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域]从业务到抽象,再到业务(2)

来源:互联网 发布:手机更换网络节点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1 07:32
2006年09月29日 23:26:00

从业务问题中来
刚刚得到一件宝贝,是埃森哲给GDYC项目做的业务架构咨询的草稿。说起来,浪潮,浪潮软件,烟草事业部和技术研究中心,真是跟埃森哲有缘,DLYC的那个项目,我们和埃合作,提炼出来一个V3产品,占据了全国烟草的半壁江山。在国家烟草局提出"根据订单组织货源"的全国性策略时,能够提供整体性解决方案的,放眼望去,只有浪潮软件已经具备了成型的产品了,我们由此占得了先机。
我不是售前人员,不想对这个项目或者这个产品加以太多的赞美之词。我其实想说的是,这个产品的成功,应该首先归功于埃森哲对业务的理解和战略方向的把握上。跟他们的合作过程中,我受益颇多。
埃森哲公司不是一家专业的IT公司,在DLYC项目上,他们的很多IT解决方案是跟我们的工程师一起完成的(这是客气话,其实是我们的工作成果转由他们表述而已)。最让我痴迷的,是他们对问题的分析过错。埃公司的团队,分成两个组,BPR和IT组。他们的最强阵容,是BPR组。BPR的工作成果,分为两个重要的部分,as-is和to-be。as-is是对现状的描述,在中期报告中,会对as-is中隐含的问题做出圈定;to-be是对改造后的业务的描述,在终期报告中,这是最打动人心弦的部分。一句话,埃森哲的绝大多数的工作成果,都源于业务,可能会高于现在的业务。
读过《麦肯锡方法》的人都知道,在开篇不长时间,作者就提出麦公司咨询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不要怕讲真话,虽然它会让某些人不舒服,但还是要讲出来。因为,它是真话。埃和麦都是这一类的公司。他们敢于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讲真话,而且,效果也是明显的。(当然,我和我的同事也晓得这其中是有些社会因素影响的,比方说,同样的话,从我们嘴里说出来,客户不买账,但转由埃说出来,客户听上去很受用的样子。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能呵呵一笑)。
又联想到《探索需求》中,温伯格对问题的经典定义:问题=期望-能感受到的。"问题"是需求产生的基本前提,如果你对"问题"是什么都不了解,何谈会做出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呢。
说实话,我也失败过,失败于那些没有需求单靠"拍脑门"来做事情的"产品"。项目上的情况相对会好一些,虽然需求也是变来变去,但终算还是有目标和验收标准的。失败的过程,给我更多的思考。我也成功过,就在前不久,我经历过的一个项目,在业务专家的全程参与下,利用迭代的方式,在国家的5个试点单位中脱颖而出。
还是回到V3吧,当时,我主持会议,征求V3的远景。得到了若干条答案,其中最主要的两条是:
1 v3将融入先进的科学的商业企业管理理念
2 V3将兼容各省市的业务模式
我来征求总架构师的意见,他说这两条都很重要。而在我看来,这两条是非常矛盾和对立的。(现在v3成功了,我才有机会和理由说出当年的困惑,呵呵)。先进,就意味着要废除掉若干的陈旧的业务模式,兼容,就意味着很多陈旧的模式会阻碍系统的先进性。
但现实状况就要求如此,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在模型层面,对领域进行梳理。可以说,基于对问题的应变要求提出的这样的模型,不会是如同引子中讲到的那种粗粒度的虚幻的景象。 BSP(Business Service Platform 业务服务平台)3.0,就是基于业务提炼出来的一个细粒度领域模型,在后续的章节部分,我会针对一些应用场景,反映其中的组织模型和权限模型的某些部分的提炼过程。


Trackback: http://tb.blog.csdn.net/TrackBack.aspx?PostId=1308629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