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软件企业的"研究院"浅析

来源:互联网 发布:味知香鱼香肉丝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7 23:52

   IT软件企业的"研究院"浅析--

       纪念我的微软研究院电面

   我们发现在华很多国外的大型软件/互联网企业都设有两种机构,那就是研究院与工程院。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微软和IBM,他们在中国分别设立了工程院和研究院。作为全球8个研究院之一,IBM中国研究院有一个200人左右的团队,而其工程院有员工数千名,微软的“两院”人数的比例和IBM大同小异。

  无论从名称还是员工数量的对比,我们都能大致了解“两院”的基本职能。那就是工程院偏重于产品和服务的“制造”,这就和传统的制造业十分类似,只是软件企业员工不适用螺丝刀、电焊枪而改用Java、C++...。而研究院偏重更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我可没说工程院没有创造性),他们更关注的是发现新的、有价值的领域,并试图解决该领域所存在的问题,而不太关心到底是用斧头、螺丝刀还是Java、C++去解决。在那里,扎实的知识储备是基础,而创造性以及开发散型的思维是关键。

  在10月19日IBM研究院到哈尔滨的宣讲会上,一位清华的博士介绍了IBM研究院的整体情况,研究环境,科研成果。然而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他们的招聘方式,他们对于专业方向(比如语音,互联网,可视化等等)并不是很看重,明言只要选了就行。这就与普通的公司招聘对于专业“对口”或者要求掌握那些固定的技能有着很大的区别。而在招聘过程中只安排两次面试,每一次都要求说出你人生中最棒的成果、经历或其他与众不同之处。给人的感觉就是如果你英文够好,有与众不同的经历或才能的话,无论是学物理还是计算机都有机会收到Offer。这个过程不要求你通读Linux源码,写过Windows驱动,或者做过网站,唯一要求就是“与众不同”(当然,基础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缺省条件:)),这或许就是“研究院”的与众不同之处吧。

  宣讲只能了解概况,而提问的时间所能收获的信息也十分有限。而“院”是死的,人是活的,人才是院的灵魂,所以若想更好的了解“院”,了解人就更加重要。前天微软的电面让我有了一个近距离(实际上也不近:))接触研究院工作人员的机会,也让我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了他们的想法和工作方式。面我的这位GG虽然从头到尾都在出题考我,但却都是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对于答不上来的问题都是转换思路,变换角度地提示再提示,而不是遇到障碍就生硬的“好,我们进入下一题”。最让人难忘的是在面试的开始阶段,我们讨论一个我在简历上写的一个我曾经做过的项目,他在简单听取我做的简介之后马上就能想到这个项目成败的关键,然后在各种各样假设条件下和我一起讨论(先是他问,答不上来就只好讨论了:( )如何改进算法,例如“加入这个条件之后,我们是不是可以那样做,但那样做会有什么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使我感叹此君思路之开阔,反应之敏捷。事后回想起来,虽然他当时所提出的假设大多不切实际,而且细想之下亦有很多漏洞,但关键是在面对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居然可以看到了那么多的问题,有那么多的想法,恐怕这才是“研究院”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实质吧。

  在经历了IBM研究院的宣讲以及微软的电面之后,我觉得研究院的研究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他们的研究成果最终要转化为产品为公司赚钱,所以他们比纯粹的科学家更实际;同时他们也要负担其公司未来10年、20年的技术走向,所以他们比“工程院”的同僚们更理想化。理想化的工作方式导致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绝大多数都是失败的或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无法实现,然而一旦他们的某项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时候就可以为公司带来巨大的利润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与此同时,不管他们为哪家公司工作,在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同时都在客观上推动了技术的进步,而最终受益的都是享受着价格不断降低的高科技产品的我们。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应该对他们表示敬意。

  好了,说这么多不是为了吹捧谁,仅仅是个人一点小小的感想,各位千万不要上纲上线。最后出个小问题给大家(我的面试题),来验证一下是否具有“研究”精神:目前主流的编程思想是面向对象,其代表语言是Java、C++等,请问如果我们想要更进一步,如何对面向对象的方法/语言进行提高和改进呢?你的改进会引起什么样的问题呢?有兴趣请留言,一起讨论。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