及居室、库房、牛棚羊圈等人和牲畜栖居的地方,每人手拈一炷黄香,把所有的灯一一点燃。那时尚无电灯,浩特平时很暗,如今一下变成一个光辉灿烂的世界,人们的精神无不为之一震。大人都集中到一个大户人家,围着火撑子坐个圆圈,有板有眼地念起玛尼经。玛尼经是大藏经的蒙文通俗译本,充满诗情画意和音韵的魅力。火撑里的牛粪火烧得正旺,锅里的炖肉发出嘶嘶的响声和诱人的气味。
最高兴的自然是孩子,大家念经的时候,他们围着佛灯跑来跑去玩耍。第二天一早,家长还在睡大觉,他们便爬起来,争先恐后地到各家去抢佛灯吃。因为这种佛灯本来是食物做的,黄油烤炙一夜业已成熟。大人们也要品尝,因为这是灯节——纪念黄教领袖宗喀巴逝世的口福。
11  母系社会的遗风
土尔扈特的剪发宴,保留者母系社会的遗风。那里的孩子剪胎发,一定要到外祖父家去,孩子的爷爷奶奶不能参加,就是亲生父亲也不能到场。全是娘舅这帮人张罗,做奶酒,备全羊,亲朋好友全来,人人要在孩子头上剪一绺头发,姥爷姥姥必须第一个开始。没有来的亲戚,还要给他留下一撮,以便日后来剪。孩子的胎发很金贵,剪一绺要给一头带仔母畜。
父系家唯一来的是孩子的叔叔,要送来一只全羊,从中间一劈两半,挂在宴包的西哈纳上。剪发宴开始的时候,要把这只羊的心肝取出来,当着众人的面,从中间摘成两部分。所以孩子父系来人,与其说是参加宴会,不如说是送礼。当地有个讲究,认为姑娘是父母的心肝,只有嫁到婆家生了孩子,才能真正成为“外人”,等于摘取了心肝。她的那份嫁妆与私产,这时才让她带走。至于这次大家送的牛羊,也全是这个孩子的。巴音布鲁克我认识的一个翻译告诉我,她家孩子剪头发,得到马驹牛犊羊羔27头,全是雌性。等她孩子上学,这些牲畜孳生的后代就可以给他交学费了。我们一提到母系社会,往往觉得它非常落后。殊不知它有对女权张扬的一面,体现着对女性的负责与呵护。
12  树为母枭为父
  《卫拉特简史》称,这个部族由于战乱和饥荒,最后只剩了一个孩子。一位猎人打猎来到森林,看到这个孩子躺在树下,树上有个壶嘴似的瘿瘤,分泌出一种白白的乳汁,正好滴在这个孩子的嘴里。树枝上还落着一只鴞鸟,形影不离地守护着这个孩子。他把这个孩子带回家去养大,这就是绰罗斯——卫拉特的主要支系的祖先。绰罗斯就是“壶嘴子”的意思。
2003年我在新疆看当地人集体祭火,准要找一个有树的地方,一位老奶奶手里拿条羊腿,羊蹄子蘸在奶碗里,羊腿上面挽出一条长长的红线,红线拴到高高的树枝上,一切仪式都在树下进行。这就不由使我想起上面的那段传说,感到它是一种历史精神的复活与再现。
回来翻译《成吉思汗祭祀全书》,当看到“以鸮为父,以树为母”的字句时,我的眼睛亮了。新疆内蒙古距离这么遥远,通过怎样的途径竟然把它变成了文字,一念就是近千年?这种对民族起源的远古记忆,包含着人类不忘大自然恩德的一种积极精神。
13  干肉
在牧区多年,学会个吃生肉,不过是干肉。干到的羊肉,没有生肉味,不腻无膻气,吃到嘴里越嚼越香。九二年我在达茂旗社教,住在一户牧民家里,他家树上放着一麻袋干羊肉。我跟他儿子出去一条,回来一条,日久天长,竟然吃下一个大窟窿。主人发现了:“嘿,看这会儿那老鼠多厉害,能爬那么高!”
回城以后,嘴里常常泛起那羊肉味。有一年羊骨碌多,怕起蓝毛,削成条子晾出去,结果起来一堆黑虫子,看着很瘆人,只好全扔了。心想当年蒙古军西征的时候,能把一头牛的干肉松装在它的尿泡里。咱连这点羊肉也干不了,实在窝囊。
近年在牧区跑,说起这事,牧民告诉我,一是你季节不对,二时你地方不对。卧羊的时候,趁热乎切成条儿,搭根棍子晾在崩克尔里(一种柳编的窝棚建筑),不要放在四面墙的凉房,连冻带干,控不下血水,这样肉质鲜美,色泽好看,吃起来不硬。下面灌水冻成冰,老鼠也爬不上去。我脸一红,想起那年的事,心里说:“那是你没碰到大老鼠。”
14  鼓风囊与吹火管
同样的东西,在牧民手里做出来,就带上了游牧的特点,轻巧简单,方便好用。鼓风囊就是一例,实际上它就是农村的风箱,看上去却像个手风琴。牧民鼓风的时候,也像拉手风琴一样,一开一合的。开的时候,通过侧面的木舌头把风灌进来;合的时候,风就从吹火管里吹出,把火撑里的牛粪或羊砖火吹旺,看上去蛮有诗情画意。不过,生活并不是这么浪漫,凡是用鼓风囊的时候,多半是遭了雪灾,燃料受潮冒烟,才不得已而用之的。
鼓风囊的产生大概很早。关于蒙古族起源的传说里,就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化铁熔山的故事。讲到蒙古族的祖先被突厥打败,只剩了两男两女,逃进深山老林(额儿古涅昆),后来人口繁衍,要到山外寻找出路。便用七十头牛的皮红筒(整剥牛皮)做成七十个鼓风囊,把铁山化开,终于来到辽阔的大草原上。现在用上了电风箱,鼓风囊成了过去的故事。但是我看到有些铁匠和银匠,还在使用脚踏的鼓风囊,说是容易掌握火候。
15  火鎌
火鎌是一种取火工具,人道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但是我想,燧石取火可能比钻木取火更早。因为那时是石器时代,人们更容易发现击打石头迸出的火星,而且燧石几乎到处都有。火鎌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发明的。一直到解放初期,村里的羊倌还在用它取火抽烟。我还听他们唱过:“生铁火鎌白蓓葛,早晨打到太阳落。”白蓓就是火绒草,它叶子背后的绒毛(葛)非常易燃,把它夹在两片燧石里,用铁做的火鎌一打就能燃着。
蒙古人是游牧民族,经常在野外活动,用它取火是当时的首选。戴在腰带上面,既是实用品,也是装饰品。所以王公贵族的火鎌做工精致,价格昂贵,是一种风度和地位的炫耀。过去举行婚礼的时候,男女双方要各出两人,互相展开取火比赛,哪方的火鎌先打着,就算哪方取胜,可见打击火鎌并不是那么容易。正因为如此,刚发明取灯(非安全火柴)的时候,一盒火柴换一只羊是常事。
16    以白为尊
蒙古族习惯上用红、白称呼乳、肉食品,
白指乳,红指肉。同是牲畜身上的东西,奶就显得特别高贵,且有驾临一切食品之上的独尊之势。你去牧家,不管吃饭喝茶,他们首先给你端来一个盘子,盘子里盛有奶皮乳酪等物,你尝一点奶食以后,才能正式喝茶吃饭。如果要放全羊,先有一只酸奶碗在人群中传来传去,每个人尝了一口酸奶以后,才能动刀吃肉。一只全羊,最高贵的是羊头,朝着最尊贵的客人,羊头上面是一团黄油或奶皮,表示羊头也要以奶食打头。
   白是乳,红是血,白代表着和平、友谊,血代表着仇恨和战争。成陵三月二十一日大祭,直译为白群祭,就是祥群祭。正月叫白月,蒙古文字母的排列叫白头,都有开始、为首的意思,同时也蕴含吉祥之意。正月里去牧民家拜年,桌上放着两个盘子,都宝塔似的,其中一个用奶条摞成。你想吃,吃另一个盘里的,这个奶盘不能动,这是“看盘”,礼节性的,给你面子时略加品尝的。看盘摆一正月,最后由家人作为最珍贵的东西吃掉。
17  奶酒
奶酒也叫畜酒、营养酒、蒙古酒。马奶、牛奶、驼奶都能酿造。过去牧区说酒,就是指奶酒。民间史诗里英雄们喝的酒,也全是奶酒。现在新疆部分地区、整个蒙古国民间,还是以喝奶酒为主。夏营地的牧民,天天做酸奶、酿奶酒、做奶食。只有我们内蒙古,才把奶酒当作待客的饮品。
奶酒工艺,各地相同,工具就地取材,略有区别。灶上坐口大锅,锅里盛酸奶,锅上坐酒笼,酒笼上坐小锅,小锅里添凉水。大锅里的酸奶烧开以后,蒸汽扑到小锅底上,遇冷凝成水珠,滴到吊在下面的小桶里,或者通过管子流出来,这就是奶酒。
奶酒回锅,还可以再酿,每一遍都有专门的名称。民间史诗唱到酿造五遍,形同毒药,这都是听说而已。我在新疆博州,那达慕会上见过妇女酿酒比赛,发给相同的酸奶和柴火,酿出后让评委品尝,谁酿的最好给谁奖励。热气腾腾的很有一番看头。
18  圣主盗奶种
制作奶食品的各种工艺,过去牧民不会,只懂得把奶子煮熟、或就那么生喝。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干巴阿秃儿被塔塔尔害死以后,变成了神仙。有一天,成吉思汗上天去探望他父亲,吃见人家的奶食品非常好吃。就把胡须洗得干干净净,粘一些酸奶回来,从此草原上才有了奶种,家家牧民都吃上了香甜可口的奶食品。后来这事让玉皇大帝知道,认为一介草民,不该暴殄天物,就差下许多天狗,要把草原上的牲畜吃光。成吉思汗知道以后,动员牧民一齐出动消灭天狗。最后打的剩下一只,藏在旅人支过锅的三块石头里。天狗又是母的,肚里怀了崽子,从此草原上狼就孳生起来。
现在牧民如果自家断了奶种,可以向别人“借”,据说虎日借的效果最佳。成吉思汗大祭中那个大奶桶的酸奶,大家都可以带回去一点当奶种,据说发的最好。如果万一断种,也可以自己来做,各地的方法很多。如在刚生下羊羔的初乳里,把头年的奶疙瘩打碎放进去让它发酵;把绵羊的信油(油脂里的肉疙瘩)晾干捣碎,加入面粉和起来发酵;或把面起子放在热水里,反复抓握,把稠的滤出去,剩下稀的发酵也能得到……
19    烤羊趣事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阿拉善是内蒙古
的不毛之地,可她的烤羊却是全国第一,南北寺的松林内蒙少见。在这里吃烤羊,可以说是一种综合享受。烤羊必须是梭梭、泥炉、土种羯羊,才能达到最佳效果。1999年,我在阿拉善宾馆第一次吃到烤羊,第一道上来的是羊皮,鲜亮透明,色如檀木,还有一层薄如蝉翼的外壳,食之妙不可言。陪同者说,如果用电炉,烤不出这种香味;别处的羊肉水分大,也不会这么鲜美,看来完全是歪打正着,阿拉善荒漠环境造成了烤羊的悲剧之美。
   第二天起来,去盟委办事,发现这里的建筑都是四面合围的,花木扶疏,环境优雅,恍惚间有种北京四合院的感觉。陪同人又说你说对了,阿拉善过去叫定远营,就是仿造北京四合院建的,娥掌公主下嫁到这里时,很不习惯这里的环境,尤其是想北京的烤鸭。陪嫁厨师便替她想办法,以梭梭代桃木,绵羊替京鸭,做出了胜似烤鸭的烤羊。这种生活上的和谐,造成了政治上的稳定。定远营一建,定住了公主的心,更定住了王公的心。亲王自然就是亲北京的王。1948年,第代王爷达里扎雅率部起义,又一次投入北京的怀抱。
20  煮烤羊
   2004陪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蒙古,在布尔干省吃到一种别具野味的浩日霍克(ХОРХОГ),因为又煮又烤,我把它译为煮烤羊。我们去的时候,羊才宰杀。反正也不忙,先坐下来喝酒。陪我们的作家叫乔伦其其格,她的父亲参加过我国的第三次作代会,见过周总理。她对我们也十分友好,不时把我杯里的白酒换成矿泉水,让我心存感激。把肉切成大块以后,倒在一个盛了水的铝桶里(那个铝桶看样子是苏联货,正好能装下一个羊的肉),用松木柈子把石头烧红,趁势也夹进铝桶里。只听嗤啦一声,热气正冒出来的当儿,麻利把桶盖盖了。乔伦其其格又领我们去取盛水。圣水能助消化,开脾胃,喝了以后能多吃肉而吃得香。我平时不喝生水,现在灌了一瓶,居然感觉无事。回来以后,肉也熟了。但是先不吃肉,大家围坐一圈,从铝桶里夹出一块石头,放在一个人的手里,让他很快给下一个人传去。石头滚烫滚烫,人们个个呲牙裂嘴,不知道是疼还是笑。谁把石头掉在地上,谁就给大家唱一支歌,蒙汉歌曲都行。我们的带队韩少功不会唱,就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我给翻译。他不无感慨地说:“下次来蒙古,怎么也得带一两个能喝会唱的。”
21 猎人的故事
老猎人,会学兔子叫,会学黄羊叫,会
把黄羊、狐狸和兔子叫到跟前来打,像磁石吸引着一堆铁屑。
老猎人死的早,没把这套本领传授给小
猎人。可是,他教会了小猎人枪法:每次只装一枪,打十步的兔子,二十步的狐狸。打不着的话,老猎人就打小猎人一个脆响的耳光。小猎人就这样学会打猎了。
那时候,草原上的黄羊真多,有三五只
的小群,有一两千只的大群。猎人饿极了,才去打猎。打着了,升起一堆篝火。剥皮,剔骨。取出胃来,翻过,把肉塞进去,撒点沙葱和蒙古胡椒。把篝火移开,把胃埋在烧红的热沙里,上面再堆一些火烬,就睡了。一觉醒来,肉熟了。有汤有水,又鲜又嫩,拿出酒(从前随身带一种小抿壶)来,美美地饱餐一顿。剩下的,碰上谁就送给谁了。人们说,见面分一半,就是指这种风俗。猎人说,兽是天上的牲畜,不能独食。猎人不懂得攒东西,因为整个草原都是他的。
22 门松裤带紧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牧区都不锁门。过路人进去随便吃喝,吃完一拍屁股就走。主人不但不怪,心里还挺高兴,因为他就是准备让你吃的:“嗬如嘿(都是可怜的口头语),谁出门头上能顶座房子!”
那时牧区不但日不锁门,夜也不闭户。大凡迷路的人、出门的人、找畜的人都可以进去借宿,主人无论是男是女,一律不拒。清代蒙古学者罗卜桑悫丹曾说:“蒙古人纯朴的想法则是……做买卖的人不远千里、抛家舍生而来也不容易,便请到家中,酒饭招待,出入起居非常随便。汉俗为再好的朋友,家里男主人不在的时候,有事情去了也不能进家。”伊盟人有句俚语:“民地人门紧裤带松,草地人门松裤带紧。”道出了两种民族的心理差异。近些年来,有些不法之徒,往往利用这些纯朴的风俗为非作歹,甚至把人家满门抄斩,谋财害命。从此坏了“行情”,给牧人心头落了一把沉甸甸的锁头。
23  脾为什么贴到胃上
  脾原来是游离之物,无所依附。一天过河,沾在冰上,便对冰说:“你厉害?”“当然。”“你厉害咋让太阳晒化了?”“太阳厉害。”脾又去找太阳:“太阳,你厉害?”“当然。”“你厉害咋让云彩遮住了?”“云彩厉害。”脾又去找云彩:“云彩,你厉害?”“当然。”“你厉害咋让山给挡住了?”“山厉害。”脾又问山:“山,你厉害?”“当然。”“你厉害咋让旱獭挖空了?”“旱獭厉害。”脾又问旱獭:“旱獭,你厉害?”“当然。”“你厉害咋让人给捉住了?”“人厉害。”脾又去对问人:“人,你厉害吗?”人不吱声,一巴掌把它打得贴到胃上去了。所以直到现在,脾还跟着胃。
24  骟马蛋
   骟马蛋有时和打马鬃、烙火印一起进行,像过节一样热闹。但事关马匹的性命和健康,牧民一向严肃对待,讲究自然也特别多。这方面的专业人员,这天也特别风光。要请到席上,尊之正坐,献上哈达鲜奶,而后才开始操作。这时候套马的、剪鬃的、戴笼头的、烧火印的、端茶送水的都要上阵,
男女老少都是一派忙碌景象。
所谓骟马蛋,并不是简单把那玩意儿割掉。马的睾丸有三四层皮、十三条血脉,马以后的状况如何,就看他的这一刀了,可以说是塑造马日后形象的关键时刻。会用刀的人,马的伤口好得快,发育好,身上有劲,奔跑如飞。所以骟马人都受到大家奠重,临走主人一定要给他净手(送礼)。
骟马蛋早在匈奴和东胡时期已经发明,五畜都能实施,技术最复杂的就是马,这是游牧人智慧的一种表现。宋人彭大雅就曾讲到骟过的马“阔壮而有力,柔顺而无性,能风寒而久岁月,不骟则反是……”1998年我在东北见到一位猎人,他说有的公野猪会用獠牙把小公猪的睾丸剔除,免得日后与它争雄。看来野兽也懂阉割术哩!
25  东方模式与狗
   上帝造人,用泥巴捏了亚当,又把亚当的肋骨拆下一块,捏了夏娃。我听牧民讲过,佛祖用泥巴捏了一男一女,没等干了,一头多事的黄牛跑来,拿犄角把泥人的肋骨挑掉一块,落地就变成了狗。这样一男一女加狗与牛的空间,构成了东方的生活模式。史前的岩画上,不难见到一群原始人领着狗打猎的情景,可见狗老早就成了人们的帮手和家庭成员。
这种古老的痕迹,不时会在生活中闪现出来。有的部落娶回新娘,首先要让狗把她袍襟上的食物舔掉,以便让它尽快认识这个家庭的新成员。更有甚者,新娘在给这家灶神叩头的时候,还要给狗叩头,可见狗的地位是多么重要。科学证明,把野兽驯化成牲畜,绝不亚于火的发明,而狗是被最先驯化的动物。谚语说:“走马是路上的装点,吠犬是家里的装点”。哪家外面断了狗叫声,被认为是不祥之兆。
狗能看门、护羊,更是打猎的好帮手。它能认识自家和别人的牲畜,别人的牲畜来了它会赶走,自家的牲畜跑到别家群里它会赶回来。狩猎的细狗关键时刻能救主人的性命。狗死以后,嘴里含快黄油,头冲西北放在高山顶上,跟人的待遇一样。
26  饈斯
  饈斯一般译为羊背子、五叉、全羊,但都表达不出蒙文原来的意思。一说饈斯,就包含一种神圣和敬意在里面,准要伴随一定的仪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吃羊肉。蒙古谚语说:“在不明事理的人面前,切莫摆上五叉来。”能享受饈斯的人,都是一些有名望有身份的人。
   饈斯包含全羊但不限于全羊。达·查干先生把苏尼特饈斯分为十种,每种的组成、性质和奉献对象都不一样。比如全羊饈斯、除夕饈斯、敖包饈斯、招福饈斯、婚宴饈斯、探女饈斯等等。不同地方饈斯的用法和规矩都不同。有的可以用整羊头代替整个饈斯来供奉神佛,但是要带下巴。如果不带下巴,就要搭配在饈斯最上面用于其他场合。一般的饈斯不带羊脖子,婚宴饈斯却必须带羊脖子。鄂尔多斯的台吉们娶亲,用的饈斯是煺出来的(不剥皮),新女婿自己不上门。这是非常特殊的。
   献饈斯有一套烦琐的仪式,包括敬天、尝奶、卸羊等许多环节,还要说唱一段很长的祝赞词。最后还要吃一顿稀饭或酸奶面条。我们在品味饈斯的同时,一定要细细品味蒙古文化的详情妙理。
27  五畜挤奶
牛马骆驼羊(含山、绵羊)五种牲畜都能挤奶,但挤奶的方法不同。绵羊,山羊从后面挤,马和骆驼从左侧挤,牛必须到右侧去挤。大多数牲畜是蹲着挤,骆驼则必须站起来,把身子靠着骆驼,曲回一条腿,把奶桶放在腿上来挤。挤羊奶的时候,必须用一条长长的绳子,把羊头一只只练起来,从后面挤完以后,把绳子左摆右摆,羊们都自己脱出去了,四五岁的小孩最爱干这种游戏。挤牛奶马奶的时候,则用练绳把马驹牛犊练起来,挤一头放一头。还有一件麻烦事,必须先让牛犊马驹把奶吃精,人才能接着挤奶。它们正吃得嘴角泛奶沫子,你拉走它老大不愿意,尤其是秋后的大牛犊儿,有时能把你拽倒。我可没少干过这种残忍的勾当。
五畜挤奶的时候,仔畜就要单独隔出来另放。这就需要一个半劳力。有的人家人手不够,就把自己的羊羔放入邻家的群中。因为彼此没有亲缘关系,母羊不奶这些陌生的小家伙,这样自然就便宜了聪明的人们。有的人家,连这个条件也没有,就用稀羊粪糊糊,把母羊的一个奶头糊上。小羊羔干净,只吮另一个奶头。留下这个奶头,人就洗涮洗涮自己挤着吃了。
五畜挤奶,骆驼的时间最长,几乎一年能挤,其次是牛。绵羊的时间最短,也就是一两个月。
28  蒙古人的茶道
沙原的夏天,太阳当空一盆火,烤得人流油。这样的日子,牲畜多在外面撒野,人都躲在屋里不敢出来。“三个鞑子一条牛”,我这个“蛮子”也凑过去顶他一条。一铜壶奶茶,一会儿就喝进去了。砖茶,茶之粗犷者也;北人,人之粗犷者也。非得喝得大汗淋漓,才能“喝透”。喝透之时,浑身舒服,有一种飘的感觉。觉得坐个真龙天子,也不过此时光景。说的话也多了,虚了,什么乡间逸闻,男女趣事,野兽传奇,牲畜怪病……常常一下午时光,不知不觉便打发走了。这时忽然有人提醒:“话说多了,牛跑远了。”人们才很快散去,分头干自己的活计。屋里剩一个狼藉的茶摊子,等待女人们晚上回来收拾。
蒙古人性格比较超脱,对金钱名利看得比较淡漠,不能不说跟这种饮茶习惯有一定瓜葛。
古人云:“酒类侠,茶类隐。”蒙古人的饮茶,可以说是一种入禅的方式。
29  阿拉善送亲嫂踹锅灶
到了男家门上,新娘和嫂子走进新包,其余的被迎入大包。新包内三块石头支一个小铜锅,小铜锅里咕嘟咕嘟煮着一锅肉,对她们表示欢迎。可是嫂子不领情,刚刚落脚,她就嗤的一把,把人家套脑上的幪毡揪下来,换上自家带来的一块。从铜锅里把肉捞出来,一脚把人家锅灶踹翻了。还要到大包,当着一群宾客的面,把新娘的公婆叫到新包,让公公打火镰,婆婆接火种,将火撑子上的柴火点着。好像这才是新包里的正宗香火,刚才那套锅灶不算数,应当重起炉灶。这可能也是母系社会的遗风作怪。
公婆一出去,新包的毡门便被撩起,门口铺下一块雪白的新毡,新毡上用五谷撒出一正一反两个 字。一对新人跪在图案上(男西女东),合举着一根羊棒骨(胫骨与桡骨的总称)。他俩西面摆着一条长桌,有四个姓氏不同的人,并排坐在长桌后面。每人各执酒一杯,肋骨一条,口中念道:“手执胫骨,拜见日月。手执桡骨,拜见圣主。”新郎新娘就向着太阳三拜九叩。而后,当四人将手里的肋骨与酒向四方扔去的时候,这小俩口要争先恐后跑入新包去抢占座位,谁先坐下谁最吉利。
30  打草
霜静碧云天,秋事促西风。
打草的季节到了。镰刀响过,草儿倒下,草垛就立起来了,像一支憨头憨脑的队伍,我们欣赏着检阅着,劳动创造的奇迹是一种生命的物化。小孩子在草垛间跑来跑去捉迷藏,草垛都是他的大朋友。
选一个大的进去,用杈子挑开空洞,钻进去用肩膀抗几下,一座草庐就造成了。刚才还有点凉,现在干得热了,各人脱了外衣搭在顶上,遮阳伞也有了。地下铺着草,小孩子玩软垫似的跌上去,离得大地越近了。我们互相靠在一起,彼此的心也贴得越近了。劳动过后的小憩是一种享受。跟牧人在一起是一种快乐。
你家的羊和牧羊人游荡过来了。他挤下带着母羊体温的鲜奶端过来,你从山泉汲一壶清水,我从周围捡几片干牛粪,火就升起来了,茶就熬起来了。从牛犊皮口袋里拿出炒米、黄油、奶酪、干肉。一年就这么几天游牧生活,放开吃吧,奶茶真香!
大雁过来了,嘹唳的雁声从北往南响过,一阵阵,又一阵阵……
31  草原上的空酒瓶
草原的公路边,可以看到有许多空酒瓶,隐藏在绿草中或凸现在明沙上。草原很大很大,公路很长很长。从大西北到大东北,草原的公路边都有空酒瓶。
每个空酒瓶都有一段故事,都有一个主人。可是谁也讲不出来。话都在酒里,酒喝进肚里跑不出来,话却跑出来了。话跑出来摔瓶子,瓶子也摔不碎,空荡荡的装满了文化。
更多的时候是化作歌,唱马,唱女人,也唱酒。酒是骑士胆,酒是色媒人。男人喝了酒,就骑马去找女人——情人和自己的母亲。这是像土地一样古老的精神生活,民间最优秀的艺术之花都开放于这种土壤。
草原地广人稀,酒不独饮,见面就是朋友。绿草摊上一坐,用牙咬开瓶盖,你一口我一口,传递一种粗犷和热情。没有菜,清风丽日随意招待,云雀百灵即兴伴唱。几口下肚,五脏六腑都袒露出来。
公路边的空酒瓶是捡不尽的。也许有人捡过,不久又扔下一批。就像草原上的蘑菇,捡过一茬又一茬,已经长成了习惯。
32 差别境界
   一辆黄色面包车停在草原,欢笑和一帮旅游者争抢着涌出车门:老太婆的大花袄,老头儿的小孩帽,衩到股根的袍,半露双乳的裙,单放机,大哥大,高级摄影摄像机,新潮的语言和跨世纪的思维:时代在这群人身上出尽风头。
    草原却依旧十分古老。
   除了退化一些,依旧南北朝的天苍苍野茫茫,炊烟升处有人家。除了鲜艳整洁一些,穿的也还是古老样式的蒙古袍。依旧一样的礼仪,一样的热情与好客,银碗与哈达,歌声与美酒。
歌声是歌者的姥姥教的,姥姥的歌声是她姥姥的姥姥教的,歌词也是一样的陈旧,无法与闯进来的生活接轨。
可是,旅游者喜欢的恰恰就是这土汁土味。
从来不喝酒的小姐,被一瓶白酒醉倒,梦中呢喃着草原的美好。一位先生刚学会几句蒙语,咕噜几句,五元钱一次的骆驼的就可以白骑,“都是蒙古人嘛”,什么逻辑,都是汉人就不做买卖了?但旅游者就喜欢这原始的傻劲儿
也许,生活需要认同,有时更需要反差。
33  山羊妈妈
我抓着母羊,配奶一只小羊羔儿。
一只山羊跑来,闻闻小羊羔儿,又往母羊跟前凑去。我啪地给它一记耳光:“去去,老大不小的,哪有你吃的奶!”女主人赶忙说:“它不是来偷奶,它的羔儿死了,它以为它还活着,就在群里到处寻找。”
我心里沉吟一下,看那山羊,口鼻干干净净,浑身洁白的细毛,不挂一丝尘土。两只带花纹的犄角扭个弯儿,向外翻出去,末端变成两个鸭嘴似的扁片,非常匀称好看。它的乳房望去很大,果然是一只山羊妈妈。
当我配奶第二只羊羔时,它又来了,呼呼地低声叫着,闻闻羊羔身上的气味,再闻闻母羊的屁股。蓦然间我明白过来,它是在辨别它们母子间是不是气味相同,会不会错奶了它的羊羔。一瞬间我明白了山羊妈妈的语言。那一连串呼呼的声音,就是发自心灵深处对自己骨肉的呼唤,动物世界最美妙最温馨的音乐。我一摸它的乳房,它就把后腿岔开,把两只胀鼓鼓的奶头露给我。多温顺的母亲呀,如果我是一只小羊羔,一定会认你做妈妈。
它确认这里没它的亲羔后,就悻悻地跑回群里去了。但还是不甘心,只要看见一只小羔,它就跑上前去嗅一嗅。人家的母亲用头撞他,用角顶它,它也不在乎,继续奔跑着,闻嗅着,寻找着……它坚信它的羊羔还活在世界上。
34  义马
   马是义畜,认识自己的生母和姐妹,打死不与交配。公马保护自己的马群,非常尽职尽责。只要它在,一匹马驹也丢不了。所以蒙古人统计马匹,就以公马记数。作家布仁特古斯,原是马倌出身,在中蒙边界放马,有一次马群越界,跑过那面去了,他不敢过去寻找。第二天又去看,发现那群马全自己回来了,独独少了公马。他跟踪到边界跟前,发现公马与恶狼搏斗的现场和几块碎骨头。这匹公马是经过怎样惊心动魄的搏斗,才保护自己的族群安然脱险的呀!然而它却英勇牺牲了。
马特别留恋自己的草场和原来的主人。卖多远也能自己找回来。2000年我在额尔古纳见到“三河祥子”(因放牧三河马而出名),说他的马火车上汽车下卖到北京,结果先后自己跑回来十八匹。有一匹马路上走了三年,脊梁瘦得刀棱也似的,看了没把他心疼死。还有一匹白马,卖出去多少年,一吃料一定要头朝北——它的家乡,否则就不吃。
杜甫诗“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真是知马者之言。年前下乡又听到一件奇事。白旗有一个孤老头,爱喝酒。有时出门喝醉了酒,睡在野外,马就守在他跟前。什么时候他醒了,马驮上他再走。后来他死在野外,马一直哭着,守在跟前不离。乡人把他埋葬以后,大家都回去了,马还在跟前守着,不吃不喝,后来也死在坟前。人们就把它和主人埋在一起,取名“义马坟”。
35  两个猎人的故事
古时候,有两个猎人,跑了半天才打伤一只青羊。两人追得太阳落了,蹄印也没了。已经没有力气回家。正在这时,他们看到山下有一户人家,浩特外面卧下一片牛羊。他俩都很奇怪,以前我们在这里走过多少遍,从来没有碰到人家。去了一看,有一个女人正在挤牛奶,把他俩迎回家里,端上茶来,让他们慢慢吃喝,自己又去挤奶。这时候他们听见屋里有响动,一看正是那只被他们打伤的青羊在呻吟。他俩心里奇怪,野山羊怎么跑到了牧人家里?正纳闷,那个女人回来了,问你们到底是干什么的,山上有好多野兽都被你们打伤了,难道除了打猎,你们就不能干点别的事吗?一个说:“我一辈子打猎为生,别的事情我干不了。”另一个说:“你说得也对,我们打猎也挺受罪,暴雨打烈日晒野地睡,又饿又渴,还打不上多少猎物,从今往后我是不干了。”
晚上,那个女人给他们做了顿好饭,铺下缎子被褥让他们睡了。第二天起来一看,根本没有人家的踪影,他们铺盖的全是树皮树叶。他们想起昨天晚上的经历,都说像做了一场梦,一个还要坚持打猎,一个说什么也不打了,便分开走路。那个不打猎的半路碰见一块石头,正要迈过去,却被绊倒筑了满嘴沙子。他一生气,把这块石头搬开扔掉,却发现下面有点异样,刨开一看,原来有一缸金银。他把金银拿走,把坑埋好,又把石头照原样放在上面,从此这个人一连几代都生活得非常富裕。
   这个故事听起来非常幼稚,可是它告诉我们好多道理。
36  蒙古通说羊肉
吃羊肉,还是蒙古地的羊肉正宗,而且
是蒙古人(或者说蒙古做法)做出来的最好吃。
人家的天然草场你就比不上,现在定牧了,每户也有一两万亩,草种丰富,羊们可以自由采食。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并非言过其实。这就像蜜蜂一样,采的花芳香,酿的蜜才好吃。同是巴彦淖尔的羊,乌拉特中后旗的就好吃。河套全是庄稼,羊们只能被羊倌打住遛田埂,营养非常单调,肉就自然鲜美不起来。
放牧的方式也有关系。牧区的羊都是自己跑着寻找食物,倒场的时候一天能走四、五十华里。农区的羊没有草场,甚至是圈养“站”起来的,一身虚膘,走这么长路程早就爬蛋了。自己跑着寻草吃,各种草都能吃到,营养均衡,能使身体结实脂肪少。黄羊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全身几乎全是黑肉。
这样一来,蒙古羊肉的自身品质就无以伦比,不放盐也吃着满香,更不用说加放调料了。南方的羊肉差劲,就在调料上大做文章。这就像丑女爱抹粉,不敢素面朝天一样。
年轻时候与蒙古同学摔跤,看着对方低一头,就是摔不过人家,后来才知道吃土豆莜面长大的人,后劲就是不足。那年我到茂旗社教,刚交九月,穿透力极强的“雄风”,吹薄了我的七层衣服。晚上吃了一顿大炖绵羊肉,第二天身上就暖和起来。“莫神于天,莫富于地”,感谢这片大草原吧!
37   酥油酪蛋奶子茶
真是莫富于地,每一个地方都有点拳头
产品。伊盟(鄂尔多斯)的小麦不行,可是糜子绝佳,酪蛋上品。那里的糜子珍珠似的,金黄,粒大,滑溜,精道,泡在茶里就散出一股米香。酪蛋也是,有股淡淡的酸味。喝过两碗茶以后,酪蛋就泡软了。乌珠穆沁的酪蛋非常好吃,就是太硬,不能与喝茶同步进行。酸味有助消化的功能,增进食欲,所以能够常吃不厌。
过去伊盟麦类少,糜子与豆类是大宗。当地人说:“穿衣不离皮子,吃粮不离糜子”。秋天糜子收割下来,胡乱摊在场里,不用碌碡碾,把一群牛赶上去,来来回回地踩上一阵,抖一抖扬一扬,便拾掇好了。做炒米却非常精细,要经过淘、煮、晾、炒、簸、脱壳等多道工序,才能做成成品。其中以碓子捣出的最为好吃,不开花的“蒙古炒米”最为可口。开花的“汉人炒米”禁不住浸泡,不能与酪蛋同步进入最佳状态,故不取。  
酥油酪蛋奶子茶是恒常食品,牧民一日三餐,两顿都是喝茶,吃惯了百吃不厌。现在我刚刚捱过大年初三,初四早上就开始吃炒米,香得不行,四季不离。
38  猎鹿记
阿尔泰山的冬天,平地积雪一米是常事。如果一连几天大雪,马鹿找不到草吃,人类就开始趁火打劫。他们用马把爬犁套上,三四个人坐上,走到离山最近的一户人家,把爬犁丢下,马委托他们看管。每人腿上绑两个滑雪板,就成了雪上飞。他们每人屁股上都拖着一个皮口袋,里面放着干粮。
这样码着新踪追两天,马鹿看见了人,知道不是好玩意儿,立马想把他们甩掉。人却不即不离,尾随其后,不让你跑,也不让你吃草。自己却抽个空儿,熔雪煮茶,炒米干肉吃个满香,如此以逸待劳,以饱逐饥,马鹿就是铁的,追上三天也垮了。一根套索扔过去,马鹿便成了人的俘虏。人却不忙,把它拴在树上,着一个人照看。别人回去把爬犁赶来,爬犁上有草,慢慢喂它。又过三天,马鹿稍安勿躁以后,人便突然上来,把它摁倒捆在爬犁上,悠哉游哉地回家去了。
马鹿从此结束了山林生活,由自食动物变成人饲动物。它的主人是扶贫对象,它的鹿茸便成了一年一度的奉献。
39  沙盖拌汤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沙漠里的许多植物都可以当菜当饭吃:沙枣、沙棘、沙蓬、沙米、沙葱、沙盖……沙葱是一年菜,沙米是半年粮,沙葱饺子香得你流口水,沙盖拌汤谁都爱吃。
糜米捞饭做到七成熟时,少捞出一部分,放在筛子里,撒上豌豆面,反复摇动筛子,把米裹成大小一样的圆粒儿。等捞饭做熟以后,用笊篱搭出去,把热爱圆粒儿倒入米汤,做出来就是拌汤。把锅洗净,把素油烧开,加入扎蒙花(也是一种野花)和沙盖炝锅,再迅速把拌汤倒进锅里,沙盖拌汤就做成了。如果有顺便挑回来的苦菜,就可以把苦菜加点醋和盐拌出来。拌汤口感特别,像米不像米,像面不像面,精道滑溜,爽口不腻。如果再就着苦菜吃捞饭,干稀搭配,有汤有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过去的人穷,但生活能力很强,能把贫穷的生活调理得十分有趣合理。既能增进食欲,又能节省粮食。
沙盖学名沙芥,是一种十字花科草本植物,全株都能入药,能行气止痛助消化,它的嫩叶就是沙盖。沙盖生吃味道艰涩,在罐子里腌二三天才能好吃,有股类似芥菜的味道。因为它能促进消化,过去农民还不敢天天吃,常说“家有千万,不拿沙盖就饭”,
现在成了城里人调剂胃口的佐餐。
40  蒙古包吉
蒙古包吉类似米酒,也不限于蒙古,在新疆维、哈、汉族中都很流行,不过蒙古民族多在春节制作,其他民族多在夏天做。有的人一次能喝5——10公斤,跟喝啤酒一样,新疆大学一位老师雇了三个丫头卖这玩意儿,一夏天挣了五万元。
《江格尔》专家贾木查,做包吉是拿手好戏,他把小米淘净,倒进冷水锅里,慢慢煮成一锅稀糊糊。冷却以后,倒入两个放过榨菜的坛子里,加进二三斤曲种,用塑料布和编织袋裹得严严实实,放到暖气跟前。第二天我看的时候,米糊糊已经翻了上来,咕嘟咕嘟冒泡。他说大后天米就会彻底沉底,那时候就可以用纱布过滤,滤出来的东西就是包吉。
第二天,我来到乌苏县贾老师的老家,正好在他哥哥那里喝到了包吉。听说这东西喝多了拉肚子,只喝了一小碗,好家伙,一下午咚咚排气,好不痛快。好在我是田野工作者,没人笑话。从前喇嘛不喝酒,一年四季都喝这种饮料。大喇嘛在木桶里装入包吉、骨头汤、酥油,用打酥油的办法来回抽动,使它们充分混合,然后一边念经一边饮用。谁家请喇嘛念经,就要事先准备好一大桶包吉。
41骆驼的行为语言
骆驼是高大和奇特的动物,具备一些
其它牲畜没有的特性。它的嗅觉十分发达,会自己寻找水源。哪个地方有没有水,有没有碱,它在二十里外就能闻见。还能辨别人的体味,主人去挤奶站着不动。如果别人走到身边,它会把反刍物喷你一脸一身。于是有人就想办法,跟他的主人把衣服换过,骆驼闻不到异味,以为是自己的主人,便温顺地让她挤奶了。
骆驼既经得起大热,也经得起大寒。酷热的天气,骆驼会凌空卧在地上,或者仰起脖子逆风而行,驱散身上的热量。三九严寒,它会把四肢缩成一团卧在那里,不让身上的热量蒸发。拉脚的人掌握了这个规律,冬天在野外露营的时候,就让两个骆驼并排卧在那里,自己睡在中间。一晚上都冻不醒来。
  骆驼会预报天气。如果你骑着它在野外行走,忽然突突打开响鼻,如果能排除不是虫子钻进鼻孔,就肯定明天要刮风下雨,你就要根据情况调整你的路程。风暴一连几天不停,如果哪天骆驼抖动身子,牧民就说:“骆驼抖身子,天要放晴了。”会观察的人,再结合其他迹象判断,往往百发百中。
42  俎勒图
俎勒图(ЗYЛТ)可以说是一种奇特的饈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成陵见过:下巴壳与喉咙、食道、心肺(无肝)连在一起。羊头带两根脖骨,左前腿带肩胛,带四根大肋,羊蹄子带着皮毛。《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的远祖朵奔·蔑儿干出去打猎,见到一个乌梁海人,正烤食一头三岁公鹿。他向人家讨要,人家把俎勒图留下,把其余的肉都给了他。
当时的俎勒图,可能还不包括肩胛肋骨,并不是鹿身上最好吃的部分,为什么要给自己留下,可能跟某种文化意识有关。他们认为这个部分,就是动物的灵魂依附之处,所以不能送人。泰亦·满昌注释的《蒙古秘史》,认为俎勒图是萨满祭天的时候用的,看来在《蒙古秘史》产生以前就有了。蒙古人把它列为祭祀的首福,甚为看重。
成陵的俎勒图,是专门祭祀神矛——苏勒德用的,不用来祭祀八白室。成吉思汗被敌军四面包围,走投无路,向长生天求救的时候,长生天降下苏勒德。成吉思汗许以一万全羊祭奉。出于战争环境,一万全羊不能兑现,权且以一千全羊代替。由于军情紧迫,羊蹄子也没来得及割去,连毛献了上去,肉也煮的半生不熟。这种古俗一直保留到现在。祭祀苏勒德以后,肉都被信徒强食一空,只有俎勒图要留下来,献给全羊原来的主人。这是一种活化石似的文化遗存。
43  巴灵
巴灵是一种供佛的面塑,普通牧民的佛龛和寺庙的佛像前都在使用。有三角、四方、圆柱、锥形、塔式多种形状,人、佛、鬼各种造型,小的一拃,大的一人高,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奇特精妙,堪称佛教造型艺术的一枝奇葩。
巴灵就地取材,用青稞、莜麦、小麦任何一种面粉,掺入白砂糖,用黄油或水和成面,捏出上述各种形状的主体,把羊肚子里的油炼出来,染上各种颜色,用搓、揉、揪、捏、磙等各种技法,做成各种造型,作为装饰粘贴到主体上,做出各种精美的巴林。用水和面做的叫水巴灵,用油和面做的叫油巴灵(后者为主)。
   过去上千人的大型寺庙,都有专门制作佛像和巴灵的机构和人员,他们都经过专门训练,世代传承,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只是巴灵有个特点,不比佛像能够一劳永逸,今年捏的,明年到这个时候开庙会的时候,就弄碎给僧众和信徒作为口福分了,有的还作为药品治病用了。所以收集起来比较麻烦,而且一些高僧非老即死,留下的多不会这种手艺,就简单地锯一些木头几何体代替,这项奇特的艺术濒临失传的危险。
44  招福
招福要用招福香斗或招福桶,家家都有,有的保存了几辈子。招福可以在庙上集体进行,也可以在家里单独进行。太阳照到碗架的时候(牲畜朝着自家方向扭过头来),一家人就开始准备。多半要请左邻右舍,有的还请喇嘛来念经。把俎勒图和肥肠等装进招福桶里,上面用漫肚油罩起来。如果生下没屁股绵羊羔,用它的皮罩招福桶更好(福流不出去)。在门口拉来两辆勒勒车,辕对辕架好,上面放口大锅,锅里转满冷蒿。
这时候,羊都差不多回来了,喇嘛开始煨桑烟祭,外面锅里的冷蒿也点燃起来,有人故意把羊赶到大锅周围,让冷蒿的烟熏到它们身上。这家的主人从招福桶上,把招福箭拿下来,老爷子抱着招福桶,别人手里也各有所执,当喇嘛敲响铃鼓的时候,大家一齐顺时针转动手里的东西,口里喊道“呼瑞呼瑞呼瑞”,呼唤有时(这家的外甥不能到场,因为据说财神爷是玉皇大帝的外甥,在招福的时候偷了玉皇大帝的福,成了天下最富有的人),喇嘛给个信号,主人出去,手拿着箭跨上马背,穿一身白衣,朝着吉利方向跑去,几个后生拿着套马杆跟在后面,绕着他家的畜群,威风凛凛驰够三圈,来到门口下马。这时候那位喇嘛走出来,把他净瓶里的圣水,倾到兑了奶的水里,朝着畜群撒上一遍,而后把它们向吉利方向赶出去。这时候大家陆续回到蒙古包里,一个小型的招福宴会开始了。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