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作业一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开发,用的什么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6 02:05

一..RFID基础知识(前三章)

1.传输线理论

长线:传输线的几何长度和线上传输电磁波的波长的比值大于或接近于1;反之成为短线。

传输线的构成:TEM波(电场和磁场都与电磁波传播方向相垂直);TE波(电场与电磁波传播方向相垂直,传播方向·上只有磁场分量);TM波(磁场与电磁波传播方向相垂直,传播方向上只有电场分量)。

传输线:同轴线,微带线,双线传输线。

传输线等效电路表示法:可以对传输线进行分割,当传输线被分割成较小的线段时,他既可以用分布参量来描述,在微观上也遵循基尔霍夫定律。

传输线方程,特性阻抗,传播常数。

均匀无耗传输线工作状态分析:传输线只存在入射波而没有反射波,这样的工作状态称为行波工作状态。

2.谐振电路

串联谐振电路的谐振条件:若电路参数L、C一定,则只有当信号源的频率等于电路的固有频率是,电路才会有谐振。

串联谐振电路的谐振特性

串联谐振电路的谐振曲线和通频带

谐振曲线:Q值越大,曲线越尖锐,选择性越好;反之Q值越小,曲线越平坦,选择性越差。

通频带:Q值越高,谐振曲线越尖锐,选择性越好,但通频带越窄。

串联谐振电路的有载品质因数:当有负载接入串联谐振电路时,串联谐振回路的品质因数将下降。

串联谐振电路在 rfid中的应用:在RFID读写器的射频前端常常用到串联谐振电路;因为它可以使低频与高频RFID读写器有较好的能量输出。

并联谐振电路的组成:由电阻R、电感L、电容C和高内阻的外加信号源并联而成。

并联谐振电路的谐振条件:并联谐振电路与串联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计算公式相同。

并联谐振电路的谐振特性

并联谐振电路的谐振曲线和通频带:并联谐振回路和串联谐振回路的谐振曲线是相同的,有很大的对偶关系。

并联谐振电路的有载品质因数:和串联谐振电路一样。

并联谐振电路在RFID中的应用:在RFID电子标签的射频前端常采用并联谐振电路,因为它可以使低频和高频RFID电子标签从读写器耦合的能量最大。

3.天线基础

天线的定义:天线是一种用金属导线、金属面或者其他材料构成一定形状,架设在一定空间,以电磁波形式发射或接收射频信号的装置。

天线的分类可以按照工作性质、波段、结构、用途等分类。

基本振子的辐射:各种天线都可以分割为无限多个基本元,即基本振子。RFID天线主要由电基本振子和磁基本振子构成。

天线周围有三个场:无功近场、辐射近场、辐射远场。

天线的电参数:天线的效率、有效长度、频带宽度、输入阻抗、增益系数、极化方向和方向图等。

RFID系统常用天线:对称振子天线、引向天线、微带天线。

不同频段的RFID天线技术:低频和高频RFID天线技术、微波RFID天线技术。

二.论述RFID与物联网的关系

      物联网,即通过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线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扫描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RFID简称射频识别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RFID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和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具有精度高、适应环境能力强、抗干扰强、操作快捷等优点。对物联网的实现起着决定性作用。 目前,物联网中的RFID技术已经在诸多领域有很成熟的应用了物联网是利用无所不在的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其目的是让任何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其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RFID电子标签技术。RFID只是承载物联网应用的一种载体,也是应用最广泛的。RFID具备自动识别的能力,而且能够应用到任何物体上,所以在物联网应用上采用的最多。

三RFID系统组成及其功能

一套完整的RFID系统, 是由阅读器(Reader)与电子标签(TAG)也就是所谓的应答器(Transponder)及应用软件系统三个部份所组成, 其工作原理是Reader 发射一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给Transponder, 用以驱动 Transponder电路将内部的数据送出,此时 Reader 便依序接收解读数据, 送给应用程序做相应的处理。                                         

  阅读器是结构核心,是系统中重要角色。负责与电子标签的双向通信,同时接受主机系统的控制指令。

     电子标签:存储可识别数据的电子装置,通常安放在识别物体上,存储被识别物体的相关信息。

     上位机用来集中控制,应用处理相关信息。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