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及用MFC实现串口通信编程通信编程实现原理基本串口//数据操作线程

来源:互联网 发布:js获取ip地址和端口号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2 02:32
在Windows应用程序的开发中,我们常常需要面临与外围数据源设备通信的问题。计算机和单片机(如MCS-51)都具有串行通信口,可以设计相应的串口通信程序,完成二者之间的数据通信任务。

  实际工作中利用串口完成通信任务的时候非常之多。已有一些文章介绍串口编程的文章在计算机杂志上发表。但总的感觉说来不太全面,特别是介绍32位下编程的更少,且很不详细。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较多经验,结合硬件、软件,重点提及比较新的技术,及需要注意的要点作一番探讨。希望对各位需要编写串口通信程序的朋友有一些帮助。

一.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

串行端口的本质功能是作为CPU和串行设备间的编码转换器。当数据从CPU经过串行端口发送出去时,字节数据转换为串行的位。在接收数据时,串行的位被转换为字节数据。

在Windows环境(WindowsNT、Win98、Windows2000)下,串口是系统资源的一部分。

应用程序要使用串口进行通信,必须在使用之前向操作系统提出资源申请要求(打开串口),通信完成后必须释放资源(关闭串口)。

串口通信程序的流程如下图:

二.串口信号线的接法

一个完整的RS-232C接口有22根线,采用标准的25芯插头座(或者9芯插头座)。25芯和9芯的主要信号线相同。以下的介绍是以25芯的RS-232C为例。

①主要信号线定义:

    2脚:发送数据TXD;3脚:接收数据RXD;4脚:请求发送RTS;5脚:清除发送CTS;

    6脚:数据设备就绪DSR;20脚:数据终端就绪DTR;8脚:数据载波检测DCD;

1脚:保护地;  7脚:信号地。

②电气特性:

数据传输速率最大可到20Kbps,最大距离仅15m.

注:看了微软的MSDN6.0,其WindowsAPI中关于串行通讯设备(不一定都是串口RS-232C或RS-422或RS-449)速率的设置,最大可支持到RS_256000,即256Kbps!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串行通讯设备?但不管怎样,一般主机和单片机的串口通讯大多都在9600bps,可以满足通讯需求。

③接口的典型应用:

大多数计算机应用系统与智能单元之间只需使用3到5根信号线即可工作。这时,除了TXD、RXD以外,还需使用RTS、CTS、DCD、DTR、DSR等信号线。(当然,在程序中也需要对相应的信号线进行设置。)

  以上接法,在设计程序时,直接进行数据的接收和发送就可以了,不需要  对信号线的状态进行判断或设置。(如果应用的场合需要使用握手信号等,需要对相应的信号线的状态进行监测或设置。)

三.16位串口应用程序的简单回顾

  16位串口应用程序中,使用的16位的WindowsAPI通信函数:

①OpenComm()打开串口资源,并指定输入、输出缓冲区的大小(以字节计);

  CloseComm()关闭串口;

  例:intidComDev;

idComDev=OpenComm("COM1",1024,128);

CloseComm(idComDev);

②BuildCommDCB()、setCommState()填写设备控制块DCB,然后对已打开的串口进行参数配置;

  例:DCBdcb;

BuildCommDCB("COM1:2400,n,8,1",&dcb);

SetCommState(&dcb);

③ReadComm、WriteComm()对串口进行读写操作,即数据的接收和发送.

  例:char*m_pRecieve;intcount;

    ReadComm(idComDev,m_pRecieve,count);

    Charwr[30];intcount2;

    WriteComm(idComDev,wr,count2);

16位下的串口通信程序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串口等外部设备的操作有自己特有的API函数;而32位程序则把串口操作(以及并口等)和文件操作统一起来了,使用类似的操作。

四.在MFC下的32位串口应用程序

32位下串口通信程序可以用两种方法实现:利用ActiveX控件;使用API通信函数。

使用ActiveX控件,程序实现非常简单,结构清晰,缺点是欠灵活;使用API通信函数的优缺点则基本上相反。

以下介绍的都是在单文档(SDI)应用程序中加入串口通信能力的程序。

㈠使用ActiveX控件:
VC++6.0提供的MSComm控件通过串行端口发送和接收数据,为应用程序提供串行通信功能。使用非常方便,但可惜的是,很少有介绍MSComm控件的资料。

  ⑴.在当前的Workspace中插入MSComm控件。

  Project菜单------>AddtoProject---->ComponentsandControls----->Registered

  ActiveXControls--->选择Components:MicrosoftCommunicationsControl,

  version6.0插入到当前的Workspace中。

结果添加了类CMSComm(及相应文件:mscomm.h和mscomm.cpp)。

  ⑵.在MainFrm.h中加入MSComm控件。

protected:

  CMSCommm_ComPort;

在Mainfrm.cpp::OnCreare()中:

  DWORDstyle=WS_VISIBLE|WS_CHILD;

  if(!m_ComPort.Create(NULL,style,CRect(0,0,0,0),this,ID_COMMCTRL)){

TRACE0("FailedtocreateOLECommunicationsControl");

return-1;  //failtocreate

    }

  ⑶.初始化串口

m_ComPort.SetCommPort(1);  //选择COM?

m_ComPort.SetInBufferSize(1024);//设置输入缓冲区的大小,Bytes

m_ComPort.SetOutBufferSize(512);//设置输入缓冲区的大小,Bytes//

if(!m_ComPort.GetPortOpen())//打开串口

m_ComPort.SetPortOpen(TRUE);

m_ComPort.SetInputMode(1);//设置输入方式为二进制方式

m_ComPort.SetSettings("9600,n,8,1");//设置波特率等参数

m_ComPort.SetRThreshold(1);//为1表示有一个字符引发一个事件

    m_ComPort.SetInputLen(0);

⑷.捕捉串口事项。MSComm控件可以采用轮询或事件驱动的方法从端口获取数据。我们介绍比较使用的事件驱动方法:有事件(如接收到数据)时通知程序。在程序中需要捕获并处理这些通讯事件。

在MainFrm.h中:

protected:

afx_msgvoidOnCommMscomm();

DECLARE_EVENTSINK_MAP()

在MainFrm.cpp中:

BEGIN_EVENTSINK_MAP(CMainFrame,CFrameWnd)  

ON_EVENT(CMainFrame,ID_COMMCTRL,1,OnCommMscomm,VTS_NONE)

          //映射ActiveX控件事件

END_EVENTSINK_MAP()

⑸.串口读写.完成读写的函数的确很简单,GetInput()和SetOutput()就可。两个函数的原型是:

VARIANTGetInput();及voidSetOutput(constVARIANT&newValue);都要使用VARIANT类型(所有Idispatch::Invoke的参数和返回值在内部都是作为VARIANT对象处理的)。

无论是在PC机读取上传数据时还是在PC机发送下行命令时,我们都习惯于使用字符串的形式(也可以说是数组形式)。查阅VARIANT文档知道,可以用BSTR表示字符串,但遗憾的是所有的BSTR都是包含宽字符,即使我们没有定义_UNICODE_UNICODE也是这样!WinNT支持宽字符,而Win95并不支持。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使用CbyteArray,给出相应的部分程序如下:

    voidCMainFrame::OnCommMscomm(){

    VARIANTvResponse;  intk;

if(m_commCtrl.GetCommEvent()==2){      

k=m_commCtrl.GetInBufferCount();//接收到的字符数目

if(k>0){

vResponse=m_commCtrl.GetInput();//read

SaveData(k,(unsignedchar*)vResponse.parray->pvData);

}//接收到字符,MSComm控件发送事件}

  。。。。。//处理其他MSComm控件

}

voidCMainFrame::OnCommSend(){

。。。。。。。。//准备需要发送的命令,放在TxData[]中

CByteArrayarray;

array.RemoveAll();

array.SetSize(Count);

for(i=0;i
array.SetAt(i,TxData[i]);

  m_ComPort.SetOutput(COleVariant(array));//发送数据

}

请大家认真关注第⑷、⑸中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是重点、难点所在。

㈡使用32位的API通信函数:

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奇怪:用32位API函数编写串口通信程序,不就是把16位的API换成32位吗?16位的串口通信程序可是多年之前就有很多人研讨过了……

此文主要想介绍一下在API串口通信中如何结合非阻塞通信、多线程等手段,编写出高质量的通信程序。特别是在CPU处理任务比较繁重、与外围设备中有大量的通信数据时,更有实际意义。

⑴.在中MainFrm.cpp定义全局变量

HANDLE    hCom;//准备打开的串口的句柄

HANDLE    hCommWatchThread;//辅助线程的全局函数

⑵.打开串口,设置串口

hCom=CreateFile("COM2",GENERIC_READ|GENERIC_WRITE,//允许读写

        0,          //此项必须为0

        NULL,        //nosecurityattrs

        OPEN_EXISTING,    //设置产生方式

        FILE_FLAG_OVERLAPPED,//我们准备使用异步通信

        NULL);

请大家注意,我们使用了FILE_FLAG_OVERLAPPED结构。这正是使用API实现非阻塞通信的关键所在。

ASSERT(hCom!=INVALID_HANDLE_VALUE);//检测打开串口操作是否成功

SetCommMask(hCom,EV_RXCHAR|EV_TXEMPTY);//设置事件驱动的类型

SetupComm(hCom,1024,512);//设置输入、输出缓冲区的大小

PurgeComm(hCom,PURGE_TXABORT|PURGE_RXABORT|PURGE_TXCLEAR

          |PURGE_RXCLEAR);//清干净输入、输出缓冲区

COMMTIMEOUTSCommTimeOuts;//定义超时结构,并填写该结构

  …………

SetCommTimeouts(hCom,&CommTimeOuts);//设置读写操作所允许的超时

DCB    dcb;//定义数据控制块结构

GetCommState(hCom,&dcb);//读串口原来的参数设置

dcb.BaudRate=9600;dcb.ByteSize=8;dcb.Parity=NOPARITY;

dcb.StopBits=ONESTOPBIT;dcb.fBinary=TRUE;dcb.fParity=FALSE;

SetCommState(hCom,&dcb);//串口参数配置

上述的COMMTIMEOUTS结构和DCB都很重要,实际工作中需要仔细选择参数。

⑶启动一个辅助线程,用于串口事件的处理。

Windows提供了两种线程,辅助线程和用户界面线程。区别在于:辅助线程没有窗口,所以它没有自己的消息循环。但是辅助线程很容易编程,通常也很有用。

在次,我们使用辅助线程。主要用它来监视串口状态,看有无数据到达、通信有无错误;而主线程则可专心进行数据处理、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等重要的工作。

hCommWatchThread=

    CreateThread((LPSECURITY_ATTRIBUTES)NULL,//安全属性

        0,//初始化线程栈的大小,缺省为与主线程大小相同

        (LPTHREAD_START_ROUTINE)CommWatchProc,//线程的全局函数

        GetSafeHwnd(),//此处传入了主框架的句柄

        0,&dwThreadID);

  ASSERT(hCommWatchThread!=NULL);

⑷为辅助线程写一个全局函数,主要完成数据接收的工作。请注意OVERLAPPED结构的使用,以及怎样实现了非阻塞通信。

UINTCommWatchProc(HWNDhSendWnd){

  DWORDdwEvtMask=0;

  SetCommMask(hCom,EV_RXCHAR|EV_TXEMPTY);//有哪些串口事件需要监视?

  WaitCommEvent(hCom,&dwEvtMask,os);//等待串口通信事件的发生

  检测返回的dwEvtMask,知道发生了什么串口事件:

  if((dwEvtMask&EV_RXCHAR)==EV_RXCHAR){//缓冲区中有数据到达

  COMSTATComStat;DWORDdwLength;

  ClearCommError(hCom,&dwErrorFlags,&ComStat);

  dwLength=ComStat.cbInQue;//输入缓冲区有多少数据?

  if(dwLength>0){

BOOLfReadStat;  

  fReadStat=ReadFile(hCom,lpBuffer,dwLength,&dwBytesRead;

            &READ_OS(npTTYInfo));//读数据

注:我们在CreareFile()时使用了FILE_FLAG_OVERLAPPED,现在ReadFile()也必须使用

  LPOVERLAPPED结构.否则,函数会不正确地报告读操作已完成了.

    使用LPOVERLAPPED结构,ReadFile()立即返回,不必等待读操作完成,实现非阻塞

    通信.此时,ReadFile()返回FALSE,GetLastError()返回ERROR_IO_PENDING.

if(!fReadStat){

  if(GetLastError()==ERROR_IO_PENDING){

    while(!GetOverlappedResult(hCom,

      &READ_OS(npTTYInfo),&dwBytesRead,TRUE)){

      dwError=GetLastError();

      if(dwError==ERROR_IO_INCOMPLETE)continue;

            //缓冲区数据没有读完,继续

      …………      

  ::PostMessage((HWND)hSendWnd,WM_NOTIFYPROCESS,0,0);//通知主线程,串口收到数据  }

  所谓的非阻塞通信,也即异步通信。是指在进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数据读写操作(不仅仅是指串行通信操作)时,一旦调用ReadFile()、WriteFile(),就能立即返回,而让实际的读写操作在后台运行;相反,如使用阻塞通信,则必须在读或写操作全部完成后才能返回。由于操作可能需要任意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于是问题就出现了。

非常阻塞操作还允许读、写操作能同时进行(即重叠操作?),在实际工作中非常有用。

要使用非阻塞通信,首先在CreateFile()时必须使用FILE_FLAG_OVERLAPPED;然后在ReadFile()时lpOverlapped参数一定不能为NULL,接着检查函数调用的返回值,调用GetLastError(),看是否返回ERROR_IO_PENDING。如是,最后调用GetOverlappedResult()返回重叠操作(overlappedoperation)的结果;WriteFile()的使用类似。

⑸.在主线程中发送下行命令。

BOOL  fWriteStat;charszBuffer[count];

      …………//准备好发送的数据,放在szBuffer[]中

fWriteStat=WriteFile(hCom,szBuffer,dwBytesToWrite,

          &dwBytesWritten,&WRITE_OS(npTTYInfo));//写数据

注:我们在CreareFile()时使用了FILE_FLAG_OVERLAPPED,现在WriteFile()也必须使用  LPOVERLAPPED结构.否则,函数会不正确地报告写操作已完成了.

  使用LPOVERLAPPED结构,WriteFile()立即返回,不必等待写操作完成,实现非阻塞通信.此时,WriteFile()返回FALSE,GetLastError()返回ERROR_IO_PENDING.

interr=GetLastError();

if(!fWriteStat){

  if(GetLastError()==ERROR_IO_PENDING){

    while(!GetOverlappedResult(hCom,&WRITE_OS(npTTYInfo),

          &dwBytesWritten,TRUE)){

      dwError=GetLastError();

      if(dwError==ERROR_IO_INCOMPLETE){

          //normalresultifnotfinished

        dwBytesSent+=dwBytesWritten;continue;}

    ......................

综上,我们使用了多线程技术,在辅助线程中监视串口,有数据到达时依靠事件驱动,读入数据并向主线程报告(发送数据在主线程中,相对说来,下行命令的数据总是少得多);并且,WaitCommEvent()、ReadFile()、WriteFile()都使用了非阻塞通信技术,依靠重叠(overlapped)读写操作,让串口读写操作在后台运行。

依托vc6.0丰富的功能,结合我们提及的技术,写出有强大控制能力的串口通信应用程序。就个人而言,我更偏爱API技术,因为控制手段要灵活的多,功能也要强大得多。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