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P地址解析协议 概述

来源:互联网 发布:js重写confirm样式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7 06:35

首先来熟悉一下ARP协议中的数据帧格式

各自段解释如下:

(1)以太网报头中的前两个字段是以太网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目的地址为全 1的特殊地址是广播地址。电缆上的所有以太网接口都要接收广播的数据帧。两个字节长的以太网帧类型表示后面数据的类型。对于 A R P请求或应答来说,该字段的值为0 x 0 8 0 6。

(2)硬件类型字段表示硬件地址的类型。它的值为 1即表示以太网地址。协议类型字段表示要映射的协议地址类型。它的值为 0 x 0 8 0 0即表示 I P地址。

(3)接下来的两个 1字节的字段,硬件地址长度和协议地址长度分别指出硬件地址和协议地址的长度,以字节为单位。对于以太网上 I P地址的A R P请求或应答来说,它们的值分别为 6和4。

(4)操作字段指出四种操作类型,它们是 A R P请求(值为1)、 A R P应答(值为 2)、 R A R P请求(值为3)和R A R P应答(值为4)(我们在第5章讨论R A R P)。这个字段必需的,因为 A R P请求和A R P应答的帧类型字段值是相同的。

(5)接下来的四个字段是发送端的硬件地址(在本例中是以太网地址)、发送端的协议地址
( I P地址)、目的端的硬件地址和目的端的协议地址。注意,这里有一些重复信息:在以太网
的数据帧报头中和A R P请求数据帧中都有发送端的硬件地址。
对于一个 A R P请求来说,除目的端硬件地址外的所有其他的字段都有填充值。当系统收到一份目的端为本机的 A R P请求报文后,它就把硬件地址填进去,然后用两个目的端地址分别替换两个发送端地址,并把操作字段置为 2,最后把它发送回去。


eg:下列图示显示了ARP请求和ARP应答的大体过程

1) 应用程序FTP客户端调用函数gethostbyname把主机名(bsdi)转换成32 bit的IP地址。这个函数在DNS(域名系统)中称作解析器,这个转换过程或者使用DNS,或者在较小网络中使用一个静态的主机文件( /e t c / h o s t s)。

2) FTP客户端请求TCP用得到的IP地址建立连接。

3)TCP发送一个连接请求分段到远端的主机,即用上述 I P地址发送一份 I P数据报。

4) 如果目的主机在本地网络上(如以太网、令牌环网或点对点链接的另一端),那么I P数据报可以直接送到目的主机上。如果目的主机在一个远程网络上,那么就通过 I P选路函数来确定位于本地网络上的下一站路由器地址,并让它转发 I P数据报。在这两种情况下, I P数据报都是被送到位于本地网络上的一台主机或路由器。

5) 假定是一个以太网,那么发送端主机必须把 32 bit的I P地址变换成48 bit的以太网地址。
从逻辑I n t e r n e t地址到对应的物理硬件地址需要进行翻译。这就是 A R P的功能。A R P本来是用于广播网络的,有许多主机或路由器连在同一个网络上。

6) A R P发送一份称作 A R P请求的以太网数据帧给以太网上的每个主机。这个过程称作广播,如图 4 - 2中的虚线所示。 A R P请求数据帧中包含目的主机的 I P地址(主机名为b s d i),其意思是“如果你是这个 I P地址的拥有者,请回答你的硬件地址。”

7) 目的主机的 A R P层收到这份广播报文后,识别出这是发送端在寻问它的 I P地址,于是发送一个A R P应答。这个A R P应答包含I P地址及对应的硬件地址。

8) 收到A R P应答后,使A R P进行请求—应答交换的 I P数据报现在就可以传送了。

9) 发送I P数据报到目的主机。在A R P背后有一个基本概念,那就是网络接口有一个硬件地址(一个 48 bit的值,标识不同的以太网或令牌环网络接口)。在硬件层次上进行的数据帧交换必须有正确的接口地址。但是, T C P / I P有自己的地址: 32 bit的I P地址。知道主机的 I P地址并不能让内核发送一帧据给主机。内核(如以太网驱动程序)必须知道目的端的硬件地址才能发送数据。 A R P的功能是在32 bit的I P地址和采用不同网络技术的硬件地址之间提供动态映射。点对点链路不使用 A R P。当设置这些链路时(一般在引导过程进行),必须告知内核链路
每一端的I P地址。像以太网地址这样的硬件地址并不涉及。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