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顶商人张玉良坐实绿地 博弈上海国资委胜出

来源:互联网 发布:实体店在淘宝进货渠道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17:41
新红顶商人张玉良坐实绿地 博弈上海国资委胜出

熊晓辉

3月24日,投资70亿元的西宁绿地中心超高层综合体项目开工,绿地带着它的“招牌”项目首次进军青海。

绿地借壳金丰投资整体上市计划公布后首次露面的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再次强调,有信心完成全年房地产预销售2400亿元的目标。这一目标比2013年提升接近50%。

借壳金丰投资整体上市,意味着绿地与上海国资委[微博]的博弈终于得到解决。业内人士戏称,张玉良努力了22年,终于让绿地摘掉了“红帽子”。张玉良也由此成功实现身份的转变,得以继续掌控绿地。

重组后,43名管理层组成的上海格林兰投资将代持28.83%的股份,成为最大单一控股股东,张玉良成为实际控制人。按照3月26日收盘价10.20元计算,上海格林兰实际持有金丰投资超过340亿元。

在国资研究专家看来,在上海国资委[微博]的强势掌控下,能实现这样的转换不容易。“多少企业倒在管理层收购的路上,远的不说,上海家化的葛文耀[微博]就没有张玉良这么幸运。”

国资博弈

接近上海国资委的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早在2008年,上海市政府就曾建议绿地集团借壳城投控股上市,但却遭到张玉良的抵制,反对的理由是城投控股的壳子太小,绿地集团的盘子太大,不合适。“张玉良的想法是在境外上市,上海市不希望肥水流入外人田,害怕自己对绿地的影响力降低。”

“绿地的职工持股会是历史遗留问题,无法复制。最终的方案是一个折中的结果,以张玉良为首的管理层与上海国资委的博弈一直没有停止。”上述人士说。这是一个“在博弈之后达成的双赢结果”。在上海国资监管的52家企业中,绿地的营业额和净利润均名列前三位,无论是从企业价值还是国有资产流失角度,上海国资委都不愿意失去绿地的控制权。

绿地上市“赶上了一个好时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强调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新一轮上海国资改革中,此前公布的“上海国资改革20条”明确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绿地集团的混合所有制尝试及资本化运作探索可以成为上海的代表性案例,具有“政绩”意义。

在借壳金丰投资方案的新架构中,上海地产集团及其全资子公司中星集团、上海城投总公司、上海格林兰持股比例较为接近,分别为25.67%、20.58%和28.83%。

从持股比例来看,上海国资委通过两大国有股东——上海地产集团和上海城投总公司合计持股较高。但公告明确,上海国资委并不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且其合计持股比例没超过50%,不能对上市公司形成控制。同时上述两大国有股东是两家相互独立的主体,其作为财务投资人将来并不会实质性介入上市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

这意味着,以张玉良为首的管理层将通过上海格林兰掌握绿地集团的管理权,而上海国资委亦能维持名义上的大股东地位不变。

据此,有分析人士认为,在新架构中,三家国企只是财务投资人,与绿地集团2014年1月引进的平安创新资本、鼎晖嘉熙、宁波汇盛聚智、珠海普罗、国投协力的角色差不多。上海格林兰投资将控制重组后的上市公司,正如职工持股会控制着现在的绿地集团一样。

员工持股会的“秘密”

在上海国资系统的企业中,绿地属于异数。在体制内,又在体制控制之外。对此,张玉良曾形象解释说,绿地是国有企业的体制,外资企业的机制,乡镇企业的路子。

绿地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92年成立的上海市绿地总公司,由上海农委和建委主管,由张玉良一手创立。官员出身的张玉良,曾任上海市农委住宅办的副主任,1992年“下海”,拿着上海市农委、建委下属企业出资的2000万元,成立了绿地。10余年从政经历,让张玉良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平衡行走,游刃有余。

张玉良在绿地树立了自己的权威地位。自1992年6月绿地成立,期间经历几次大股东划转变化,张玉良一直是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保持对绿地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张玉良希望管理层MBO,从来没有放弃过努力。

1997年,绿地改制,职工持股会成为重要股东,持股比例为18.88%。后来经过多次股权变更,上海农委系统的股份由上海地产集团承接,建委系统的股份被划拨至上海城投总公司。公告显示,绿地先后经过20多次的增资扩股,最高时2004年职工持股会占集团股份的58.77%,处于绝对控股地位。

在控制力强的上海国资系统,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从中国的大环境来看,近些年也少有成功MBO的案例。比张玉良年长11岁的“家化教父”葛文耀,领导上海家化28年,资产从400万元做到近40亿元,居功至伟。但在“去国资化”的改制中,与资本“合作”,却最终被资本踢出局。

2012年,上海国资委牵头对绿地股权做出厘定,上海地产集团和上海城投总公司合计持股60.68%,职工持股会权益被稀释至36.43%。上海国资委重新确立对绿地的绝对控制。不过,职工持股会36.43%持股超过上海地产集团和上海城投,保持单一最大股东地位。

职工持股会成员共有982人。按照规定,上市前持股员工人数不能多于200人。在此次重组方案中,对此亦做了巧妙设计。

2014年1月,在基本确定借壳金丰投资后,为规避“社会公众持股比例不得低于10%”的红线,绿地引入平安创新资本、鼎晖嘉熙等五家投资者斥资近120亿元入股绿地,持股约20%。职工持股会持股降至29.09%。

在职工持股会的改制方案中,由绿地集团管理层43人出资10万元共同设立一家管理公司格林兰投资,法定代表人是张玉良。再与全体持股会成员成立成立32家有限合伙企业,格林兰投资与这32家企业共同出资设立上海格林兰,通过吸收合并方式继承职工持股会的权利和义务。

43人组成的上海格林兰投资将代持28.83%的股份,成为最大单一控股股东,张玉良成为实际控制人。按照3月26日收盘价10.20元计算,上海格林兰实际持有金丰投资超过340亿元。为上市突击成立的上海格林兰公司,将造就一批亿万和千万级富豪。

据绿地公告,重组完成后总股本将达118.44亿,按目前股价计算市值约1200亿元,已经超过万科的865亿元。此前有媒体报道,张玉良持有绿地2%的股权,以此算来,张玉良的身价超过20亿元。不过,记者向绿地公关人士求证此事,其表示:“数字不确切,是道听途说,会在后续方案中公布。”

绿地的“非地”业务

绿地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主要业务是上海公共绿地建设,和与之相关的旧城改造和动迁房建设。在当时,这并不是讨好的事,但却能帮政府解决问题。

绿地内部曾如此总结这一模式:绿地探索出“以房养绿、以绿促房”的城市公共绿化建设新模式——以房地产开发积累资金,无偿投资城市公共绿化;以公共绿化提升房产价值,同时获得政府的政策性支持。

“做政府想做的事情”一直被挂在张玉良嘴边,与政府保持密切合作也是绿地的行事法则之一,正因此,张玉良被外界誉为“新红顶商人”。张玉良也并不避讳这一说法。

绿地起家伴随着政府支持。地产不用多说,在绿地庞大的地产业务之外,还有另一条业务支撑,贡献了半壁江山,那就是能源产业。

数据显示,2011年、2012年、2013年上半年,绿地集团能源及相关贸易产业的营业收入分别为810.76亿元、1105.57亿元、600.24亿元。

而房地产业务在2011年、2012年、201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83.54亿元、651.94亿元以及334.64亿元,均高于当年房地产业务的营收占比。

“想要发展能源事业,如果仅仅停留在诸如煤炭贸易这样的环节上,肯定不行,必须上控资源、下拓网络,在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板块中实现战略布局。”绿地集团执行副总裁、云峰集团董事长李权说。

绿地内部高层人士告诉记者,绿地承担了保障上海煤炭、石油等能源供应的“任务”。中煤集团在江浙沪地区的煤炭供应,除几个直接与之挂钩的特大电厂外,全部由绿地经营。

“这几年,绿地集团能源板块的销售收入正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张玉良曾对外表示,在房地产主业受调控产生影响的情况下,能源产业有力支撑了绿地集团的稳定增长。

更多精彩:中国好链接 http://www.888ip.com/show/ yyy0910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