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民

来源:互联网 发布:大淘客cms怎么样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4 22:27

所谓的《辱华》: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00bo1.html

(既有《辱华》,当有《耻民》,为此而作)
————————————————————
“民”,通俗上讲就是老百姓。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中最根本,最广泛的存在,也是一个国家之所以能成为国家的基础保障。从所处地位上讲,单纯的“民”明显 是最低的,最不被重视的。但从数量上讲,却永远是绝对多数。所以我们才会说“民众”,而不是“官众”或“主席众”、“总统众”、“皇帝众”等等此类。进一 步在质量上说,一个国家大多数民众的思想与素质,直接决定了这一国家是否富强稳定。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一直有所谓“民为国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存在,荀子甚至直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些说法的形成,本质上讲,都来源于“民”这个存在的绝对性和不可或缺性。无论对任何国家也好、任何社会也罢,都是由这个最基础的“民”构成的。一个国 家,可以无君,无军,无粮,乃至于没有任何法律与社会道德的制约,就是不能没有“民”。即使那天某人权势熏天,可以独资购买战斗机群、军舰、雇佣军队、购 买领土,想一尝“帝王梦”。却没有一个社会人在这亿万资金购得的广阔土地上定居、生活、繁衍后代,毕竟也是白费。说白了,这样构成的国家,真是想抓个壮丁 都没地方找去,那还能叫国家吗?最后也只能落得孤芳自赏,“躲进小楼成一统”了,无民则“无国、无君、无社稷”。

   归根结底,国家的一切公权力和资源,都是要由“民”来产生提供,再供之以为“国”的。只有“民”,才能让国家发展、延续。

   民强则国强,民弱则国弱。

   所以“民”的素质与教育,无论在任何国家,便都成了头等大事。

   达官显贵们,虽有能力通过政策法规和一系列活动影响民众素质与观点,就比如蒋介石推行新生活运动,现代的五讲四美,八荣八耻等。却绝没有能力从根本上改变 国家民众的素质与观点,就好比最常见的随地吐啖、行人闯红灯等问题,如果民众自身无改变意愿,那么即使你花再多时间,下再大力气治理,也最多只能换来“老 子有的是钱,要罚就罚,你还能枪毙了我?”的蛮横质疑罢了。

即使你的执政能力再强,宣传再到位,你也不过是少数的“官”、“兵”在维护,和“民”比,必竟差了万亿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终究枉然。从这点上看,“民”的影响力,远比统治阶级来的强大,根深蒂固的多。

   有能力改变“民”的,只有“民”自身。 或者说,只有“民”有了对现实不满,要求变更的意愿,才可能会改变。否则就是空想,就是妄言,就是扯淡了。“民”也似乎只有在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的情况下,才俨然成为了国家的主人,自由且任性的坚持着自己或好或不好的习惯与生活。


   所以在“人民”、“国民”、“市民”、“公民”、“居民”这一系列庞杂的“民”的界限外,统治阶级的老祖宗们更“天才”的发明了一个新词,“刁民”。专指 那些不受控制,不被纳入“良民”行列,却又不到“暴民”、“乱民”、“反民”那些足够杀头上绞手架的程度的,一批特殊“民众”。

   但是古人终究是“不见今时月”的古人,在他们所不知道也无从想象的现代,却还有这样一批“民”,正悄然酝酿着自己“独特”的胎动,散发着鬼魅般的气息,幽 灵般降临于这神州大地之上。因为他们太过诡异,甚至那些“著名”的专家学者也尚没有替他们命名,我便只好牵强附会,生拼硬造的为他们堆砌进一个新的称谓 “耻民”——忘耻之民。

《淮南子》中说“民无廉耻,不可治也”,意思很浅显易懂“民众不知道廉耻,社会就无法治理。”,是说“民无耻”而引发的后果 。《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即“仅以政令和刑法管理民众,民众虽畏惧刑法却丧失了廉耻心”,是讲“民无耻”产生的原因。综合起 来,那些仅知道刑法、政策,而没有廉耻心,人云亦云的“民”,就是“耻民”,“忘却廉耻”的“民”,是比之那些敢与统治阶级周旋到底的可爱“刁民”们更特 殊化的一批“民”。

比如网络上近些年流传的“秦桧忠臣说”,“岳飞文天祥袁崇焕奸臣说”,“元清的出现是中国历史的进步说”,“汉族灭亡说”乃至于“日本侵华无罪说”,“中 国人自取其辱说”,“中国民众对外国过度敏感”等等诸于此类不胜枚举的言行,无一不产生于“耻民”的“生花妙手”之下,脱胎于“耻民”的奇思妙想当中。

这批人大多享受着安逸的生活,室内堆满了日本或其他什么国家制造的舶来品,渴求极端的民主与自由。但却无一例外,都习惯边花着中国制造的名为人民币的货 币,吃着中国本土产的或出口转内销的粮食,边感叹着“我要是日本人就好了”,“真羡慕西方国家啊”,“哎,可惜不能选择出生地,不然……”等等此类,唯恨 自己“生不逢时”。

对于日本或西方诸国的产物,他们大体采取“宁烂务缺”的态度,统统“很好”,“good”,“こう”。而对于国产品,无论什么,都要怀疑怀疑再怀疑,否定否定再否定,怎样都是“垃圾”,“bad”,“つぎざま”。

甚至于自己国家对国外表现些什么正常的政治诉求,他们竟也“激动”,“愤慨”,“为国人的无知而悲哀”起来,更有一些以作家自诩的写手之流,枉自谈什么“国辱”,“华辱”,殊不知辱国、辱华者,又何尝不是他们自身呢?

现代“耻民”的出现,并不是空穴来风,凭空被天上的某某或地下的谁谁以魔法创造的。而是脱胎异化自一批急于成名或想扩大知名度的人士中,临盆于幻想中的 “自由”“民主”的世外桃园里,茁壮成长在“去民族化”、“世界大同”、“忘记仇恨与屈辱”的美梦中,游荡在那关押着名为“中华百年沉沦”妖兽的洞穴旁。 更说不准那天,便要把这妖兽再次放出,与这批“耻民”一起,干些什么“流芳千古”抑或“遗臭万年”的大事业呢。

现在看来,当年鲁迅也实在是见识不足,书生意气,居然敢在《友邦惊诧论》中大放厥词。那些“友邦人士”只是“莫名惊诧”而已,又没有否认南京大屠杀,又没 有在杀虫剂上印“南京虫”的商标,又没有割据钓鱼岛不还,又没有去炸你们国家的大使馆。人家只是“惊诧”一下罢了,又算得了什么呢?现在连“本国人士”都 已为中国人会对否认南京大屠杀,在杀虫剂上印“南京虫”的商标,割据钓鱼岛不还,大使馆被炸这些“小事”而愤怒认为“辱华”,“惊诧”之流实太过小题大做 了。周先生笔下的那些“惊诧”,那些“莫名”,真是早就该丢进历史的垃圾箱中,再重重的踏上几脚,一把火烧掉为妙。

为民忘耻,所以国辱。若无耻民,何来辱华!

诚然,人没有选择出生地的能力,没有选择家庭的条件,没有选择国籍的自由。但我们有选择自己所走道路的机会,有选择为人处事准则的可能,有选择作为一个中国人而为此骄傲的骨气!

有人说,中国不用打,只要自己内部有人挑拨一下,喊喊口号自然就乱了,呵呵,可能吧。但这里很奇怪的是,那些挑拨的,喊口号的,要从哪里出呢?恐怕“外国 友人”还没有那么大的煽动力吧?我想,我若是唯恐中国不乱者,恐怕还是要在那些认为“维权辱华,小题大做”的“耻民”中找比较稳妥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