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浏览器进入多元化发展

来源:互联网 发布:java应用程序部署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6 03:01

URL: http://www.qqread.com/itlife/y191210002.html

很不错的文章。可是不知为什么,我的opera 8.51在KDE下打开速度总是比Firefox 1.5慢很多。

目前,从Netscape衍生出了Mozilla项目及当前火热的Firefox浏览器;而Opera则坚持技术创新路线,凭借少数用户的支持一路走来,并在8.5版之后以免费的方式给用户自由使用;在此期间,苹果公司的Safari浏览器随着苹果平台变得愈来愈具有影响力。这个时候,浏览器市场开始形成多元化的格局,尽管微软IE依然占据80%以上的垄断份额,但业界意识到遵循公有标准的重要性,网站的兼容性也不断获得改善。在这些进展的激励下,浏览器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微软及时改变原有计划,将推出IE 7.0重夺优势;Firefox在1.0X版的辉煌之后朝向1.5和2.0版迈进,以先进的技术特性、卓越的安全性、标准化及高度可扩展性为亮点吸引用户;Opera推出9.0版本,它将以简洁、人性化和高速度取胜。至于苹果的Safari也将持续不断地进行改进,由于之前采用的KHTML引擎兼容性不佳,苹果可能采用自行开发的WebCore引擎,浏览器家族由此可能增加新的一员。

浏览器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对HTML代码进行解释以及显示Web服务器的执行结果,承担这项任务的核心软件也被称为浏览器的“排版引擎(Engine,也称为网页渲染引擎)”,引擎的上一个逻辑层则是浏览器的“用户界面(UI)”,这两者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浏览器(Browser)”。其中,引擎承担最核心的任务,它的交互对象是互联网中的Web服务器,浏览器采用何种标准、兼容性如何便完全取决于它,网页打开速度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引擎;用户界面则直接面向使用者,包括视觉外观、菜单/工具栏布局、按钮等与操作相关的元素由它界定。这两者只是松散的耦合关系:一个引擎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用户界面,衍生出多种不同的浏览器—由于引擎相同,这些浏览器在核心功能方面高度一致;反过来,一个用户界面也可以对应多种不同的引擎,不过这些产品虽然拥有共同的外观和操作方式,但在兼容性、性能和功能方面可能大有不同。目前,活跃于市场上的浏览器引擎主要有Trident/Tasman、Gecko、 Presto、KHTML等四种,采用Trident/Tasman引擎的浏览器只有微软的Internet Explorer(Windows版和Mac版);采用Gecko引擎的包括Netscape 6/7、Mozilla、Mozilla Firefox及许多Firefox衍生型浏览器产品,Gecko在源代码层面上完全开放;采用Presto引擎的暂时只有Opera一种(7.0版以后),它具有核心精简、速度快等优点,拥有不少忠实的用户;而采用KHTML引擎的浏览器包括KDE桌面环境下的Konqueror和苹果Mac OS X平台下的Safari。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