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考研_统考大纲

来源:互联网 发布:画图软件手机版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7 20:38


序号政治外语业务课一业务课二1(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301)数学一(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以上是计算机全国统考考试科目,三门公共课非统考基本也都是这三个,大家如果看到非统考的科目如果是三个1,就可以直接来参考我这里列出的大纲了!所以在此,我就直接列出最近的2015年考研这四个的考试大纲:


政治101:

Ⅰ.考试性质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Ⅱ.考查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约2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约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约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约16%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约16%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16分(16小题,每小题1分)

多项选择题              34分(17小题,每小题2分)

分析题                  50分

 

Ⅳ.考查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世界和实践

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与人的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规律及其客观性。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唯物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三)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价值及其特征。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和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与创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自由与必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旧历史观的缺陷与唯物史观的创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构成及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国家的起源和实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斗争的根源和作用。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科学技术的含义。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人的本质。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个人与社会历史。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

 

(五)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所有制和所有权。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剩余价值的实质。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的本质、源泉和后果。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过剩人口。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资本周转及其速度。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平均利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分割。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形成及其尖锐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具体表现和周期性。

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构成及本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本质。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垄断的形成、本质及垄断组织。垄断与竞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主要形式及作用。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及其后果。垄断资本国际化条件下的垄断组织。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七)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苏联模式的形成、特征及作用。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及发展的曲折性。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最终目标和国家形式。社会主义民主。

2.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在实践中的认识深化。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在改革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八)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意义。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2.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4.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六)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坚持科学发展。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七)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有之路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和科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4.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5.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九)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 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2.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和重要意义。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十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C}{C}{C}{C}1.  {C}{C}{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C}{C}{C}{C}2.  {C}{C}{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3.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4.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和作用。建立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意义和内涵。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文化水平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民族意识的觉醒。

 

(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洋务运动的兴衰

洋务事业的兴办。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3.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

戊戌维新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

 

(三)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武昌起义与封建帝制的覆灭。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 辛亥革命的失败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四)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五四运动爆发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意义。

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五)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红军长征的胜利。

 

(六)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

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和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延安整风运动。中共七大。

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七)为新中国而奋斗

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第三条道路的幻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八)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2.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

3.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及其意义。

 

(九)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

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大跃进”及其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严重的曲折和深刻的教训。

3.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十)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中共十二大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发展

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共十六大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中共十七大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中共十八大制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相互联系和最大区别。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一)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1.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与作用。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2.理想信念的实现

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二)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

1.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2.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3.做忠诚的爱国者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增强国防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三)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的科学内涵。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道德的本质、功能与作用。道德的历史发展。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3.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4.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五)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1.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法律的一般含义。法律的历史发展。

2.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3. 我国宪法确立的根本原则和制度

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我国的国家制度。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

4.中国特色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六)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1.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意义。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2.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

3.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护者。

 

(七)遵守行为规范,锤炼高尚品格

1.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公共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2.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职业生活中的有关法律。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3. 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

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4. 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

个人品德及其作用。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个人品德与法律修养。

 

五、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形势与政策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

年度间(2014年1月—2014年12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综合国力竞争。大国关系。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地区局势与热点问题。西方干涉主义的新特点。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南北关系。南南合作。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中国对外工作新思想、新论断。





英语201:(非英语专业)

英语(一)考试大纲(非英语专业)(2015年版)

I. 考试性质

英语(一)考试是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对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并有利于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II. 考查目标

  考生应掌握下列语言知识和技能:

  (一)语言知识

  1. 语法知识

  考生应能熟练地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

  本大纲没有专门列出对语法知识的具体要求,其目的是鼓励考生用听、说、读、写的实践代替单纯的语法知识学习,以求考生在交际中能更准确、自如地运用语法知识。

  2. 词汇

考生应能掌握5 500左右的词汇以及相关附表中的内容(详见附录1、2)。

除掌握词汇的基本含义外,考生还应掌握词汇之间的词义关系,如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等;掌握词汇之间的搭配关系,如动词与介词、形容词与介词、形容词与名词等;掌握词汇生成的基本知识,如词源、词根、词缀等。

  英语语言的演化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动态发展过程,它受到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这意味着需要对本大纲词汇表不断进行研究和定期的修订。

  此外,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统一考试是为非英语专业考生设置的。考虑到交际的需要,考生还应自行掌握与本人工作或专业相关的词汇,以及涉及个人好恶、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词汇。

(二)语言技能*

  1. 阅读

  考生应能读懂选自各类书籍和报刊的不同类型的文字材料(生词量不超过所读材料总词汇量的3%),还应能读懂与本人学习或工作有关的文献资料、技术说明和产品介绍等。对所读材料,考生应能:

  1)理解主旨要义;

  2)理解文中的具体信息;

  3)理解文中的概念性含义;

  4)进行有关的判断、推理和引申;

  5)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词义;

  6)理解文章的总体结构以及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7)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

  8)区分论点和论据。

  2. 写作

  考生应能写不同类型的应用文,包括私人和公务信函、备忘录、报告等,以及一般描述性、叙述性、说明性或议论性的文章。写作时,考生应能:

  1)做到语法、拼写、标点正确,用词恰当;

  2)遵循文章的特定文体格式;

  3)合理组织文章结构,使其内容统一、连贯;

  4)根据写作目的和特定读者,恰当选用语域*。

  *考生应能掌握的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但是由于听力能力和口语能力的考查在复试中进行,因此这里只列出读和写两种技能。

*指在书面和口语表达中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所采用的话语方式,即正式、一般、非正式的话语。

III. 考试形式、考试内容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满分为100分。

  试卷包括试题册和1张答题卡。考生应将1-45题的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选项上,将46-52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的边框内。

  (二)考试内容

  试题分三部分,共52题,包括英语知识运用、阅读理解和写作。

  第一部分  英语知识运用

  该部分不仅考查考生对不同语境中规范的语言要素(包括词汇、表达方式和结构)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考查考生对语段特征(如连贯性和一致性等)的辨识能力等。共20小题,每小题0.5分,共10分。

  在一篇240~280词的文章中留出20个空白,要求考生从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使补全后的文章意思通顺、前后连贯、结构完整。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

  该部分由A、B、C三节组成,考查考生理解书面英语的能力。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A节(20小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主旨要义、具体信息、概念性含义,进行有关的判断、推理和引申,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词义等能力。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4篇(总长度约为1 600词)文章的内容,从每题所给出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

B节(5小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诸如连贯性、一致性等语段特征以及文章结构的理解。本部分有3种备选题型。每次考试从这3种备选题型中选择一种进行考查。

备选题型有:

  1)本部分的内容是一篇总长度为500-600词的文章,其中有5段空白,文章后有6-7段文字。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从这6-7段文字中选择能分别放进文章中5个空白处的5段。

  2)在一篇长度约500-600词的文章中,各段落的原有顺序已被打乱。要求考生根据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将所列段落(7-8个)重新排序,其中有2-3个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已经给出。

  3)在一篇长度约500词的文章前或后有6-7段文字或6-7个概括句或小标题。这些文字或标题分别是对文章中某一部分的概括、阐述或举例。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从这6-7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5段文字或5个标题填入文章的空白处。

C节(5小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概念或结构较复杂的英语文字材料的能力。要求考生阅读一篇约400词的文章,并将其中5个画线部分(约150词)译成汉语,要求译文准确、完整、通顺。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将英译汉试题作为阅读理解的一部分,其目的是测试考生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概念或复杂结构并用汉语正确予以表达的能力。

  第三部分 写作

  该部分由A、B两节组成,主要考查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共30分。

  A节:考生根据所给情景写出约100词(标点符号不计算在内)的应用性短文,包括私人和公务信函、备忘录、报告等。共10分。

  B节:考生根据提示信息写出一篇160-200词的短文(标点符号不计算在内)。提示信息的形式有主题句、写作提纲、规定情景、图、表等。共20分。

(三) 试卷结构

部分

为考生提供的信息

指导语语言

测试要点

题型

题目数量

计分

I

英语知识

运用

(10分)

 

1篇文章(240-280词)

英语

词汇、语法和结构

完形填空多项选择题

(四选一)

20

10

 

 

II

阅读理解(60分)

A

4篇文章

(共约

1 600词)

英语

理解主旨要义、具体信息、概念性含义,进行有关的判断、推理和引申,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词义等

多项选择题

(四选一)

20

40

B

1篇文章

(500-600词)

英语

对连贯性、一致性等语段特征以及文章结构的理解

选择搭配

5

10

C

1篇文章(约400词)

5处画线部分(约150词)

英语

理解概念或结构较复杂的英语文字材料

英译汉

5

10

III

写作

(30分)

A

规定情景或汉语文章

英语

书面表达 归纳、概括、表述

应用文(约100词)

1

10

B

主题句、写作提纲、规定情景、图、表等

英语

书面表达

短文写作(160~200词)

1

20

总计

 

50+2

100

IV. 题型示例、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略)






数一 301:

 

考试科目: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高等教学                约56%
线性代数                约2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约22%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选题                   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填空题                   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解答题(包括证明题)     9小题,共94分

高等数学
一、函数、极限、连续
考试内容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 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复合函数、反函数、分段函数和隐函数 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初等函数 函数关系的建立
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及其性质 函数的左极限和右极限 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的概念及其关系 无穷小量的性质及无穷小量的比较 极限的四则运算 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单调有界准则和夹逼准则 两个重要极限:
函数连续的概念 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考试要求
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法,会建立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
2.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函数极限存在与左极限、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掌握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掌握无穷小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二、一元函数微分学
考试内容
导数和微分的概念 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 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平面曲线的切线和法线 导数和微分的四则运算 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 复合函数、反函数、隐函数以及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微分法 高阶导数 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微分中值定理 洛必达(L'Hospital)法则 函数单调性的判别 函数的极值 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拐点及渐近线 函数图形的描绘 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弧微分 曲率的概念 曲率圆与曲率半径
考试要求
1.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理解导数与微分的关系,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了解导数的物理意义,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2.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
3.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高阶导数.
4.会求分段函数的导数,会求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以及反函数的导数.
5.理解并会用罗尔(Rolle)定理、拉格朗日(Lagrange)中值定理和泰勒(Taylor)定理,了解并会用柯西(Cauchy)中值定理.
6.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
7.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函数极值的方法,掌握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及其应用.
8.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注:在区间 内,设函数 具有二阶导数.当 时, 的图形是凹的;当 时, 的图形是凸的),会求函数图形的拐点以及水平、铅直和斜渐近线,会描绘函数的图形.
9.了解曲率、曲率圆与曲率半径的概念,会计算曲率和曲率半径.
三、一元函数积分学
考试内容
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 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 基本积分公式 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定积分中值定理 积分上限的函数及其导数 牛顿-莱布尼茨(Newton-Leibniz)公式 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有理函数、三角函数的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 反常(广义)积分 定积分的应用
考试要求
1.理解原函数的概念,理解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概念.
2.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掌握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性质及定积分中值定理,掌握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3.会求有理函数、三角函数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
4.理解积分上限的函数,会求它的导数,掌握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5.了解反常积分的概念,会计算反常积分.
6.掌握用定积分表达和计算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平面图形的面积、平面曲线的弧长、旋转体的体积及侧面积、平行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体积、功、引力、压力、质心、形心等)及函数的平均值.
四、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
考试内容
向量的概念 向量的线性运算 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 向量的混合积 两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 两向量的夹角 向量的坐标表达式及其运算 单位向量 方向数与方向余弦 曲面方程和空间曲线方程的概念 平面方程 直线方程 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夹角以及平行、垂直的条件 点到平面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球面 柱面 旋转曲面 常用的二次曲面方程及其图形 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 空间曲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曲线方程
考试要求
1.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
2.掌握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数量积、向量积、混合积),了解两个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
3.理解单位向量、方向数与方向余弦、向量的坐标表达式,掌握用坐标表达式进行向量运算的方法.
4.掌握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及其求法.
5.会求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之间的夹角,并会利用平面、直线的相互关系(平行、垂直、相交等))解决有关问题.
6.会求点到直线以及点到平面的距离.
7.了解曲面方程和空间曲线方程的概念.
8.了解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会求简单的柱面和旋转曲面的方程.
9.了解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空间曲线在坐标平面上的投影,并会求该投影曲线的方程.
五、多元函数微分学
考试内容
多元函数的概念 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 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 有界闭区域上多元连续函数的性质 多元函数的偏导数和全微分 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多元复合函数、隐函数的求导法 二阶偏导数 方向导数和梯度 空间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 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 二元函数的二阶泰勒公式 多元函数的极值和条件极值 多元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其简单应用
考试要求
1.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理解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
2.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以及有界闭区域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3.理解多元函数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概念,会求全微分,了解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了解全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4.理解方向导数与梯度的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5.掌握多元复合函数一阶、二阶偏导数的求法.
6.了解隐函数存在定理,会求多元隐函数的偏导数.
7.了解空间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及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的概念,会求它们的方程.
8.了解二元函数的二阶泰勒公式.
9.理解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概念,掌握多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了解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充分条件,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会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会求简单多元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六、多元函数积分学
考试内容
二重积分与三重积分的概念、性质、计算和应用 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 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 格林(Green)公式 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二元函数全微分的原函数 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 两类曲面积分的关系 高斯(Gauss)公式 斯托克斯(Stokes)公式 散度、旋度的概念及计算 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的应用
考试要求
1.理解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概念,了解重积分的性质,,了解二重积分的中值定理.
2.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极坐标),会计算三重积分(直角坐标、柱面坐标、球面坐标).
3.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性质及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
4.掌握计算两类曲线积分的方法.
5.掌握格林公式并会运用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会求二元函数全微分的原函数.
6.了解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及两类曲面积分的关系,掌握计算两类曲面积分的方法,掌握用高斯公式计算曲面积分的方法,并会用斯托克斯公式计算曲线积分.
7.了解散度与旋度的概念,并会计算.
8.会用重积分、曲线积分及曲面积分求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平面图形的面积、体积、曲面面积、弧长、质量、质心、形心、转动惯量、引力、功及流量等).
七、无穷级数
考试内容
常数项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概念 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 级数的基本性质与收敛的必要条件 几何级数与 级数及其收敛性 正项级数收敛性的判别法交错级数与莱布尼茨定理任意项级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 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与和函数的概念 幂级数及其收敛半径、收敛区间(指开区间)和收敛域 幂级数的和函数 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 简单幂级数的和函数的求法 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 函数的傅里叶(Fourier)系数与傅里叶级数 狄利克雷(Dirichlet)定理 函数在 上的傅里叶级数 函数在 上的正弦级数和余弦级数
考试要求
1.理解常数项级数收敛、发散以及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掌握级数的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
2.掌握几何级数与 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条件.
3.掌握正项级数收敛性的比较判别法和比值判别法,会用根值判别法.
4.掌握交错级数的莱布尼茨判别法.
5.了解任意项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以及绝对收敛与收敛的关系.
6.了解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概念.
7.理解幂级数收敛半径的概念,并掌握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域的求法.
8.了解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和函数的连续性、逐项求导和逐项积分),会求一些幂级数在收敛区间内的和函数,并会由此求出某些数项级数的和.
9.了解函数展开为泰勒级数的充分必要条件.
10.掌握麦克劳林(Maclaurin)展开式,会用它们将一些简单函数间接展开为幂级数.
11.了解傅里叶级数的概念和狄利克雷收敛定理,会将定义在 上的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会将定义在 上的函数展开为正弦级数与余弦级数,会写出傅里叶级数的和函数的表达式.
八、常微分方程
考试内容
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 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 齐次微分方程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伯努利(Bernoulli)方程 全微分方程 可用简单的变量代换求解的某些微分方程 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 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 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高于二阶的某些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简单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欧拉(Euler)方程 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考试要求
1.了解微分方程及其阶、解、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
2.掌握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及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3.会解齐次微分方程、伯努利方程和全微分方程,会用简单的变量代换解某些微分方程.
4.会用降阶法解下列形式的微分方程: 和 .
5.理解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
6.掌握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并会解某些高于二阶的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7.会解自由项为多项式、指数函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以及它们的和与积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8.会解欧拉方程.
9.会用微分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线性代数
一、行列式
考试内容
行列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
考试要求
1.了解行列式的概念,掌握行列式的性质.
2.会应用行列式的性质和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计算行列式.
二、矩阵
考试内容
矩阵的概念 矩阵的线性运算 矩阵的乘法 方阵的幂 方阵乘积的行列式 矩阵的转置 逆矩阵的概念和性质 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 伴随矩阵 矩阵的初等变换 初等矩阵 矩阵的秩 矩阵的等价 分块矩阵及其运算
考试要求
1.理解矩阵的概念,了解单位矩阵、数量矩阵、对角矩阵、三角矩阵、对称矩阵和反对称矩阵以及它们的性质.
2.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转置以及它们的运算规律,了解方阵的幂与方阵乘积的行列式的性质.
3.理解逆矩阵的概念,掌握逆矩阵的性质以及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理解伴随矩阵的概念,会用伴随矩阵求逆矩阵.
4.理解矩阵初等变换的概念,了解初等矩阵的性质和矩阵等价的概念,理解矩阵的秩的概念,掌握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秩和逆矩阵的方法.
5.了解分块矩阵及其运算.
三、向量
考试内容
向量的概念 向量的线性组合与线性表示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 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 等价向量组 向量组的秩 向量组的秩与矩阵的秩之间的关系 向量空间及其相关概念  维向量空间的基变换和坐标变换 过渡矩阵 向量的内积  线性无关向量组的正交规范化方法 规范正交基 正交矩阵及其性质
考试要求
1.理解 维向量、向量的线性组合与线性表示的概念.
2.理解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概念,掌握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有关性质及判别法.
3.理解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和向量组的秩的概念,会求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及秩.
4.理解向量组等价的概念,理解矩阵的秩与其行(列)向量组的秩之间的关系.
5.了解 维向量空间、子空间、基底、维数、坐标等概念.
6.了解基变换和坐标变换公式,会求过渡矩阵.
7.了解内积的概念,掌握线性无关向量组正交规范化的施密特(Schmidt)方法.
8.了解规范正交基、正交矩阵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性质.
四、线性方程组
考试内容
线性方程组的克拉默(Cramer)法则  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 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和解的结构 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通解 解空间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
考试要求
1.会用克拉默法则.
2.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及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
3.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通解及解空间的概念,掌握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通解的求法.
4.理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及通解的概念.
5.掌握用初等行变换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
五、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考试内容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 相似变换、相似矩阵的概念及性质 矩阵可相似对角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及相似对角矩阵 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及其相似对角矩阵
考试要求
1.理解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及性质,会求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2.理解相似矩阵的概念、性质及矩阵可相似对角化的充分必要条件,掌握将矩阵化为相似对角矩阵的方法.
3.掌握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性质.
六、二次型
考试内容
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 合同变换与合同矩阵 二次型的秩 惯性定理 二次型的标准形和规范形 用正交变换和配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 二次型及其矩阵的正定性
考试要求
1.掌握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了解二次型秩的概念,了解合同变换与合同矩阵的概念,了解二次型的标准形、规范形的概念以及惯性定理.
2.掌握用正交变换化二次型为标准形的方法,会用配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
3.理解正定二次型、正定矩阵的概念,并掌握其判别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一、随机事件和概率
考试内容
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 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完备事件组 概率的概念 概率的基本性质 古典型概率 几何型概率 条件概率  概率的基本公式  事件的独立性  独立重复试验
考试要求
1.了解样本空间(基本事件空间)的概念,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掌握事件的关系及运算.
2.理解概率、条件概率的概念,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会计算古典型概率和几何型概率,掌握概率的加法公式、减法公式、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以及贝叶斯(Bayes)公式.
3.理解事件独立性的概念,掌握用事件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理解独立重复试验的概念,掌握计算有关事件概率的方法.
二、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考试内容
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分布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 常见随机变量的分布 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考试要求
1.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分布函数 的概念及性质,会计算与随机变量相联系的事件的概率.
2.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的概念,掌握0-1分布、二项分布 、几何分布、超几何分布、泊松(Poisson)分布 及其应用.
3.了解泊松定理的结论和应用条件,会用泊松分布近似表示二项分布.
4.理解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的概念,掌握均匀分布 、正态分布  、指数分布及其应用,其中参数为 的指数分布 的概率密度为
5.会求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三、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考试内容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边缘分布和条件分布 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边缘概率密度和条件密度 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和不相关性 常用二维随机变量的分布 两个及两个以上随机变量简单函数的分布
考试要求
1.理解多维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多维随机变量的分布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边缘分布和条件分布,理解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边缘密度和条件密度,会求与二维随机变量相关事件的概率.
2.理解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及不相关性的概念,掌握随机变量相互独立的条件.
3.掌握二维均匀分布,了解二维正态分布 的概率密度,理解其中参数的概率意义.
4.会求两个随机变量简单函数的分布,会求多个相互独立随机变量简单函数的分布.
四、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考试内容
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均值)、方差、标准差及其性质 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 矩、协方差、相关系数及其性质
考试要求
1.理解随机变量数字特征(数学期望、方差、标准差、矩、协方差、相关系数)的概念,会运用数字特征的基本性质,并掌握常用分布的数字特征.
2.会求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
五、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
考试内容
切比雪夫(Chebyshev)不等式 切比雪夫大数定律 伯努利(Bernoulli)大数定律 辛钦(Khinchine)大数定律 棣莫弗-拉普拉斯(DeMoivre-Laplace)定理 列维-林德伯格(Levy-Lindberg)定理
考试要求
1.了解切比雪夫不等式.
2.了解切比雪夫大数定律、伯努利大数定律和辛钦大数定律(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序列的大数定律).
3.了解棣莫弗-拉普拉斯定理(二项分布以正态分布为极限分布)和列维-林德伯格定理(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序列的中心极限定理).
六、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考试内容
总体 个体 简单随机样本 统计量 样本均值 样本方差和样本矩 分布  分布  分布 分位数 正态总体的常用抽样分布
考试要求
1.理解总体、简单随机样本、统计量、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及样本矩的概念,其中样本方差定义为
2.了解 分布、 分布和 分布的概念及性质,了解上侧 分位数的概念并会查表计算.
3.了解正态总体的常用抽样分布.
七、参数估计
考试内容
点估计的概念 估计量与估计值 矩估计法 最大似然估计法 估计量的评选标准 区间估计的概念 单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区间估计 两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差和方差比的区间估计
考试要求
1.理解参数的点估计、估计量与估计值的概念.
2.掌握矩估计法(一阶矩、二阶矩)和最大似然估计法.
3.了解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最小方差性)和一致性(相合性)的概念,并会验证估计量的无偏性.
4、理解区间估计的概念,会求单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置信区间,会求两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差和方差比的置信区间.
八、假设检验
考试内容
显著性检验 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 单个及两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假设检验
考试要求
1.理解显著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了解假设检验可能产生的两类错误.
2.掌握单个及两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假设检验.





计算机统考 408

I 考试性质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联考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II 考查目标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上述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III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数据结构          45分

 计算机组成原理    45分

 操作系统          35分

 计算机网络        25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80分   (40小题,每小题2分)

 综合应用题        70分

 IV 考查内容

 

 数据结构

【考查目标】

1.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掌握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基本操作的实现,能够对算法进行基本的时间复杂度与空间复杂度的分析。

3.能够运用数据结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问题的分析与求解,具备采用C或C++语言设计与实现算法的能力。

一、线性表

 (一)线性表的定义和基本操作

 (二)线性表的实现

 1.顺序存储

 2.链式存储

 3.线性表的应用

二、栈、队列和数组

 (一)栈和队列的基本概念

 (二)栈和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

 (三)栈和队列的链式存储结构

 (四)栈和队列的应用

 (五)特殊矩阵的压缩存储

三、树与二叉树

 (一)树的基本概念

 (二)二叉树

 1.二叉树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

 2.二叉树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

 3.二叉树的遍历

 4.线索二叉树的基本概念和构造

 (三)树、森林

 1.树的存储结构

 2.森林与二叉树的转换

 3.树和森林的遍历

 (四)树与二叉树的应用

 1.二叉排序树

 2.平衡二叉树

 3.哈夫曼(Huffman)树和哈夫曼编码

四、图

 (一)图的基本概念

 (二)图的存储及基本操作

 1.邻接矩阵法

 2.邻接表法

3.邻接多重表、十字链表

 (三)图的遍历

 1.深度优先搜索

 2.广度优先搜索

 (四)图的基本应用

 1.最小(代价)生成树

 2.最短路径

 3.拓扑排序

 4.关键路径

五、查找

  (一)查找的基本概念

  (二)顺序查找法

(三)分块查找法

  (四)折半查找法

  (五)B树及其基本操作、B+树的基本概念

  (六)散列(Hash)表

(七)字符串模式匹配

(八)查找算法的分析及应用

六、排序

 (一)排序的基本概念

 (二)插入排序

   1.直接插入排序

   2.折半插入排序

 (三)气泡排序(bubble sort)

 (四)简单选择排序

 (五)希尔排序(shell sort)

 (六)快速排序

 (七)堆排序

 (八)二路归并排序(merge sort)

 (九)基数排序

 (十)外部排序

 (十一)各种内部排序算法的比较

 (十二)排序算法的应用

计算机组成原理

 【考查目标】

 1.理解单处理器计算机系统中各部件的内部工作原理、组成结构以及相互连接方式,具有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的整机概念。

 2.理解计算机系统层次化结构概念,熟悉硬件与软件之间的界面,掌握指令集体系结构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现方法。

 3.能够综合运用计算机组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有关计算机硬件系统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分析,对一些基本部件进行简单设计;并能对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如C语言)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一、计算机系统概述

 (一)计算机发展历程

 (二)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

  1.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2.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

3.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关系

  3.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三)计算机性能指标

 吞吐量、响应时间;CPU时钟周期、主频、CPI、CPU执行时间;MIPS、MFLOPS、GFLOPS、TFLOPS、PFLOPS。

 二、数据的表示和运算

 (一)数制与编码

 1.进位计数制及其相互转换

 2.真值和机器数

 3.BCD码

 4.字符与字符串

 5.校验码

 (二)定点数的表示和运算

  1.定点数的表示

 无符号数的表示;有符号整数的表示。

  2.定点数的运算

 定点数的位移运算;原码定点数的加减运算;补码定点数的加/减运算;定点数的乘/除运算;溢出概念和判别方法。

 (三)浮点数的表示和运算

   1.浮点数的表示

    IEEE 754标准

   2.浮点数的加/减运算

 (四)算术逻辑单元ALU

  1.串行加法器和并行加法器

  2.算术逻辑单元ALU的功能和结构

  三、存储器层次结构

 (一)存储器的分类

 (二)存储器的层次化结构

 (三)半导体随机存取存储器

  1.SRAM存储器

  2.DRAM存储器

  3.只读存储器

  4.Flash存储器

 (四)主存储器与CPU的连接

 (五)双口RAM和多模块存储器

 (六)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

 1.Cache的基本工作原理

 2.Cach和主存之间的映射方式

 3.Cache中主存块的替换算法

 4.Cache写策略

 (七)虚拟存储器

1.虚拟存储器的基本概念

2.页式虚拟存储器

3.段式虚拟存储器

4.段页式虚拟存储器

5.TLB(快表)

四、指令系统

 (一)指令格式

 1.指令的基本格式

 2.定长操作码指令格式

 3.扩展操作码指令格式

 (二)指令的寻址方式

 1.有效地址的概念

 2.数据寻址和指令寻址

 3.常见寻址方式

 (三)CISC和RISC的基本概念

五、中央处理器(CPU)

(一)CPU的功能和基本结构

(二)指令执行过程

(三)数据通路的功能和基本结构

(四)控制器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1.硬布线控制器

2.微程序控制器

微程序、微指令和微命令;微指令的编码方式;微地址的形式方式。

(五)指令流水线

1.指令流水线的基本概念

2. 指令流水线的基本实现

3.超标量和动态流水线的基本概念

(六)多核处理器的基本概念

六、总线

(一)总线概述

1.总线的基本概念

2.总线的分类

3.总线的组成及性能指标

(二)总线仲裁

1.集中仲裁方式

2.分布仲裁方式

(三)总线操作和定时

1.同步定时方式

2.异步定时方式

(四)总线标准

七、输入输出(I/O)系统

(一)I/O系统基本概念

(二)外部设备

1.输入设备:键盘、鼠标

2.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

3.外存储器:硬盘存储器、磁盘阵列、光盘存储器

(三)I/O接口(I/O控制器)

1.I/O接口的功能和基本结构

2.I/O端口及其编址

(四)I/O方式

1.程序查询方式

2.程序中断方式

中断的基本概念;中断响应过程;中断处理过程;多重中断和中断屏蔽的概念。

3.DMA方式

DMA控制器的组成,DMA传送过程。

操作系统

  【考查目标】

 1.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功能,理解操作系统的整体运行过程。

 2. 掌握操作系统进程、内存、文件和I/O管理的策略、算法、机制以及相互关系。

 3.能够运用所学的操作系统原理、方法与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能利用C语言描述相关算法。

  一、操作系统概述

 (一)操作系统的概念、特征、功能和提供的服务

 (二)操作系统的发展与分类

 (三)操作系统的运行环境

  1.内核态与用户态

  2.中断、异常

  3.系统调用

 (四)操作系统体系结构

 二、进程管理

 (一)进程与线程

 1.进程概念

 2.进程的状态与转换

 3.进程控制

 4.进程组织

 5.进程通信

 共享存储系统;消息传递系统;管道通信。

 6.线程概念与多线程模型

 (二)处理机调度

 1.调度的基本概念

 2.调度时机、切换与过程

 3.调度的基本准则

 4.调度方式

 5.典型调度算法

 先来先服务调度算法;短作业(短进程、短线程)优先调度算法;时间片轮转

调度算法;优先级调度算法;高响应比优先调度算法;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

 (三)同步与互斥

 1.进程同步的基本概念

 2.实现临界区互斥的基本方法

 软件实现方法;硬件实现方法。

 3.信号量

 4.管程

 5.经典同步问题

 生产者-消费者问题;读者-写者问题;哲学家进餐问题。

 (四)死锁

 1.死锁的概念

 2.死锁处理策略

 3.死锁预防

 4.死锁避免

 系统安全状态,银行家算法。

 5.死锁检测和解除

 三、内存管理

 (一)内存管理基础

 1.内存管理概念

 程序装入与链接;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空间;内存保护。

 2.交换与覆盖

 3.连续分配管理方式

 4.非连续分配管理方式

 分页管理方式;分段管理方式;段页式管理方式。

 (二)虚拟内存管理

 1.虚拟内存基本概念

 2.请求分页管理方式

 3.页面置换算法

 最佳置换算法(OPT);先进先出置换算法(FIFO);最近最少使用置换算法(LRU);时钟置换算法(CLOCK)。

 4.页面分配策略

 5.工作集

 6.抖动

 四、文件管理

 (一)文件系统基础

 1.文件概念

 2.文件的逻辑结构

 顺序文件;索引文件;索引顺序文件。

 3.目录结构

 文件控制块和索引节点;单级目录结构和两级目录结构;树形目录结构;图形目录结构。

 4.文件共享

 5.文件保护

 访问类型;访问控制。

 (二)文件系统实现

 1.文件系统层次结构

 2.目录实现

 3.文件实现

 (三)磁盘组织与管理

 1.磁盘的结构

 2.磁盘调度算法

 3.磁盘的管理

  五、输入输出(I/O)管理

(一)I/O管理概述

 1.I/O控制方式

 2. I/O软件层次结构

(二)I/O核心子系统

 1.I/O调度概念

 2.高速缓存与缓冲区

 3.设备分配与回收

 4.假脱机技术(SPOOLing)

 

  计算机网络

 【考查目标】

 1.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典型网络协议,了解典型网络设备的组成和特点,理解典型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

 3.能够运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进行网络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应用。

 一、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一)计算机网络概述

 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与功能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3.计算机网络的标准化工作及相关组织

 (二)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

 1.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

 2.计算机网络协议、接口、服务等概念

 3.ISO/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

 二、物理层

 (一)通信基础

 1.信道、信号、宽带、码元、波特、速率、信源与信宿等基本概念

 2.奈奎斯特定理与香农定理

 3.编码与调制

 4.电路交换、报文交换与分组交换

 5.数据报与虚电路

 (二)传输介质

 1.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与无线传输介质

 2.物理层接口的特性

 (三)物理层设备

 1.中继器

 2.集线器

 三、数据链路层

 (一)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二)组帧

 (三)差错控制

 1.检错编码

 2.纠错编码

 (四)流量控制与可靠传输机制

 1.流量控制、可靠传输与滑轮窗口机制

 2.停止-等待协议

 3.后退N帧协议(GBN)

 4.选择重传协议(SR)

 (五)介质访问控制

 1.信道划分

 频分多路复用、时分多路复用、波分多路复用、码分多路复用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随即访问

 ALOHA协议;CSMA协议;CSMA/CD协议;CSMA/CA协议。

 3.轮询访问:令牌传递协议

 (六)局域网

 1.局域网的基本概念与体系结构

 2.以太网与IEEE 802.3

 3.IEEE 802.11

 4.令牌环网的基本原理

 (七)广域网

 1.广域网的基本概念

 2.PPP协议

 3.HDLC协议

 (八)数据链路层设备

 1.网桥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局域网交换机及其工作原理。

 四、网络层

 (一)网络层的功能

 1.异构网络互联

 2.路由与转发

 3.拥塞控制

 (二)路由算法

 1.静态路由与动态路由

 2.距离-向量路由算法

 3.链路状态路由算法

 4.层次路由

 (三)IPv4

1.IPv4分组

2.IPv4地址与NAT

3.子网划分与子网掩码、CIDR

4.ARP协议、DHCP协议与ICMP协议

(四)IPv6

1.IPv6的主要特点

2.IPv6地址

 (五)路由协议

 1.自治系统

 2.域内路由与域间路由

 3.RIP路由协议

 4.OSPF路由协议

 5.BGP路由协议

 (六)IP组播

 1.组播的概念

 2.IP组播地址

 (七)移动IP

1.移动IP的概念

2.移动IP的通信过程

 (八)网络层设备

 1.路由器的组成和功能

 2.路由表与路由转发

 五、传输层

 (一)传输层提供的服务

 1.传输层的功能

 2.传输层寻址与端口

 3.无连接服务与面向连接服务

 (二)UDP协议

 1.UDP数据报

 2.UDP校验

 (三)TCP协议

 1.TCP段

 2.TCP连接管理

 3.TCP可靠传输

 4.TCP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

 六、应用层

 (一)网络应用模型

 1.客户/服务器模型

 2.P2P模型

 (二)DNS系统

 1.层次域名空间

 2.域名服务器

 3.域名解析过程

 (三)FTP

1.FTP协议的工作原理

2.控制连接与数据连接

 (四)电子邮件

 1.电子邮件系统的组成结构

 2.电子邮件格式与MIME

 3.SMTP协议与POP3协议

 (五)WWW

1.WWW的概念与组成结构

2.HTTP协议



具体哪些学校参加了408统考呢?我想这个问题也是大家所关心的一大疑问吧~~~ 这个问题留给下一篇(这篇实在是太长了)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