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式-随笔

来源:互联网 发布:补丁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7 01:20

前言

工作了,反倒发现自己的书读的太少,自己的知识结构太窄了。所以给自己下了一个目标,每个季度至少读一本有益的且和工作不是很相关的书。

学校里是学习电子和信号处理的,外加身处这个电脑时代,所以除了懂些硬件、信号处理方面的知识还会写点程序、碰碰操作系统;渐渐的发觉技术这块不停在更新,需要不停的学习,跟进。技术上是在不停的积累、进步着;可总感觉单单学习技术缺点什么?

抱着提高自己,抱着我想知道些什么的想法,额外看了点书,依稀记得大概如下:

《自控力》、《心理学精要》、《华为任正非内部文章全集》、《时寒冰说中国经济二十年上、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从0到1》、《时间管理》

实际看的要比上面的多也零散,技术上的收获都会写成博客(工作了将近四个月才开始的),有时回过来参考以前的文章,发现原来的文章有些地方理解并不透彻,因此我还删除过一篇文章,但是回过头来博客让我有所收获的同时也提高技术文章的写作水平;但是若让我回顾下非技术类都收获了什么,发现当时的体会、感觉随着时间的漂移也一并溜走了,我思量着是不是也该写写这类的笔记。便暗暗下定决心,每个季度至少读一本和本职工作不是那么相关的好书,并且要记笔记,看看随着时间的漂移自己是否还会认同当时自己的想法。

思维模式实例

也不知道是哪一本书或者哪一篇文章,亦或是朋友和我的谈话,亦或是综合吧,让我对人和人之间的最大差别在于想法深信不疑,我将其归结为思维模式,不论是百度百科有思维方法、思维形式,就是没有对思维模式的解释,但是思维模式这个单词很容易检索到。所以先来说说我的思维模式的理解。

在程序设计中,对于给定输入,输出结果是确定的;思维模式与之极其相似,对于特定的外部事件,具有特定思维模式的人会得到特定的结果;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对于同一个群的人,他们的思维模式是相似但是并不完全相同,所以他们对外部事件看法很相似,对外部处理的方式也很相似。这是人类进化自我保护的明智选择,这绝对没有错,试想一下人类在穴居和农耕文明时期,那些躲避老虎、蛇的人生存了下来,并将这一生存技能遗传给了下一代,经过若干代进化,那些视老虎、蛇而不见的人被进化所淘汰。

有句话,凡事有利必有弊,每一种思维模式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人们在解释股票投资现象时会使用羊群效应,但是这个效应绝非只在股票市场存在。这就是一种思维模式,如果一个人有两套思维模式,这时候如果角色转变的好,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如果一个人具有多套思维模式,那么这个人看问题就会更准确,其对一件事的看法,源于多套思维模式的综合,就好比认识大象这件事,如果只有听觉,那么你对大象的声音深有体会,如果只有触觉,你对大象的皮肤体会更深,如果你有视觉,那么大象的外形一定会很难忘;如果一个人五官正常,那么其对大象的认识就更准确,连图像、影像中的大象也能认出来。

六个月大的婴儿很喜欢玩躲猫猫游戏,并且乐此不疲,每逗一次都会哈哈大笑,这是因为婴儿真的认为你用手遮住脸是真的凭空消失了,手拿开又凭空出现了,他觉得这很神奇,但是如果和成年人玩这个游戏,多半会被说成弱智;同一个输入,却有不同的输出,这和脑部发育以及他们的认知系统得到的训练有关,概括起来思维模式有差异,不要很惊讶,很多成年在某些方面思考正如同一个婴儿一样,只是绝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思维模式这回事。

知识产权是促进科技进步,还是阻碍科技进步?很多人认为促进科技进步,一项技术如果能够公开无偿使用,这就意味着很多公司和个人会对该技术进行改进和提升,这样的话技术会得到进步;这么想的人在生活中多半处于雇员的角色,公司的董事和老板也许并不这么想,他们认为一项新技术的产出是需要投入的,他投入的就应该得到回报,否则谁愿意自己投入研发技术给别人使用,所以他认为反倒会促进技术进步;角色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同。如果可以切换思维模式,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就会越全面,对利弊把握的越准确。

为什么迫切需要多套思维模式

去年过年回家时,我父母把他们的钱存在了银行里,对于八零后的我而言,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我问他们知道支付宝不?他们说知道,知道余额宝不?他们说知道,知道余额宝收益率不?他们仍然知道,但是堂弟堂妹们都在使用余额宝,并且还有使用其它的网上理财工具。我想我爷爷奶奶也许有钱了就是存在银行里的,所以我爸爸妈妈也把钱放在了银行里,吃银行的3.3%~3.5%的利息,甚至银行打出利率一浮到顶的标语,在我看来这是多么的可笑,但是这个标语对向我父母那样的人又是多么具有吸引力。

懂的这个需要锻炼思维模式的人也许不少,践行这个道理的人也很多,比如《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科研成功之道》是在技术上践行的例子,还有一些成功人士,在讲述到自己重大决定时,会提及自己比较茫然,但是他们会想想自己的父母、或者导师会如何做,虽然这并不一定是对的,但这绝对是在切换思维模式。

如果人类在穴居和农耕文明时期,思维模式的转变还不是那么重要,父母的理财方式也是首选,但是自从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人类历史进程就在飞速进展,现在提出工业4.0时代或者后工业时代,如果说人类在穴居时代发展的速度是步行,那么农工时代就驾车了,到了工业时代坐上了飞机,每一个历史阶段所花的时间在缩短,尤其在上大学到现在,感觉社会在急速的发展,上大学时我买了第一部手机,诺基亚,到2011年时,诺基亚的手机已经不再是全球老大的位置了,而且摔得很惨,安卓手机迅速兴起,搭载安卓的小米一夜成名,在韩国电视台播出的系列节目中《超级中国》第一集中给足了篇幅。

科技进步会更快,现在红火的手机在未来将逐渐消失,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手机作为人体器官的延伸工具,一个致命的弱点是它占用了你的手和眼睛,虽然发展到脑电波控制还为时尚早,但是一个可以解放手和眼睛的替代品必然会出现,也将会大行其道。

未来十年二十年的世界变化也许是以前好几辈人经历的变化,这些变化终将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发生,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只会被这日新月异的社会所抛弃,世界变化这么快,人的命运变数也变大了,在变数中选择至关重要,也许一个人的命运早已由思维模式所确定。

思维模式训练的困难

获得额外的一个思维模式似乎并不那么困难,不论是成功人士的例子还是锻炼思维方面的书籍,但事实是股市中的羊群效应一次又一次见证了股市的崩溃和飞涨。所以似乎也并不是那么容易。

1、好面子,而且很常见的一种心理,这是绝对需要客服的,否则难有长足进步。

2、主观偏见使人们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而忽略事实。这是我见到的最常见也最难改的,我自身花了很多时间与主观偏见搏斗。

3、信息不对称

4、一套思维模式训练的越久且在生活中确实起到作用,这种思维模式就越难改变,切换到其它思维模式的困难就越大,生活发生巨变会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但是不一定是好的,靠顿悟还是很难的,靠生活巨变也不现实,于有思想有益的书一点一点改变,量变积累倒是容易些。

人人都好面子,没有什么不好,自尊心越强的人越要面子,一个我发现的有趣场景是,领导说了个事,下面的人听完就回去了,其实是没懂但不好意思问,学校课堂上也有这种现象,总以为我不懂,不能让身边的人知道我不懂,这样我就比别人低一个档次;坐在公交车上,我惊奇的发现和我一块挤公交的人,竟然人人一个iphone,什么情况?这么有钱为啥挤公交,想象也许偶尔没开车吧;去了几次生产流水线解决故障,竟然发现装配工人使用的是iphone,这差不多是他们一个月的到手工资,当然,没有抵制苹果的产品,在研究生时我还买了ipad,这让我相信也许挤公交的人多半还是不富有的,越是年轻人使用iPhone的概率越大,看来年轻人的消费观是变了,追求便宜,追求性价比为王的时代即将终结,这是更多的是一个消费心理方面体验时代大门已经打开的问题,不过自尊心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好面子就关上了学习之窗,而学习是获得一套思维模式的必经之路。

主观偏见,遇到和别人不一样的观点时,有些人滔滔不绝想说服别人自己是对的,我发现自己也有这个缺点,加上之前的好面子,这一情况会更加严重,在团队的技术分享上会上,对一个问题有时我会问上好几次,直到我懂了,在学校里脸皮还没这么厚,现在练出来了。

信息不对称,网络上信息泛滥,但不是所有信息都是准确的,所以需要自己分辨,以免训练处错误的思维模式,那还不如不训练,记得前不久网上有篇关于指甲条纹和健康关系的文章,后被证实并不属实,但是刚出来大家深信不疑。

思维模式训练方法

这块我可以想当然的列出若干条,并且看着似乎还挺有道理,没有经过实践的,这里还是不说了,还是说说我使用的感觉有效的方法吧。

1、记不清是在哪里看到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要向自己的上司学习,人家能上去自然有人家的长处,但是仅仅向自己的顶头上司学习还不够,还要向横向上司学习,他们能上去,自然有他们的长处,多学几个人长处比单学一个人长处提升的要快,并且他们成功的原因可能并不相同,这就意味着有几套思维模式,我的好面子和主观偏见一半是向他们学习才有所改善的;

2、此外,书籍也是相当有用的,不然也不会看《心理学 精要》,有益的书还是留给各自体会吧。感觉大牛写书都有一个特点,不论是历史、金融还是技术类,他们都喜欢回顾过去(还很详细,详细到一些数据经过细致考证),然后推演未来,这样的书即使没有什么功底,看起来也不会怎么吃力。

3、有机会认识不同类型的人,观察别人是如何思考的,如何做事的;通常的工作日基本上是和技术同事交流,周末是自己的时间,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偶然一个机会,和一个目前创业的前阿里高管吃过一顿晚饭,也许有点心理作用,但是确实感觉人家有人家的长处,而且短短一顿饭的时间就能让人体会到他的睿智和魅力。除了和成功人士沟通有所学,和不成功人士沟通也会有所学,反面教材,你懂的。


如果您有什么想法和观点,欢迎留言,共同交流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