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在起跑点上?(转摘)

来源:互联网 发布:免费x站最新域名1080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1 05:33

没有 "输在起跑点上"   这回事    / 洪兰
                                                        国立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摘自 民生报 2004/07/11)

暑假,又到了补习班肉搏战的时候了,我家信箱中每天都塞满了各式各样的宣传品,我好奇的拿起来看一下,发现很多宣传文字不正确,有些观念需要厘清。首先,没有输在起跑点上这回事,人生是看终点,不是看起跑点。起跑的再快,姿势再优雅,没有跑到终点也是枉然。同时人生跟赛跑不同,人生的输蠃很难定义,不像拿马表计时那麽简单,而且就算蠃很重要,跑的过程更重要,如果眼光只放在终点,会失去人生最有意义的部分,如果只强调蠃,这个孩子会在冲刺到终点後发现除了虚名一无所有,因为亲情、友情、爱情都需要时间去培养而这些都比「蠃」更重要。

第二,早早送孩子去上才艺班、补习班并不能使他成为天才,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启蒙计画及婴儿健康发展计画(IHDP)的成果现已有专案报告出来,它的解释不全然如坊间所言。这两个专案都是针对
0到3岁的社经弱势儿童提供早期丰富的多元环境,然後长期的追踪,在这些孩子5岁,8岁,12岁及15岁时去看早期环境对後来表现的成效。也就是说,如果给予高品质的学前教育能否免除早期环境缺乏刺激所造成的智慧低落。结果发现早介入帮忙虽然有好处,但是它并不能使孩子变成天才,这些孩子的智商比起对照组都有升高,但是仍然在一百左右,而一百是全国的平均智商。也就是说,密集教育经验有好处但只能使孩子原来的能力发展出来,并不能使他们成为天才,而且这个智商上的差异在两组孩子入学後,慢慢消失,当然早期叁与计画的孩子在留级和中辍比例上少,也就是说,早期的发音、识字阅读训练帮助孩子跟得上学校进度,跟得上,自然中辍或留级的机率减少。

这个研究最重要的是这些孩子到了十二岁都接受七年正式学校训练以後,两组在数学成绩及心智弹性(即问题解决能力,也就是所谓的原始脑力)上没有差别,但是早时有学阅读的孩子,语文能力好些。早期介入所增加的智商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正式教育的长短而逐渐减少。尤其是在这分报告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即发现母亲智商可以解释十二岁儿童学业成就差异的25%,而早期介入只能解释6%的差异,也就是说,对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来说,母亲的悻度、智商、个性,非常重要比早期提供良好的环境更重要

在这个报告所显现的数据其实是一个我们在日常生活上一直看到的,
母亲如果受过高等教育,早介入的影响就非常少,以台湾来说,大部分的父母不必担心孩子会刺激不够,导致发展迟缓,我们应该担心刺激太多,孩子承受不了。但是母亲的悻度有深远关系这个发现就非常重要了。「十月的沆空」这本书是个很好的例子,它的作者为美国西维琴尼亚州矿区的穷孩子。1961年十月的一个晚上,他看到俄国的人造卫星飞越美国的沆空,他就跟他母亲说他要发射火箭,他母亲很支持他,并没有像别人一样说,「饭都吃不饱,发射什麽火箭,糟踏钱」,他在母亲的鼓励下,火箭发射成功,拿到了州科展的第一名,使他得到奖学金离开小镇去念了大学,从此他的人生不一样。当他从美国太空总署的总工程师位子退休下来时,他写了「十月的沆空」这本回忆录,里面讲到没有他母亲,他现在跟他同学一样,在地底下挖煤。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正确态度远大於送他去补习班、才艺班,因为只有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敢去挑战世界,成就人生


侯捷观点

洪兰教授这篇文章的旨义,想来是:不必太早给小孩各式各样的补习课程。这一点我相当赞同。在幼儿才艺班林立的悒湾大环境,以及「不要输在起跑点上」的一片滥情声中,这样的暮鼓晨钟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後一次。本文作者的高知名度,加上所展示的具体研究数据,醒目又突出,应该相当能够吸引家长的眼球。

然而我必须指出,作为一个科学家,应该谨慎其所引用的数据前提。文中引用的两个专案数据都来自「针对0到3岁的社经弱势儿童」长期追踪结果,如果把它「想当然耳」地全面应用於各种年龄层及各种社经背景的幼龄儿童,那就「想当然耳」地不怎麽科学 :)

事实上社经弱势儿童的父母,没有能力太早给小孩各式各样的补习课程。他们念兹在兹的是吃饱穿暖,顶多是基本(义务)教育。「密集教育经验绝少发生在他们的孩童身上。社会对这群父母和儿童所要担心的,是「迟介入」而非「早介入」、「过疏」而非「过密」的教育。文中所说的《十月的沆空》作者的母亲是非常令人敬佩的少有案例。

虽然,我猜想(只是猜想),把实验施加於「中产阶级或社经强势」的孩童身上,所得结果大致不变;虽然,我也赞成「人生是看终点,不是看起跑点」,我也赞成小孩不必一天到晚赶补习班、才艺班,但科学论证就是科学论证,我还是要指出,数据的引用必须重视前提。

另,文中说「密集教育经验有好处,但只能使孩子原来的能力发展出来,并不能使他们成为天才」。身为一个幼龄儿童的父母,我愿持平指出,父母对小孩实施密集教育,绝少巴望他们成为天才(天才无法後天养成),而是为了让他们「不要输在起跑点上」。孩子能够「把原本的能力发展出来」已经是父母的满足。

「起跑点不重要」这话不对。谁都知道起跑点很重要,否则百米选手勤练什麽起跑?「输在起跑点上」这话是可以成立的。我认为,最好的说法是:「人生很长,看终点不看起跑点」。正因为人生是场马拉松,起跑点一两步之差相对於 42 公里之遥也就没那麽关键了。

人生像时钟,走得准比走得快重要!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匆匆。

* * * * * * * * * * * * * * * * * * * * *

前两天收到一封读者来信:

■Sent: Friday, August 13, 2004 12:06 AM

候先生您好:
看到您的网站後,
知道您是非本科的学生,
而在这种起步的时间比别人晚的情况之下,
又如何能学程式比别人好呢?

我是在二专时期转资管的,
但我的好友,
在高职就念资讯,
到现在研究所毕业,
但他的实力还是强我很多,
我实在很想超过他,
想问你要如何才能进步神速,
但我不好高务远.
还有在我目前还是学生的情况下,
我写程式是可以自己练,
但并不像写专案一样,
考虑的层面那麽多,
人家也不会给你提建议改进,
在这种情况下,
要如何加强呢?

也许侯捷本身可以为「输在起跑点」的同学提供一点点激励。

现今婆婆妈妈之间流行一种滥情说法:『给小孩上这上那,补这补那,为的也就是多给他人生一个机会嘛』。鸡皮疙瘩掉满地!我认为,小孩的才艺补习、才艺表演、才艺竞赛,投射的是大人的焦虑。大人愈没自信,愈是把希望寄托於小孩。信心满满的家长,愈让孩子有自由的学习。也许有人问『许多大企业家也是以密集教育经验来对待他们的下一代,难道他们不信心满满吗?』我觉得事业成功并非一定代表人生信心满满从容自在。

十多年前我回学校看望指导教授,随口问起老师的小孩(高中二年级)。老师说:『他的功课还可以。我的要求不多,不要留级就好了。』老师的轻松态度让当时的我非常惊讶,也让当时的我思考良多。

我期许 Sabrina(我的女儿)在饶富野趣的小学渡过她的童年。是的,我让她学英文,因为作为她 "把拨" 的我笃信语言的学习在孩童阶段最没有负担;我让她学音乐,因为她喜欢。她喜欢的,我供给;她不喜欢的,我不勉强。

关於「起跑点」这个话题,七年前我也有过一文,是对台大资讯系新生演讲的一篇整理。录於下以为回忆。


●输在起跑点上?             / 摘自《无责任书评3》1996/11 "凉风起天末" 一文

我发现,在资讯系里面特别容易出现起跑点极端悬殊的例子。有的同学早在高中,或国中,或甚至小学就开始接触电脑,可能在进入大学时就已经会写 Windows 程式了,或者对 C/C++ 已经很熟了,或者常常上网,甚至架设过站台。另一些同学没有这麽早的启发机会,於是一开学他们发现「我已经输了」。距离是如此悬殊,二枚腰逆转的机率看起来不大。

啊,我要警告那些占有优势的同学,要谦虚,不要狂妄。在我看来,你们所占的优势,不过就是对 PC 环境以及对程式设计的熟悉,这两者在计算机科学里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没有什麽好自以为了不起的。记住,这是一个没有伦理的领域 -- 我的意思是,没有谁能够永远作大哥。

对於那些还没起跑就已经落後的同学,我要你们想想龟兔赛跑的故事。如果你们问我,那只兔子永远不睡觉怎麽办,让我提醒你,你其实并不是那只乌龟。再者,如果那只兔子很勇猛但不持久,而你虽不勇猛却很持久(不要笑),你终於还是会蠃的。人生不是五年、七年的事,人生是五十年、七十年的事。再者,如果那只兔子很勇猛又持久,那...那你输给他也是应该的嘛!你还可以蠃很多人啊。

我知道听我演讲的这个班上,除了 50 个联考名额,另外还有总共近 20 名的高中成绩优异甄选入学者和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保送者。一位已经十分优秀的同学忧心忡忡地问我有关於心理调适的问题,问我读书的法门,问我国外期刊怎麽订怎麽读。我真的感受他的焦灼,尽管他已是如此优秀,而迎新舞会都还没有举办。

自己和自己比!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好,明天的自己要更胜今天,这样就能活出自己的沆空。

-- the end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