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效应管总结

来源:互联网 发布:php vendor文件夹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30 07:48

这几天看完场效应管的视频又结合课本对其简单的总结一下,详细如下:

  1. 工作原理

   uGS<0,既保证了栅-源之间内阻很高的特点,又实现了uGS对沟道电流的控制。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使uGS <0呢?

   uGS <0可以保证PN反偏,从而是栅-源之间呈现出高阻特性,正好反应出场效应管的输入阻抗高的特点,相反如果正偏就不满足这一特性。

       

   栅-漏电压uGD=uGS-uDS,当uDS从零逐渐增大时,uGD逐渐减小,靠近漏极一边的导电沟道仍将基本上决定与栅-源电压uGS,因此,电流iD将随uDS的增大而线性增大。d-s呈现电阻特性。当uDS继续增大,当uGD=uGS(off)的时候,这里成为预夹断电压,若uGD<UGS(off)(注意这里的符号问题),这是时候在靠近漏极的部位就会出现夹断区,如果继续增大uDS夹断区将会伸长,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两个动态,一个是增大uDS会导致iD增大,一个是夹断区延长会导致iD减小。当两者达到动态平衡的时候,iD几乎不随uDS的增大而变化,即iD几乎仅仅决定与uGS,表现出iD的横流特性。

  了解工作原理是为了更好的应用,下面就简单的看看场效应管应用电路的分析。    

       

  2.应用电路分析

   具体分析如下(采用H_PWM—L_ON驱动方式):

   先看R17,它有三个作用,其一是防止震荡,其二是减小栅极充电峰值电流,其三是保护NA-场效应管的D-S极不被击穿。来看看第一点,一般单片机的I/O输出口都会带点杂散电感,在电压突变的情况下可能和栅极电容形成LC振荡,当它们之间串上R17后,可增大阻尼而减小振荡效果。第二,当栅极电压拉高时,首先会对栅极电容充电,充电峰值电流可大致计算为:I=Qg/(td(on+tr)=65nC/(7.3+69)ns=0.85A,可见已经超过了单片机的I/O输出能力,串上R17后可放慢充电时间而减小栅极充电电流。(这点不是很懂)第三,当栅极关断时,NA-管的D-S极从导通状态变为截止状态时,漏源极电压VDS会迅速增加,如果dVDS/dt过大,就会击穿器件,所以添加R17可以让栅极电容慢慢放电,而不至于使器件击穿,100R是比较通用的做法。(上面的参数是从数据手册上获得的)

    接下来看R16,其作用是下拉型抗干扰电阻,当单片机刚上电时,I/O一般都处在高阻态,如果没有R16栅极电压就处在悬浮状态,可能意外使场效应管导通,R16的选值范围没啥特别的讲究。

    接下来是R2,它的作用是上拉NA+场效应管的栅极,其阻值不能太小,太小会造成三极管导通时承受过大的电流;同样,阻值也不能太大,太大会导致场效应管的栅极电压上升缓慢,而影响开关性能。

    R3不用说,这个都懂,确保三极管能正常工作在放大区。

以上分析来自:timegate墨鸢     

 

    上面对场效应管放大电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时候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跟模电书上讲的很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长时间,而且感觉看书对实际的分析电路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现在想想好像知道点原因:1.书上讲的大部分是理想状态的电路,跟实际有很大差别。2.自己的原因。a.脑子中的知识储备太少,这就是理论基础太弱。b.工程分析能力不足,这就是实践性太差。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仅仅是“基础”,不能让你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仅仅可以你懂个大概。所谓的大概就是:一眼看去能知道这个电路的作用。这也就是宏观的认识,细化就得靠一些具体的数据手册和更深的书籍了。

    这里对模电的理解好像有点错误,具体我也说不清。等以后学习更深了应该就会正确的理解了。

0 1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