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地宫的八大猜想

来源:互联网 发布:万德数据库多少钱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30 04:33
秦王朝以及秦始皇的历史,并没有全都记录在浩瀚的史书里,尤其是有关营造了近四十年的秦始皇陵,由于记载语焉不详,更显得扑朔迷离。

  地宫真的存于高耸的封土堆下吗?地宫珍宝有多少?秦始皇遗体还完好吗……来自上海的秦汉史研究专家郭志坤先生日前提出了众多关于秦陵地宫的大胆猜想……

  猜想一 地宫真的在封土堆下吗

  很多学者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极有心计和极为诡诈的皇帝,他严密宫禁制度、深居简出、隐蔽行迹,正是专制主义封闭特征的表现。



既然如此,秦始皇为什么还要营建这么高大的封土堆的陵墓?这不是等于宣告:朕葬此地。因此,他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地宫真的存于封土堆下吗?

  郭志坤表示,考古专家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对秦陵分别进行了探测,证实地宫就在封土堆下,且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他认为,秦陵地宫应该是一个巨型的竖穴墓圹,大致包括了墓室、别室、墓道三大部分,其内部应是石砌结构,根据最高规格的天子葬制,墓内可能有“黄肠题凑”葬式的大型木椁。所谓“黄肠”,即柏木黄心,也就是去皮后的柏木。棺椁周围用木头垒起一圈墙,上面盖上顶板,就像一间房子似的。

  猜想二 陵前为何没有大型石刻

  同样是至高无上的独尊天子,乾陵、昭陵都有大型石刻,而秦陵却没有,这是为什么呢?郭志坤分析了有关史料后提出,秦陵初建时是有大型石雕的。

  他提出了自己的理由:秦始皇好大喜功,崇尚鸿篇巨制,尤其对能留之久远的石制品特别倾心,他五次巡游天下,每次都要刻石立碑,宣扬自己的煌煌功业,扬威四方,以加强控制。另外,晋代人葛洪在他的《西京杂记》中提供了一条重要的信息,即“五柞宫,其西有青梧观。观前有二梧桐树,树下有石麒麟二枚。刊其胁为文字,是秦始皇骊山墓上物也。头高一丈三尺……”

  他认为,这些石刻石雕毁于项羽刘邦之时。刘邦在楚汉战争时,历数了项羽的罪行有十条。后来刘邦即帝位后“以亡秦为戒”,又不断指控秦始皇,认为秦始皇有“繁法严刑”、“赋敛无度”等暴行十余条。因此,原先宣扬始皇帝丰功伟绩的石刻、石雕之类,会毫不留情地被拆除然后销毁。

  猜想三 地宫宝物知多少

  据了解,好大喜功、奢华无度的秦始皇,对于陪葬品也是极尽追求之能事。因此,墓葬核心的地宫,无疑是一座奇珍荟萃的地下宝库。但对地宫中建筑景观、奇珍异宝,司马迁在《史记》中只以一句“徙藏满之”概括,令人浮想联翩。

  郭志坤表示,《史记》中明文记载地宫的珍宝有水银、铜椁、金蚕、金雁、银雁、珠玉、翡翠等等。20世纪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之前,还发掘出带有金银饰件的车马。地宫外侧珍藏有如此精美的随葬品,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必然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认为,秦始皇生前喜欢的,在地宫里必会有藏置,如昆山之美玉、随侯之明珠、卞和之宝玉、太阿之剑、纤丽之马、翠凤之旗、江南之金锡、西蜀之丹青,以及宛珠装饰的簪子、嵌着玑珠的耳坠、绸绢的衣服、锦绣的饰物这都是秦始皇喜爱的,带入地宫作为陪葬品在情理之中。此外,还可能有金缕玉衣,大量的竹简等典籍,“十二金人”、九鼎、编钟等金属陪葬品。

  猜想四 地宫水银之谜

  《史记》记载:秦陵墓室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郭志坤表示,1982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利用现代地球物理化学探矿方法,对秦陵先后进行两次测试,经过对封土及其周围大面积土壤探测后,发现秦陵封土范围内土壤中的汞含量比周围地区土壤中的汞含量高出4至8倍,甚至更多,证实了《史记》的记载。

  在他看来,在地宫中使用水银的目的,一是象征百川江河大海,为了“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营造恢宏的气象,以说明皇帝是天地人的主宰;二是为了保持遗体不烂,因为汞有灭菌防腐功能;三是可以利用硫化汞的有毒气体防止疯狂的盗墓贼入侵。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他推断秦陵地宫内至少注入了100吨水银。

  猜想五 地宫“弩弓”还能自动发射

  据了解,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苦费心机。《史记》记载,秦陵地宫内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当外界物体触及与其相连接的绊索时,弓便会自动发射。郭志坤表示,如果记载属实,这应该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防盗器。既能起到射杀盗墓者的目的,又能吓唬有盗墓企图的人。

  有人认为,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弩弓等暗器已经失去效力。对此,郭志坤有着不同的认识。他认为,地宫有三道“防线”。《史记》中记载的秦陵地宫里水银造的“百川江河大海”,是第一道重防。另一道防盗设施,就是巨石坚固。第三道防盗措施,就是强弓弩箭。弩弓会不会失效,有个技术层面的东西就是看其会不会生锈。秦俑坑内的青铜器表面,有着一层含铬化合物的氧化层,起着良好的防锈作用,这表明秦代的冶炼技术以及兵器制造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因此,地宫内的弩弓应当还没有失去效力。

  猜想六 “长明灯”还亮着

  在印度、中国、埃及、希腊等许多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家和地区,流传着“长明灯”的故事。侯王贵族乃至一般的平民墓穴里也会设置长明灯,往往在棺椁四周放置着瓷灯台或是一盏盏铜灯台。《史记》中则记载,地宫中有以鱼类油制成的长明灯。那么这种长明灯是否真实地存在于秦陵地宫内呢?

  郭志坤表示,他曾向钱钟书先生请教过这一问题。钱钟书说:秦始皇营建秦陵近40年,重在地宫的建设。用“人鱼膏”为烛,制作长明灯,使地宫如同白昼,让其永久。秦始皇把生前的威风搬到了死后的地下宫殿之中。秦始皇是一位干实事的人,长明灯不完全是象征性的,不能低估秦代的科学技术,如今一时无法认知的,就否定它存在的可能性。

  他认为,从燃料上可知地宫设有长明灯的可能性。同时,从秦始皇的个性来说,设置长明灯有其必要性,这不仅是装饰,更是他的荣耀。但在缺氧的条件下灯是否还亮着,需要地宫发掘时才能揭晓。

  猜想七 秦陵铜车马不止两乘

  目前秦陵出土的铜车马有两乘,被称为“青铜之冠”。郭志坤认为,秦陵铜车马不止两乘。因为秦代大驾属车81辆,西汉乘舆大驾有车百余辆,规模与秦代相近。

  其一,从秦陵铜车马的制造工艺来看,是批量制作的。秦代工匠已经发明和掌握了一些较为复杂的高级机械、车床等。由此一系列配套的制造工艺以及秦人的卓越智慧,完全可以推测,铜车马是批量“生产”的,绝不只是这两辆,应该还有不少,若按“色上黑,度以六”之令,估计铜车马起码在六辆以上,或六、十二、十八等与“六”相应之数。

  其二,从当时青铜材料的储量来看,完全有实力批量制作。当时收兵器于咸阳,除了铸成十二金人之外,还作为营建骊山墓的材料。据统计,当时的铜不低于1000万公斤。

  其三,从秦始皇的个人性格和贪欲来看,是炫耀气势的追求。秦朝大驾属车81辆,秦始皇完成天下一统之后,那种贪婪恶欲无限膨胀,才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兵马俑军阵、最大的青铜车马。为了显示帝王的权势、荣耀以及安全,同时也为死后安排厚葬,按照生前的享受来设计地下的陪葬,在设置上,考虑众多属车的陪葬并非不可能。

  猜想八 项羽并未盗掘过地宫

  秦始皇陵园在秦末农民起义时期,曾遭受到大规模有组织的焚毁和劫掠。据古代文献的记载和民间的传说,秦始皇陵在历史上至少经历了五次大的浩劫,项羽是秦陵地宫的主要盗掘者。《水经注》称,项羽派30万大军挖掘始皇陵,搬运了30天,最终也没能运完地宫中的宝物。

  对此,郭志坤认为,项羽捣帝陵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不过没有进入地宫,而只是把地面的建筑洗劫了。他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证:一、“史书的记载有异,让人无法确信项羽盗掘秦陵”;二、从项羽的性格来说,并非一味以掘秦陵复仇;三、从防盗的严密性来看,秦始皇陵也难以被盗;四、从修建的坚固性来说,盗掘亦并非轻而易举之事。依此,他认为,秦始皇好端端躺在地宫里。

  郭志坤表示,猜想终究是猜想,不一定能代表历史的真实。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秦陵地宫。这些判断和推测还要靠条件成熟的将来打开地宫所呈现的实在面貌来作最后的验证。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