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来源:互联网 发布:ubuntu洋娃娃壁纸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9 22:14

 
厚积与薄发

http://61.184.198.202/Resource/Book/Edu/SZJY/TS014077/0018_ts014077.htm

宋代诗人苏东坡说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话,意思是:只有广见博识,才能择其精要者而取之;只有积累丰厚,才能得心应手为我用。积之于厚,发之于薄。这“薄”是从“厚”中提炼出来的最精粹、最美妙的一层,任岁月冲刷,而永葆青春。这一厚积与薄发的辩证法恰恰表述了一切事业成功者和求知者的一个共同特点,即都要勤于积累和精于应用。

我们可以这么说,一切名人并非神灵所附,天赋独具。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煌煌伟业,乃是从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开始的。不畏琐碎、持之以恒地积累资料,就是成功的“秘诀”之一。“发明大王”爱迪生有随身带个小本本的习惯,每有所感,即记入本本中,有时一天竟记上二十多条。积累的资料,犹如点点火星,不时触燃起发明创作的“灵感”火花来,著名学者顾炎武,每日读书时都随时记下所感所得。天长日久,他的读书札记竟积成了浩浩三十二卷《日知录》。中外文学史上的“厚积”功力,是颇为启迪人思的。为求得“薄中见厚”,鲁迅“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写成速写,决不将速写的材料拉成小说。”唐代诗人贾岛用功苦吟,留下了“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佳话。列夫·托尔斯泰时时注重积累创作素材,写了50多年的日记,一直坚持到临死前的第四天。为塑造艺术典型的“这一个”,高尔基从20个到50个、以至从几百个小商人、官吏、工人的每个人身上抽出他们最有特征的阶级特点、癖性、趣味、动作、信仰等等,把这些东西抽取出来,再把他们综合在一个商人、官吏、工人身上。凡是卓有贡献的名人,都有一种感人的“痴劲”。王献之见父亲书法技艺高超,便去请教成功秘诀,王羲之指着家中的十八口大水缸答道:“成功的秘诀就在这十八口大水缸里。你就用这些缸里的水研墨练字,待你把水都用完,自然就明白了。”

正因为在事业上做出成就的一切“求知者”,都精于积累,所以他们都有渊博的知识。读过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人,都会对恩格斯渊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深刻的哲学见解留下难忘的印象。早在学生时代,恩格斯就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他除了认真学习一些国家的文字外,还用相当多的功夫钻研数学和物理。他钻研了大量化学、物理学、电学、热学、天文学等科学著作,几乎对当时自然科学的每一重大发现,他都了如指掌,并且达到了很高的造诣。李时珍在他整理的《本草纲目》中,不仅全面概括了当时医药方面的成果,而且也总结了包括生物学、矿物学、化学在内的多方面知识。

当然对我们普通同学来说,不能笼统地不加选择地要求“博览群书”。在勤于积累、扩大知识面的同时,还需要“专”,需要“约”,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由博反约”,做到“薄发”,亦即将广博的知识有效地得心应手地用到学习中去。古人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就是讲,博学了,又详细地解说最为简要的道理,即“由博反约”。所谓“积学以储宝”“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不透,多亦无益;然亦未有不多而能透者”,这都讲明厚积与薄发、博与约的辩证关系。

也许有的同学会认为,又要广博,又要精通,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二者是统一的。知识是互相联系的,要精通一门,就要从其他各门知识的联系中去理解所要精通的一门。知识越多,越容易精通一门。单攻一门,表面上看来好像很专了,其实由于知识面狭小,不会从联系中去把握知识,这样所谓的“单攻”一门,是攻不下、钻不深的。这正如宋代学问家王安石在谈到他治“经”的经验时说的:“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他自己除读经书而外,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诸小说,无所不读,这样才使他对于经书“知其大体无疑”。这说明,广博为精深创造了条件。而精通了一门学问,又可以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便于获取广博的知识。所以,博与专,是相辅相成的,既要广“博”,又要反“约”;既要勤于“厚积”,又要善于“薄发”。西方有句俏皮的谚语:“谨防专攻一书的人”,意思是说,在博学基础上又有专攻的人,是很了不起的,这很有道理。

那么,在实际学习中,同学们究竟应重点积累些什么资料,又该如何去积累呢?我们不妨提出一些意见,谨供参考。

同学们正在求学阶段,自然主要是学习所开设的各门功课。积累资料不必花很多时间,也基本上应当围绕基础知识的学习来考虑这一问题。比方说,可积累点带有指导性的学习资料。这是一种基本理论的指导,如关于如何读书的论述,关于各门学科的学习指南,关于一些基本教育理论的阐述,关于党的教育工作方针的基本知识。另一类是直接的参考资料,如各门功课的参考材料,习题解难,作文指导,学习经验介绍等等。还有一类是“因人而异”的“各取所需”的专题材料,也就是根据同学自己的专长爱好,有选择地积累有关书籍,报刊资料等。

积累材料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存书籍:在力所能及条件下,购买一些有关专著和必要的工具书、资料性书籍。阅读时可随时加眉批旁注或把问题、页码标在书签上,夹进书里。

做剪贴:个人报纸杂志,可随时把自己需要的文章剪贴起来,定期归类整理。

写札记:用卡片、活页纸或笔记本都可以。俗话说:“最浅的墨水也胜过最好的记性。”手勤可享用长久。这是积累资料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从文章内容生发开去,写心得体会;可写概括内容的摘要;可选择文章的精粹之处,抄录下来;可作评点批注。不论采取何种方式,都须注明书名、题目、出处、日期、页码和作者名字等,以备来日查阅。到一定时候,再把卡片分门别类,装成专册。

编索引:一个办法是定期借阅国内出版的各种资料索引书,从中摘取所需要的文章的题目;一是随时随地把见到的文章、书籍名记录下来,而后按专题分类整理,研究问题时即依索引寻借。

记日记:把每日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简单记录下来。在每条日记旁按“类别”评注几个字,待以后查考。

这些工作看来似乎琐碎、细小、平凡,但坚持长久,却获益匪浅,甚至可受用一辈子。经验证明:长期积累资料能显著地增强学习能力、有助于改进学习方法,有利于丰富知识,开启智慧。长期做好资料积累,要有滴水穿石、锲而不舍的恒心与韧性。其次,要有明确的目的、可行的计划和合适的方法。不宜漫无边际地“兼收并蓄”。对所积累的资料要随时注重整理、阅读和消化;注意在实践中不断运用、补充、更新。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今天打好积累知识的扎实根基,来日方能筑起学问的高楼大厦。有道是:厚积而薄发,积学以储金。期望未来有所建树的同学,那就从小处着手,先从一点一滴的资料积累做起吧。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