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中线程学习总结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美工常用ps字体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23:43

一、对进程、线程概念的理解:

进程: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独立的地址空间(内存空间),当我们点击桌面的IE浏览器时,就启动了一个进程,操作系统就会为该进程分配独立的地址空间。

线程:其实就是进程中一个程序执行控制单元,一条执行路径。每个线程在堆栈区中都有自己的执行空间,自己的方法区、自己的变量。进程负责的是应用程序的空间的标示。线程负责的是应用程序的执行顺序。

多线程应用程序:一个应用程序就是一个进程,当该应用程序中有多个线程运行时,就称这个程序为多线程应用程序。

二、创建线程的方式:

方式一:继承Thread类,由子类复写run方法。

步骤:

1,定义一个类继承Thread类;

2,复写run方法,将要让线程运行的代码都存储到run方法中;

3,通过创建Thread类的子类对象,创建线程对象;

4,调用线程的start方法,开启线程,并执行run方法。

class MyThread extends Thread{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运行MyThread.run()方法");    }}class Thread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yThread myThread1 = new MyThread();        MyThread myThread2 = new MyThread();        myThread1.start();              myThread2.start();          }}

运行结果:
Thread-0运行MyThread.run()方法
Thread-1运行MyThread.run()方法
来自CODE的代码片
ThreadDemo.java

方式二:实现一个接口Runnable。

步骤:

1,定义类实现Runnable接口。

2,覆盖接口中的run方法(用于封装线程要运行的代码)。

3,通过Thread类创建线程对象。

4,将实现了Runnable接口的子类对象作为实际参数传递给Thread类中的构造函数。

为什么要传递呢?因为要让线程对象明确要运行的run方法所属的对象。

5,调用Thread对象的start方法。开启线程,并运行Runnable接口子类中的run方法。

class MyThread implements Runnable{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运行MyThread.run()方法");    }}class ThreadDemo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yThread myThread1 = new MyThread();        MyThread myThread2 = new MyThread();        Thread t1 = new Thread(myThread1);          Thread t2 = new Thread(myThread1);          t1.start();        t2.start();    }}

三、为什么要有Runnable接口的出现?

1、通过继承Thread类的方式,可以完成多线程的建立。但是这种方式有一个局限性,如果一个类已经有了自己的父类,就不可以继承Thread类,因为java单继承的局限性。可是该类中的还有部分代码需要被多个线程同时执行。这时怎么办呢?只有对该类进行额外的功能扩展,java就提供了一个接口Runnable。这个接口中定义了run方法,其实run方法的定义就是为了存储多线程要运行的代码。所以,通常创建线程都用第二种方式。因为实现Runnable接口可以避免单继承的局限性。

2、其实是将不同类中需要被多线程执行的代码进行抽取,将这些代码单独定义到接口中,为其他类进行功能扩展提供了前提。所以Thread类在描述线程时,内部定义的run方法,也来自于Runnable接口。而且,继承Thread,是可以对Thread类中的方法进行子类复写的。如果不需要做这个复写动作只为定义线程代码存放位置的话,实现Runnable接口更方便一些。所以Runnable接口将线程要执行的任务封装成了对象。

四、多线程的安全问题

1、产生安全问题的原因:

    当一个线程在执行多条语句并运算一份数据时,其他线程参与进来,并操作了同一份数据,导致了错误数据的产生。

2、安全问题的产生涉及到两个因素:

a,多个线程在操作共享数据。

b,有多条语句对共享数据进行运算。

3、解决安全问题的原理:
只要将操作共享数据的语句在某一时段让一个线程执行完,在执行过程中,其他线程不能进来执行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如何进行多句操作共享数据代码的封装呢?

java中提供了一个解决方式:就是同步代码块。

格式:

synchronized(对象) //任意对象都可以,这个对象就是锁。

{

需要被同步的代码;
}

同步的好处:解决了线程安全问题。

同步的弊端:相对降低性能,因为判断锁需要消耗资源;会产生死锁。

定义同步是有前提的:

1,必须要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线程,才需要同步。

2,多个线程必须保证使用的是同一个锁。

同步的第二种表现形式:

同步函数:其实就是将同步关键字定义在函数上,让函数具备了同步性。

同步函数是用的哪个锁呢?

通过验证,函数都有自己所属的对象this,所以同步函数所使用的锁就是this锁。

当同步函数被static修饰时,这时的同步用的是哪个锁呢?

静态函数在加载时所属于类,这时有可能还没有该类产生的对象,但是该类的字节码文件加载进内存就已经被封装成了对象,这个对象就是该类的字节码文件对象。

所以静态加载时,只有一个对象存在,那么静态同步函数使用的锁就是这个对象。

这个对象就是 类名.class

同步代码块和同步函数的区别?

同步代码块使用的锁可以是任意对象。

同步函数使用的锁是this,静态同步函数使用的锁是该类的字节码文件对象。

在一个类中只有一个同步,可以使用同步函数。如果有多同步,必须使用同步代码块,来确定不同的锁。所以同步代码块相对灵活一些。

同步死锁:将同步进行嵌套(例如同步函数中有同步代码块,同步代码块中还有同步函数)会产生死锁现象。

Lock接口:多线程在JDK1.5版本升级时,推出一个接口Lock接口。

解决线程安全问题使用同步的形式,(同步代码块,要么同步函数)其实最终使用的都是锁机制。

到了后期版本,直接将锁封装成了对象。线程进入同步就是具备了锁,执行完,离开同步,就是释放了锁。

在后期对锁的分析过程中,发现,获取锁,或者释放锁的动作应该是锁这个事物更清楚。所以将这些动作定义在了锁当中,并把锁定义成对象。

所以同步是隐示的锁操作,而Lock对象是显示的锁操作,它的出现就替代了同步。

在之前的版本中使用Object类中wait、notify、notifyAll的方式来完成的。那是因为同步中的锁是任意对象,所以操作锁的等待唤醒的方法都定义在Object类中。

而现在锁是指定对象Lock。所以查找等待唤醒机制方式需要通过Lock接口来完成。而Lock接口中并没有直接操作等待唤醒的方法,而是将这些方式又单独封装到了一个对象中。这个对象就是Condition,将Object中的三个方法进行单独的封装。并提供了功能一致的方法 await()、signal()、signalAll()体现新版本对象的好处。

< java.util.concurrent.locks >Condition接口:await()、signal()、signalAll();

五、线程状态的转换

新建状态(New):新创建了一个线程对象。
就绪状态(Runnable):线程对象创建后,其他线程调用了该对象的start()方法。该状态的线程位于可运行线程池中,变得可运行,等待获取CPU的使用权。
运行状态(Running):就绪状态的线程获取了CPU,执行程序代码。
阻塞状态(Blocked):阻塞状态是线程因为某种原因放弃CPU使用权,暂时停止运行。直到线程进入就绪状态,才有机会转到运行状态。
死亡状态(Dead):线程执行完了或者因异常退出了run()方法,该线程结束生命周期。

阻塞的情况分三种:
1)等待阻塞:运行的线程执行wait()方法,JVM会把该线程放入等待池中。
2)同步阻塞:运行的线程在获取对象的同步锁时,若该同步锁被别的线程占用,则JVM把该线程放入锁。
3)其他阻塞:运行的线程执行sleep()或join()方法,或者发出了I/O请求时,JVM会把该线程置为阻塞状态。当sleep()状态超时、join()等待线程终止或者超时、或者I/O处理完毕时,线程重新转入就绪状态。

1、Java中关于线程调度的API最主要的有下面几个:

线程睡眠:Thread.sleep(long millis)方法
线程等待:Object类中的wait()方法
线程让步:Thread.yield() 方法
线程加入:join()方法
线程唤醒:Object类中的notify()方法
关于这几个方法的详细应用,可以参考SUN的API。

2、这几个方法的区别和使用。

1)sleep方法与wait方法的区别:

sleep方法是静态方法,wait方法是非静态方法。
sleep方法在时间到后会自己“醒来”,但wait不能,必须由其它线程通过notify(All)方法让它“醒来”。sleep方法通常用在不需要等待资源情况下的阻塞,像等待线程、数据库连接的情况一般用wait。

2)sleep/wait与yeld方法的区别:调用sleep或wait方法后,线程即进入block状态,而调用yeld方法后,线程进入runnable状态。

3)wait与join方法的区别:
wait方法体现了线程之间的互斥关系,而join方法体现了线程之间的同步关系。
wait方法必须由其它线程来解锁,而join方法不需要,只要被等待线程执行完毕,当前线程自动变为就绪。join方法的一个用途就是让子线程在完成业务逻辑执行之前,主线程一直等待直到所有子线程执行完毕。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