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可以一无所有》读书笔记 (二)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售后招聘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9 18:26

一生中真正的朋友用五个手指头就可以数过来

我们花同样的甚至更多的时间,去追逐那些我们很少接触的好友,冷落的则是我们所爱的人

登山是为了看世界,而不是让世界看你。

友情是除了智慧之外,人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礼物。

过度的受同龄人的影响,错过了想长辈学习的机会,不要连向同龄人学习的机会也错过,你余下的一生,不是对16岁时就形成的自我不停地玩味品尝、没有终结得自爱。如果你能从虚拟世界中出来,看看身边,也许你会马上发现“三人行必有我师”也许你会不停地翻上一座又一座的高山,超越自己既有的生活眼界。

如果被体制耽误的同时,还自己耽误自己,那可就真是青春荒芜了

即刻行动才是王道,这里有一个底线,就是自食其力,在此基础上,再设计未来的计划。

青春首先不能荒芜,日后才能开花结果

工作是生活的一个立脚点,有了这个立脚点,就要为自己的未来经营。给自己不停地充电。

每天在办公室加班到半夜十一二点,干的又是下层白领的简单劳动,自身还怎么发展?自身不发展,还怎么升值?

发展出一套清晰的人生哲学还是非常重要的,这会帮助你在具体的环境中明智地权衡得失。

这需要你在一个高度物质化得攀比时代,能够保持自信和淡定。如果你一看见同学买车,买房就内心沉沦,你怎么可以专注于自己?俗话说,有所得,必有所失。你不懂得舍弃,就很难获得

年轻人应该意识到,房子、车子这类东西,未必能搞界定人的幸福感,而且现在没有,以后也可以有,毕竟这些都是可以靠金钱买来的。但是,你还有两样更珍贵的东西:健康和知识(或者说本事)。这些不是有钱就可以买到的,需要你不停地用生命来投入。

怎么超脱世俗世界对物质的追逐?以我自己的经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眼望未来,当你有了“我是属于未来的人”的定位后,对于眼前的得失就会有一种类似出世的解脱心态。年轻人日后的路比我们长得多。做的这一点也更容易些。这就是青春的力量。

那些教育水平比较高、职业地位比较高、中高收入的阶层,往往经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

中国人之间的攀比也特别强。穿什么牌子,开什么车,住什么房子,似乎都是个事,大家比来比去,总觉得自己还不够有实力,心里愈发焦急。

人如果能“看破红尘”一些,别在乎那些别人都特别在乎的事情,生活开销会少不少,压力会减轻很多,幸福感会提高,当然也就会更健康了。总之,成功如果仅仅是别人的期待的话,那就不值得你为之付出那么多。

对屌丝心态的一个最直接的解释,恐怕就是一个破罐破摔的心态,这种心态的一个后果,就是无所谓,满不在乎,最终导致对社会主流价值的拒绝和反叛,这也是主流社会对之戒备的理由。

社会给一个人的回报,不是看你关系了自己多少,为自己争夺利益和报酬,而是看你关系了别人多少,为别人提供了多少有价值的服务。中国的年轻一代,一旦接受了这种用物质来界定成功的价值观念,就会从一开始就追求最低层级的满足,限制自己的人生视野,一生往往会在低层级的境界中转悠。

那种一次性事件带来的幸福感,仅仅停留在那个时刻,几个月后就会消失,即使你为了那个时刻奋斗了许多年,所以,剩下的12%,虽然看起来分量不大,实际上却非常重要,那就是信仰、家庭、社区、和工作这四方面的价值。

寻求低层次的满足、不管你有多满足,还是很低的满足。

如果你根据自己拥有的东西来衡量成功,并有很大的成功和赚钱的压力,那么在你眼前,这一切就都是破产的买卖。再自我反省一下,我们中国人,似乎每个人都是理财大师,看着美国人这么冒傻气会偷偷地笑。然而,当把一切都化约为理财时,我们就丧失了自己的生活和生活的幸福。

《独立宣言》上标举“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什么是“追求幸福的权利”而不是“幸福的权利”?因为“幸福”不是一个理所应得的东西。你有追求的自由,但不能指望别人担保你就一定能得到,你更不能因为你自己的要求没有获得满足,就觉得自己是天下最不幸的人。

走出自己的舒适域,这样才能进步。

自己待会儿,即所谓独处,本事人格形成的重要环节。丧失了这样的机会。后果又是什么呢?恐怕,现在大部分人都忘记了这回事。

而今中国的年轻一代,有太多太多人从小就紧张地东张西望,生怕自己错过什么,最终,他们所错过的,恰恰是自己。

在学业、事业等技术细节上,年轻人应该尽可能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但是,在人格的塑造、品性的培养等素质层面,“老人言”往往会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南。

现在的年轻人中,那种被称为出息的人,往往合乎上述的规范。他们属于家长基本上不用操心的孩子,因为他们在学业等具体事务上,都能自己安排得井井有条,比家长更会处理。但其做人的基本品信往往受长辈影响。和家长沟通得也比较好。那些被称为没出息的人。则几乎完全倒过来。在做人的基本品性上,他们非常讨厌大人的教导。比如要用功一点。持之以恒等教诲,在他们看来都是愚不可及的道德说教。他们我行我素,甚至会对父母颐指气使。但是,真要办具体的事情,则几乎完全拜托家长。比如托家长的关系获得种种机会,让家长花钱送自己去留学,等等。也就是说。他们不听老人言。但是要老子钱。

苏格拉底说:“满足于最少的所得的人,才是最富足的”

他们只看到自己得到了什么,并拿这个比来比去,从来不相信自己付出什么,从来不想想看自己能从内心中掏出什么东西来献给这个世界。因为他们内心太贫乏了。哪里有东西与别人分享?这让我想起西方的谚语:“虽然一个没钱的人很穷,但除了钱以为什么都没有的人更穷”

学生在没有走向社会前,总觉得世界以自己为中心。但一求职就知道,世界是以别人为中心,而且这些别人还动不动就把你扔进纸篓,你事业的起步,首先是要证明你不是垃圾。做到这一点还并不是那么容易。要闯荡世界。就要从建立这样的认识开始。

出来见识多了就知道,聪明人实在太多了,自己算不上老几。这些聪明绝顶人之间还要竞争,最终成功的还是少数,往往是那些没有和杰出人才直接打交道的,更容易对所谓天生才能迷信备至。

对压力的心理反应,往往取决于我们事先的期待。是吧压力当成生活中必要的挑战,并为这样的挑战感到兴奋,还是把压力视为洪水猛兽,动不动就觉得压力超过自己的承受极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在压力之下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人的潜力总是比自己想象得要大。自信能够帮助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这种潜力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青春算是起跑,作为马拉松迷,我看了那么多著名的比赛,还没有一次看到起跑时领先的人最后拿了冠军的。最后拿了冠军的人,往往都是开始特别淡定。跟在别人后面。调整自己的身体。以我的经验看,青春期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自己的品信和习惯。这比具体学到什么东西还重要。

其中特别重要的猛攻自己的弱项,当一个人发现经过努力,在自己的弱项上也可以不弱时,就更有信心和勇气去迎接更大的挑战。一旦品性和习惯养成,形成指导自己一生的准则,十几年后就会赢。

现在我们学到的所以东西,随时有可能随着知识更新而变得废弃无用,但是,强健的人格则是面对变幻不定的挑战的最好本钱。

发展有效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比具体学到的东西更为重要。

为什么是我?因为我要干一些大部分人都不会干的事情。

接受一个理念很容易,但培养一个习惯却很难。

西方有句谚语总结得更为精到:“留意你的思想,因为思想会变成言辞。留意你的言辞,因为言辞会变成行动。留意你的行动,因为行动会变成习惯。留意你的习惯,因为习惯会变为品格,留意你的品格,因为品格会变成你的命运”

你目前的境遇不会决定你走到哪里,而只是决定你的起点。

境遇本身无法造就一个人,而只是揭示一个人。

1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