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最佳选择!彷徨时,要用「直觉」取代「比较」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代付没有支付宝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9 20:32

我们通常什么时候最烦恼未来就业的问题?据说是在初三、高三、大四、工作第3年、工作第15年时。初三、高三、大四是烦恼该继续升学,还是直接就业;工作第15年则是思考究竟要在公司工作到何时,如果离开要去做什么等… 第二人生的规划问题;而工作第3年30岁上下的人,则是把握最后一次换工作的机会,并认真思考未来的可能发展。也因此,30岁上下来找我咨询的,不外乎都是工作与未来的问题,他们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最想做什么。」

我们一生中会面临无数次选择,但真正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并不多,尤其现代年轻人必须面临比我年轻时更多的选项,难免感到彷徨、不知所措。根据2012年的统计,登录在韩国就业网的项目就高达11,655项,相较于2003年只有7,980项,10年内足足暴增3,675项。再来看择偶问题,30年前25岁上下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已婚,即便有些较晚婚,但很少不婚的;但这些年来,连适婚年龄都已没有固定标准,不婚的情况与日俱增,加上国际通婚案例增加,挑选伴侣的范围相对扩大;也就是说,以前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像结婚、生小孩等,现在都已变成可以选择要或不要的选项。
选项过多,反而成为诅咒

有选择自由这件事,原是一项祝福。在过去以身分决定一切的年代,职业、婚姻、生活方式都早已命定,比起个人的梦想或意志,投胎在哪一个家庭更能决定妳的一生;相较于传统社会,如今能够自由选择工作、伴侣以及未来,实在是十分幸福的事。但是选项过多反而成了一种诅咒,因为当我们做出一项选择时,也等于要放弃更多选项;我们在选择一项工作的同时,也必须舍弃其他数万份工作的机会,而当舍去的选择越多,就会对自己最终的决定寄予更高期望,可想而知,失望值也会同样升高;对自己的选择后悔时,便会出现「当初我要是选别的就好了」的念头。最终,不论做任何决定,都会越来越难的感到满足。

选择专家希娜.艾恩嘉(Sheena Iyengar, 1969-)曾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她追踪11所大学五百多名学生找工作的过程,发现有强烈完美主义倾向的学生,会把履历投遍各家公司;反之,容易因小事满足的学生,只会投递给特定几家公司。几个月后,分析两者的就业结果发现,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学生比容易满足的学生,起薪高出两成,但是对求职结果的满意度却明显较低;因为他们一想起过去投过履历的公司,就容易出现后悔的念头,想着「当初要是选择另一家公司就好了」。
选择的自由这件事本身,已经无法再给我们带来幸福。或许成功将取决于妳所做的每一项决定,但幸福绝对是取决于妳用什么心态来接受每一项决定。
不要等做完所有比较才决定
30岁年轻人眼前正摆着工作或伴侣等人生重大选项,他们想把无数个选项做过全面分析比较后,再做出自己不会后悔的决定。可惜的是,当我们把人生摊开来看,20、30岁时所做的决定,几乎难以判断是否为最佳抉择。因此,没有什么举动会比计算所有选项还要来得不智了。
就像登山时,在妳朝山顶一步一步攀爬时,不会知道自己究竟爬到哪里,只会看见眼前的树木、花草以及石头。直到抵达某个定点能够看见辽阔风景时,才能确认自己目前已经走到了哪里、从哪一条路爬上来,以及爬了多高。爬到下一个山头时,就会看见原本看不见的风景,体会从未体会的感受。选择也是同样道理,我们必须在很久以后,才能回头确认那些选择带领我们到了何方。

几年前离开人世的苹果公司创办人乔布斯(Steven Paul Jobs, 1955-2011),大学只读6个月就办了休学,徘徊在学校附近时,他注意到里德学院布告栏及长椅上的文字,于是开始旁听学院的终生教育讲座,学习字体设计。10年后,他将当时所学的字体设计应用在麦金塔计算机,获得了世界性的成功,但他说自己万万没想到,过去所学的字体设计最后会拿来这样使用。就像乔布斯一样,当下不知有何用处的事,日后却很有可能迈向成功。

年轻时的选择也是如此,眼前只见树木与石头而非整座山,因此没人知道现在的决定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更何况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将所有方案一一检视过再做决定,每个人不过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下,努力做出智慧的决定罢了。所以请抛弃所有选择都必须先比较过再做决定的念头吧。

俗话说:「考虑太久反而做不出好决定。」我非常同意这句话。考虑太久反而容易迷失方向,甚至一时想不起来自己当初在烦恼什么,也就在行动前停留在空想阶段。如果依然感到彷徨难以抉择,我会建议直接相信妳的直觉。
你是否曾经看见朋友带新男友出现时,第一眼就有「这男生不OK」的感觉?在没有任何理性线索的情况下,脑中瞬间做出判断,我们将这样的反应称为「适应性潜意识」(adaptive unconscious)。适应性潜意识是一种帮助我们迅速且默默处理人生大量数据的大型计算机,它会将必须经过精密的思考转移至潜意识,以提高判断的效率。
人们会尽可能搜集大量信息以进行审核评估,做出正确决定,但如果每件事都要经过审核评估,只会累死自己,所以在遇到紧急状况必须迅速做出决定、与人第一次相见、即席提出新点子等关键时刻,如果需要做快速的判断,或判断数据不足时,人类就会涉入适应性潜意识的范畴。虽然说石桥也该敲过确认才能走,但若想破脑袋都想不出个结果,不如就相信直觉吧。
走出舒适圈,迎向新挑战

女儿啊,妳也知道我在距离退休只剩10年之际,辞掉了国立医院的工作。当时所有人都非常讶异,因为那是一份人人称羡的稳定工作。但是比起安稳,我选择了变化;比起停滞,我选择了成长。

过去我在医院里,学到非常多事,见过许多患者,指导过许多后辈,写论文、想办法找预算,也学习如何与工作性质完全不同的组织合作。有的人得花钱才能学到这些事,而我则是领着薪水学习,所以还有什么经验比这些更宝贵?但不知从何时起,我逐渐失去活力,于是开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做的、想要用剩余时间投资的究竟是什么?在人们平均寿命已接近百岁的时代,我只走了一半,剩下的一半我该过什么样的生活呢?恐怕无论是多么稳定的工作,也拦不住我那颗渴望变化的心啊。于是我开了一间私人医院,7年后的今天,我不曾后悔当初的决定,因为现在的我正做着一心想做的事,这样就够了。

安全的路给人舒适与安定感,但如果妳习惯了那条路,就不会再想要挑战新事物,取而代之的是想尽办法坚守在那条安稳的道路上。所以安全的路是可怕的,人生必须透过各项新挑战,从中发现过去不知道的自我而成长进步,然而安逸会使人麻木。

每个人都害怕变化,所以会希望继续躲在安全的庇护下,并抗拒改变。但是如今回想起来,我能够走到现在这个位置,也是因为努力想要改变。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团长葛尔伯(Peter Gelb, 1953-)曾经在一则新闻访谈中提到,他的人生座右铭是「永远承受计算过的危险」,并且强调不愿承受风险的人,就跟鸵鸟没两样。因为鸵鸟遭遇危险时会把头埋入沙坑,蒙蔽视线自以为安全,明明藏不住也硬要躲起来。最终,变化无法视而不见,而是必须拥抱与接受的事实。

随着未来的不确定性扩大,追求稳定工作、安定生活的人越来越多,尤其妳所要面对的未来,对安全感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强。但要切记,安全的路也有可能是最危险的路,如果妳不晓得该以什么做为选择标准,那么答案就是妳自己,相信自己。也许不管做任何决定都有其辛苦的一面,但只要相信自己,就绝对可以不被打倒,乐观面对。

原文

书籍简介_心理医师妈妈告诉女儿的31件事
作者:韩星姬 
译者:尹嘉玄
出版社:商业周刊
出版日期:2014年3月4日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