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职业声望排行榜

来源:互联网 发布:python怎么控制机器人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6 08:20

职业声望排行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3日15:10 新周刊

  最老来俏的职业 中医

  提名:考古学家、社会科学家

  无论中医西医的争论还要持续多久,但有一点是可以看得到的:中医是越老越值钱。

  《豪斯医生》、《E.R》等热门的美国电视剧中,那些绝顶聪明、杀伐决断的医生们无论多么吸引眼球,都取决于一些技术的操作,开刀、检查概莫能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西医是个体力活,上了岁数就不一定干得动了。而中医则不断沉淀、不断积累,越是须发皆白,越能给人以信任感。

  另一老来俏的职业是社会科学家,最好是研究国学哲学玄学梵文什么的,别人都不懂。比如季羡林,懂的人死光了,就成国宝了。

  最青春饭的职业 二奶

  提名:模特、记者

  如果有“结婚员”这个职业,那么二奶一定是最适合的了。

  她们业务专精、工作敬业、善于策划、精于细节、重视效率,这一切原因都在于她们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性不强,投入大、产出大、风险大、时间短。

  现在已经不适宜用道德指标去评判二奶,但有一项是可以达成共识的,那就是她们必须在有限青春的周期内达成业务指标。

  最万金油的职业 记者

  提名:广告人、设计师

  当塞缪尔·G.弗里德曼、迈克·华莱士、沃尔特·平卡斯还在一线拼搏的时候,中国二十来岁的记者们已经开始谋划跳槽了。

  说起来,记者,或者说中国记者真是一项万金油的职业,有着广泛的跳槽可能性。记者们干了几年就想着去唱片公司、电影公司、电视台,给各色企业做策划、给二流广告公司写文案、给三流明星当经纪人,给畅销书作家当枪手、帮小出版社卖书号,或者帮地头不熟的过江龙打电话找人约饭局。

  智联招聘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上班族想当记者,原因是“因为它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世界,很有挑战性”。世界越大就越有挑战性。

  最有软实力的职业 女秘书

  提名:生活助理、“小三”(职业第三者)

  “史上最牛女秘书”的故事告诉我们,秘书再也不是一个只能看别人脸色行事的职业了。在这个岗位上,固然你没有大声说话的硬实力,但你拥有能让任何公司、CEO都灰头土脸的软实力。

  所以,“网络信息存储商”会被网民的口水淹没、总裁最后走人,无缘无故掉下来一个天大的负面新闻,被竞争对手念叨10年,被《管理沟通》课的教师念叨5年。眼下,轮到“冰箱制造商”头疼了……

  最讨人嫌的职业 置业顾问

  提名:保险经纪、传销人员

  在地产中介的名片上一般都印着“置业顾问”这个头衔,但不管你最后有没有置业,他一定会把你“顾问”到烦。只要你留过一次电话,那么未来半年到一年内,你是不会清静的,他关心你的收入、工作单位、家庭状况、心理需求、身体状况,他帮你分析国家政策、市场行情、卖方心理,他安慰你、同情你、鼓励你、支持你,他拍胸脯帮你搞定,他耸耸肩爱莫能助,这个世界所有的角色和表情他那里应有尽有。最可怕的是,他们会把你的电话“资源共享”给另外的置业顾问、保险经纪、装修公司、股票专家、宽带服务商、纯净水配送站……

  最金饭碗的职业 公务员

  提名:垄断国企职员、教师

  公务员说自己压力很大,因为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比一般群体强烈,因为工资每年都会按照通胀比例递增,因为他们居然也开始要引入淘汰机制了,因为全国人民都参加的社保医保他们不参加——他们走另外一条路,例如医疗费用报销80%~90%。因为会面临人际关系压力导致精神紧张或压抑,因为还要面对各种应酬、酒宴,这些都会导致重大疾病的发生。

  这样说起来,压力最大的职业倒不如说是最金饭碗的职业。公务员这个职业,至少不用担心可持续发展和CPI指数。

  最具灰色收入的职业 公务员

  提名:律师、医生

  同样的工资单晒出来可能完全不一样。

  取暖费、消暑费、书报费、通勤费,你有吗?基本工资、年功工资、技能工资、岗位工资,你分得清吗?奖金、补贴、双月奖、季度奖、年终奖、集资分红、承包分红,你想不到吧?衣服、鞋子、食用油、大米、挂面、月饼、西瓜、购物券,你永远也别想了?

  这还只是某些公务员的某些收入而已吧,如果你愿意动动脑子、跑跑腿、指点一下迷津,应该还有吧?

  所以,在中国,永远不要相信工资,晒工资都是靠工资生活的人才干的傻事。

  最暴利的职业 房地产老板

  提名:煤老板、基金经理

  一个房地产企业一天之内可以创造两个神话:中国内地房地产企业的市值老大和内地新首富。40位最富之人里可以有15位是房地产开发商(2007《福布斯》亚洲版“中国40富豪榜”),十大富豪里有8位是搞房地产的(2007胡润百富榜)。

  当全中国所有人都在倾家荡产买房的时候,房地产老板怎能不成为最暴利的职业。

  最闷声发大财的职业 煤老板

  提名:垄断国企职员、银行家

  有钱的人都是挖煤的,挖煤的都闷不吭声。产量、税额永远是谜,地点永远只能在报纸新闻的边角余料里猜,挖出来的是煤,流入的可都是现金。

  矿主们有着最奇怪的身份:矿总是承包的,钱总是自己的;也有着最隐秘的工作性质:他们从不抛头露面,你只能从名车豪宅看出这行的特色。

  最有话语权的职业 政府官员

  提名:幼儿园教师、记者

  听证会是一个彰显话语权的伟大发明。那么,谁来决定一个听证会的召开与否、范围大小、结果如何?

  当然是官员。官员,或者说高级公务员,是一个特殊而有趣的职业。从理论上讲,他们不过是行政管理人员,是诸多职业中的一种。但是,他们拥有者一种影响别人生活的隐性力量,他们的工作就是安排我们的生活。

  官员们把话语权悄悄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设置议程的权力,通过审批、资助、设立等等方式,把话语权转化为执行力。所以,有的听证会召开了,有的没有,有的人在听证会上发言了,有的没有,但最后结果都是你的生活被改变了,官员们的话语得到体现了。

  最口水的职业 成功学讲师

  提名: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电台主持人

  可以没有讲台、可以没有PPT、可以没有麦克风,但绝不能不说话,成功学讲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们可以把正确的废话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修辞、不同的比喻、不同的感情色彩、辅以不同的肢体语言在不同的场景、不重样地讲上两千多遍。你还涕泪交加地感谢他们,认为他们给你指明了人生正道。

  他们就是靠嘴混饭吃的,不说话毋宁死。

  最受人非议的职业 医生

  提名:警察、保安

  SARS的时候,医生成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多少赞歌、雕像、报告文学、新闻纪实歌颂着白衣天使。而就在之前,医生还被人骂为黑心,而之后,医生又依然成为灰色收入、态度恶劣、吃回扣等等负面评价的代名词

  当然,本质上讲,这不是医生的错。医生是医疗环节上直接面对大众的最后一环,某种程度上,他们成为了医疗环节所有错误的最后承受者。“齐二药事件”、“欣氟事件”,这些本来是药品环节的问题,最后被医生有意无意放大并最终承受了下来。

  这就是像击鼓传花,每个人都在传,卫生部在反思、药监局在整改、医院在改革,但医生这个职业却永远受非议。

  最容易潜规则的职业 导演

  提名:研究生导师、经纪公司老板

  吴思必须要感谢导演,因为正是有了这一职业的存在,才真正让吴思的潜规则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电影导演、电视导演、晚会导演……所有的导演,不管长没长着一部大胡子,不管事实怎样,近几年来他们的职业表现都被普遍认为是最有能力进行潜规则的职业。

  在老百姓的眼里,娱乐圈不就那么回事,导演和演员不就那么回事。所以,演员出来威胁是一回事,导演出来叫屈是另一回事;明星声称自己是清白的是一回事,导演被莫名其妙拿下消失了又是一回事。

  最考眼力的职业 星探

  提名:基金经理、时装买手

  每个二流小明星上访谈节目的时候,都会说自己当初是“陪朋友去考的”,不料朋友早早被刷掉,而他们却“一不小心笑到最后”。另外一个故事就是在街上被人看中,开始当然会认为对方是骗子,自己还挺不想搭理他,最后自然也“一不小心笑到最后”。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就是由意外组成的,而星探这种职业也就成为了最具有发现意外的眼力的职业。

  最具欺骗性的职业 天气预报员

  提名:股评家、艺人

  没有哪个职业比尼古拉斯·凯奇在《天气预报员》中扮演的那个天气预报员更郁闷的了,工作枯燥乏味、看不到未来前途、每天对着绿幕装腔作势。

  在我国,未来2~3天的晴雨天气预报准确率可以达到70%~80%,从科学角度讲这已经是很高了,要知道,美国对暴雨预报也只有25%的准确率。当然了,日日出行的市民们总是不满足,他们要求天气预报准确到每天头顶上出现的每片云彩。

  有句开玩笑的话说,天气预报员每天都在对着全国人民撒谎。不过,他的伤害度总要小于股评家。

  最靠外形吃饭的职业 健身教练

  提名:艺人、空姐

  所有第一次去健身房的小白领面对“你想选哪个私人教练?”这样的问题的时候,都会对着展示栏比较良久,然后指着最壮硕的那个照片说:“我要这个。”

  虽然健身教练这项职业已经迈入了科技化、高学历化的门槛,但健身教练和学员们都知道,外形是直接决定第一印象的要素。学员虽然也关心教练的学识,但他们更崇拜和信任6块腹肌。教练们抽空也要卖卖蛋白粉或能量特餐,但更多时候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形体,这是这项职业的敲门砖,所有的知识和讲解都只能在学员看中了你的肱二头肌之后才发挥作用。

  最让人想入非非的职业 公关

  提名:导演、护士

  曾经一度人们对公关小姐充满了幻想,即使有了《公关小姐》这样一部电视剧来为这个职业正名,但大众对于公关的职业内容还是充满了好奇。人们经常觉得,公关不就是帮企业花钱嘛,公关人员也无非就是人漂亮、身材好、口才好嘛。

  但公关真正的关键却在于如何弥合企业与大众之间的沟通断层,如何把企业意志通过有效率的方式传递出去,在于摸清每家媒体的报道口味和选材思路,在于和各方面形成友好的沟通界面,随时进行快速的信息了解。而不是每天发两千封电子邮件,把你的邮箱塞满了垃圾消息,却找不出一条值得一读的新闻。

  最日夜颠倒的职业 广告人

  提名:性工作者、传媒人

  半夜3点,所有还亮着灯的写字楼窗口里有一大半都是广告公司。下午3点,刚刚起床拿着提案夹出门打车的,也有一大半是广告人员。熬夜做提案,因为广告主第二天就要看;提案会上被毙了,继续熬夜做提案。做这一行就意味着永远熬夜,因为随时要提案、投标、比稿,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头天晚上有没有熬夜的基础上。

  彼得·梅尔是广告人,最后他逃到了普罗旺斯;而中国广告人的心愿是,多熬几个夜就可以去普罗旺斯住几天了。

  然后呢?然后回来接着熬。

  最不用动脑的职业 电梯服务员

  提名:足球运动员、景点讲解员

  茶杯、饭盒、小风扇,报纸、靠垫、小竹竿,电梯服务员,或者说电梯大妈,就在一张小桌里后面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如果她们高兴,她们可以跟你聊上几句家长里短、问你几个家庭成员问题;如果她们心情不好,那么她们只需要说一句话:“几楼?”然后冷峻地用小竹竿捅一下按钮,此后继续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早上8点上班,晚上12点下班,时间漫长、内容简单,这是我能想到的最省力也是最郁闷的职业。

  你如果没见过,那么就去北京吧,赶在奥运会之前。

  最疲于奔命的职业 导游

  提名:
出租车司机、快递员

  导游永远在路上,因为不在路上就意味着没钱拿。导游永远没有节假日,因为节假日大家都在旅游,导游必须工作。听上去导游这份工作好像挺惬意,永远都在山清水秀的地方,但实际上这地方他已经来过两百多次了,每次都得在同一个地方吃饭、在同一个地方住、走同一条路,在同一个景点、同一角度把讲了两百多遍的话一字不差地再讲一遍,接受游客们两百多遍几乎一样的感叹、玩笑、套近乎、争吵、算帐……实在是最疲,也是最奔命的工作。



-------------------------------------------------------------------------------------


好工作,坏工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3日15:10 新周刊

  职场中人往往对职业评价摸不着头脑。

  超过七成的上班族想当记者,但记者们却把自己描绘成“新闻民工”,身心疲惫、四处奔波、天天熬夜、收入微薄,就差爬塔吊了。公务员说自己是压力最大的职业,但报考公务员的人数和报考比例年年创新高。国企CEO很郁闷,都是管理人员,为何比外企要差上一大截?外企CEO也不痛快,为何垄断行业的中航油没啥竞争,CEO年薪却可以拿到2350万元?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份报告你不得不读,那就是中国社科院在2001年做的《职业声望调查》。虽然已经过去6年,但其中仍有不少耐人寻味的东西值得今天参考。80个职业分门别类,基本上囊括了当时人们的所有想象。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炜认为,职业声望是公众对客观存在的职业等级在主观层面的反应和评定,而这种评定则由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劳动技能、支配能力等等复杂因素所决定。

  下面我们试图给出这样一些标准:

  法则一:当然是钱。

  当晒工资成为最热炒的网络现象,当
垄断行业的工资构成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当通胀让你每月拿到的钱都会短一截,那么,钱就成为职业的第一标准了。何况,工作或者职业的原始目的就是赚钱。

  问题在于,工资是钱,奖金是钱,福利收入和隐性收入也是钱。国企员工的工资单上有采暖费、消暑费、书报费,外企和私企员工却只有一两个简单名目。上市企业的员工们在计算着自己的期权,大多数企业员工则在纳闷:为何国家统计局总是说全国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不断在涨,而自己的工资单数字却纹丝不动?

  法则二:美誉度。

  美誉度对于职业的作用就像绯闻对于明星的作用,没有的时候想要,有了又不想。大学教授显然比中学教师更有美誉度,而工程师自然比技术员听起来更好听,影星比电视剧明星高级,CEO要比厂长更现代。

  职业的美誉度饱含了人们对于这项职业的无尽想象,这其中有道德因素、风光程度、职业形象的优雅与否等等,还受着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样一项职业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经历美誉度的几起几落。

  比如,医生。白衣天使、救死扶伤、医者父母心……你尽可以举出很多的赞誉之词,这些都蕴含了人们对这一职业的高美誉度的认同。可同样,简单的一起事件也可以让这些词改换成:红包、黑幕、回扣、医疗事故等等负面评价。

  职业的美誉度就是这样模糊并善变。

  法则三:可持续性。

  很多女孩子去当空姐是因为想张扬自己的青春,很多二三流明星最终发现几年出不了头就意味着一辈子出不了头。一个职业能不能拥有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它能干多久。虽然,我们看到模特最终成为了模特经纪公司老板,空姐变成了地勤,记者都当了主编,服务员自己开了小饭馆,明星都开始写回忆录了,但这也只能认为是他们利用了职业资源成功转行,而不能说是原来的职业本身具有可持续性。

  我们的理想都是35岁退休,但你知道,理想终归还是理想,能在53岁退休都应该额掌相庆。趁年轻捞上一笔固然是一种走法,但更多的人喜欢可以一直捞。

  法则四:权力和影响力。

  简单地说,就是能不能影响别人的生活。

  一个大学教授可以决定一个学生未来的3年是在格子间朝九晚五还是读自己的研究生。一个明星可以让500个粉丝甘愿放弃自己的生活,到机场出口去等上一天,而一个狗仔队则可以让这个明星张皇失措地挡住自己的脸。一个石油公司可以让3.3万亿的资金冻结起来等着中奖,然后两天内又可以让中了奖的钱蒸发掉600亿。

  在改变别人生活的力量中,以不被人察觉的方式出现的是影响力,以显而易见的方式出现的就是权力。比如,无论是不是“史上最牛”,钉子户和媒体都不可能真正影响到别人生活,真正的主角是政府的拆迁主管部门和房地产开放商,尽管他们一度被弄得灰头土脸,但是别忘了,让你成为“钉子户”的是他们,让你成为“史上最牛”的也是他们,让你最后消失的还是他们,“钉子户”或者不是钉子的拆迁户的生活都在他们手里,媒体的报道和大众的谈资也在他们手里。这就是为什么青春偶像剧《奋斗》里男主角的生父和养父分别是房地产商和规划局工程师的原因。

  法则五:技术含量。

  虽然职业不分贵贱,但人们总还是怀着一点点技术崇拜的心态。能够成为工程师自然以为你拥有着较高的教育背景和技术水平,这些都代表着你在这项职业上的前期投入足够多,自然也就引起对这项职业的产出预期。

  判断技术含量的一个简单标准就是准入门槛。人人都可以当小商贩,所以小商贩比百货公司经理的技术含量低;很多人都可以当IT工程师,但能进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只有800多个。

  另一判断标准则是职业的名字,英文比中文高级,中文里字数多的比字数少的高级,新词汇的比旧有的高级。所以,人们便开玩笑给小偷改名叫做夜间物流工程师。

  和技术壁垒相对应,还有一些非技术壁垒的标准。同样是做职员,打打报表、发发传真,在普通公司做和在中国移动做显然不同;同样是建筑师,给建筑公司打工和在规划局供职可完全不一样;同样是考公务员,监狱管理局和烟草专卖局可是两回事。可以总结的规律是:如果你的单位拥有人所皆知的简称,那么它基本上就是份好职业了。

  在《职业声望调查》中我们看到,外资企业电工、集体企业电工、国营企业电工、私营企业电工分别单项计算。连电工都分得如此之细,可见中国职业阶层之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