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快速的学习方法,快速成长为专家

来源:互联网 发布:linux powershell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3 22:12

1.2.5掌握快速的学习方法,快速成长为专家

 (2009-09-12 10:55:25)
转载
标签: 

连载(十)

 

职业起步

 

财经

分类: 咨询顾问的成长感悟

选择做IT和电信行业的咨询顾问,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一个是面临从实操到咨询顾问的转型,另一个是面临从旅游行业到IT和电信行业的转型。

没有其他途径,唯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快速阅读,快速积累。我把公司积累几年的报告全借出来,每天一本来读,每天下班时还借本书回家读,而公司的读书室,也是我呆的时间最长。

    担任公司管理职位后,我对新来的员工多次讲这段经历,并告诉他们,你可以选择1年时间崭露头角,也可以选择5年时间成为专家,这在乎你对自己的要求,在乎你的选择,可管理者对员工的要求,永远是第一类型的人更受欢迎,着力给机会,刻意去培养。

    2005年,我专程赶到上海办事处进行咨询顾问的招聘,在挑选简历的时候,一位有人力资源管理硕士教育背景,同时在一个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有经验的男生引起我的关注,一个原因是咨询团队缺少这类背景的人员;二是我们正要实施的一个项目需要有人力资源背景的项目成员。面试的上午,助理通知我说,这位男生打电话过来说,不能参加下午的面试了。这个面试过后,我将马上回北京,而近期再对应征者安排团队面试的机会,几乎没有。于是,我给这位男生亲自打了电话:你的背景我们非常看重,希望你最好安排自己的时间参加本次的面试。他果然参加了面试,虽然没有行业经验,但却是面试现场表现最好的一位。

    这位就是受企业(不仅是咨询公司,一般实业公司也是同样的道理)欢迎的人,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丰富的项目执行经验,关键的是快速学习的能力,在面试的现场就体现出来了。

某个领域、某个行业和某个话题,不见得是你熟悉的、经历和见识的,但你足可以通过正确的分析方法,将其快速掌握,具备了这种快速学习的能力,就具备了快速成长的先决条件。

 

观点:烂笔头胜过好记性

 

    2000年到咨询公司后,我座位旁的同事是一位资历老的同事,他给我的印象就是,经常拿一个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翻看,他说,这是他的自学手册,无论什么时候,都准备一个正式的本 -- 见客户、与同事讨论、读报告、读专业书籍,随手将重要的信息记下来。平常还拿出来翻翻,复习复习。我看这是个好办法,于是也开始记笔记,半年不到就记满了几本。后来养成了习惯,可以记得很快,在面访的时候就比较顺手,一边提问题,还可以将对方的话详细记录下来。

    记录下来的内容容易记住,同时记录时,还会加深思考和分析,听一遍,也就很快形成自己的观点了。

 

观点:记住关键的

 

    2005年,为一家中法合资的设备厂商售前技术支持部门做组织优化的咨询项目,组织重新定位后,部门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员调整,从内外部招聘了几十人,为快速推进团队的搭建和度过磨合期,项目实施后期设计并执行了一系列的培训课程。部门总经理是为讲求效率和效果的控制型领导,在与他面对面沟通如何考察培训效果时,他建议培训后要进行当场的考试。但在考试题目和考核方式方面,我们产生了分歧,他的意见是:不需要对学员进行基本知识的考试,因为那主要是考核记忆力的,记忆力不重要,只需要考核能力就可。

    当时,我也认为他说的有道理,虽然有些欠缺,但一时不知道如何说服,于是按照他的要求设计了考试环节,主要是现场进行一个专业题目的演讲,这种场景是售前技术专家最常见的。

    回来后我细细琢磨,好的记忆力对成为专家不重要吗?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啊,哪个专家不是对基本的知识点可以举一反三啊?重要的是,要记住重要的、关键的。另外,好的记忆力的表现是:不见得花更多的时间,却要求将知识点变成自己的知识。

   2000年,执行一家国外IT公司的年度项目,每个季度的报告需要跟客户进行汇报,项目汇报由某同事实施,记忆深刻的是,项目汇报中,报告中的许多数据他都背下来了,而且时常用以论证他的观点。这一点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

  

    我不只一次遇到这样尴尬的场景:

    当项目汇报,客户问到一些数据时,站在前面的汇报人却不记得了,只好说,等我会后查查,再发邮件告知吧,而这时候,在场的客户中有人报出了详实的数据……

    当项目经理问起,一个几天前刚刚访谈的客户名字时,亲自去访谈的人却记不得了,而只看到访谈纪要的项目经理,可以说出那位客户的姓名以及职位……

当项目经理问起刚刚整理完的一份报告,其中的英文单词是如何翻译的。刚刚录入的一份培训资料,其中一个分析模型如何表述的。刚刚提交的文件,主要有几个章节……类似上述的情况,统统都不记得,只能说,我再去查查……

上述这些情况说明,当事人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性。

    在客户、领导、同事甚至下属面前体现专业性,就要对属于专业性的数据、案例、模型、理论掌握清楚。要在客户、合作伙伴、同事面前体现职业化,就要对属于职业化的对方的名字、优点、特长等熟记在心。否则,就会现场表现失常,影响自身的职业发展,在对客户服务时难以赢得客户的信任,在跟同事工作时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记住关键的,我个人有这样的建议:

(1)要求自己,看任何关键的报告、文件、资料时,一次性将其中的观点、数据、结论、案例等记住,因为很难会有时间再看第二遍。

(2)当用到某些方面的内容时,比如培训、项目汇报或者与客户会晤时,是最快速掌握知识的时候,这时候尽可能多浏览一些资料,转化为自己的观点,胸有成竹地讲给对方听。

    1999年,留在中学教书的同学,专门请我到她做班主任的高二班做一个讲座。讲座的目的,是以我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激励一年以后参加高考的同学们。

    讲座期间,我举了一个例子,是我在南开大学同届的法律专业同学,他现在是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这位同学的特点,就是无论接触到什么案例,一定要力争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法律学教育与实践的经历,带来的是严谨、程序化的工作方式、条理的表达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可他不仅在法律领域,还在客户所在的行业领域、专业领域力图掌握更多的知识,这些专业知识给案件的执行,带来了更大的空间。前几年,他接到一家国际汽车厂商的代理律师需求,而准备案件的一个月期间,收集和阅读了大量的行业资料,要求自己在现场辩论中,利用专业知识,来为辩论找到突破。

    这样的专家视角,帮助他成为了这个客户的长期法律顾问,而这种职业习惯,让他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观点:成为专家,应当成为每个职业人的目标

 

    某行业或领域的专家,不是说经历过这个行业或者领域的发展历程,而是要拥有“Know What”(专业知识)和“Know How”(专业经验和技能)。有实施的经验,只能保证了解其中的事实,未必了解其中的方法和道理。而了解其中的道理,并且可以举一反三,才可以说成为了专家,即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试想不是专家的话,会是什么?要么搞一个领域搞了一辈子,都没有搞出名堂来,没有对这个领域的加强、优化和提升,有的只是对前人的、同辈人工作的重复,没有太多的价值。要不就是没有掌握其中的方法,没有创新倒也罢了,相反却是省略、稀释、缺失了很多应有的、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倒退了。

   只有树立了成为专家的目标,才会成为一流的、专业的和职业的,否则就是对自身价值的贬低,不仅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资源的浪费,对机会的丧失,对组织价值的损失,不是职业人应该认同的职业习惯。

   给你的建议:

• 凡事要深究,多问“为什么”,而不是人云亦云。

• 阅读成为习惯,通过掌握资料来掌握本领域专业的知识。

• 尊重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专家人员。

• 养成与人分享知识的习惯,多交流多辩论都是为了证明和辩伪。

• 记录自己的思想,注意日常的积累。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