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利用网络的自学

来源:互联网 发布:28自动挂机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7 18:55

大学学到现在大二下,项目没做什么,但是关于如何自学的想法积累了不少。做个记录。


一、观念:项目和课堂的关系——对你要在做的事有正确的认识

开始跟着老师做项目的时候是大二上的末期,那个时候我只知道班上有从大一下就开始找老师主动学习的编程爱好者,而年级里有也在做着项目的一批大神。一开始我还以为自己这样是特别的,所以心生优越感,还上什么课呀,做项目、走学术,混个绩点,主要精力去做研究发论文,这才是大学之道呀。之后才知道自己是目光短浅,年级里有一批也在做项目的同学。你傻啊,你连为啥要找老师做项目都不知道,凭啥觉得自己牛逼呢!

优越感消失的同时,也是我冷静考虑这些项目与课堂关系的时候,而后续的经历让我有了这样的认识:

项目只是加分,本科时的重点仍是课程。

是的,有些牛人天天做项目,考前再看看书,考试可以混过去没有一点问题。我大二上有几门课程的主要学习时间也是在考前的一周,考试的成果仍是较好的。然而这个成绩的背后,是平日里的低效学习。因为平时我也有跟着课程学习(但是进度比老师慢,上课时间浪费了很多),所以好歹避免了抢学导致的知识掌握不牢问题。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平日里的低效。既然去到课堂,就不要浪费时间,不要跟风于“大学都是自学,上课可以随便”的观念。对学习要有自己的主见。既然你在平日里没有比上课更有必要的事去占用时间,既然你不是考前抢学就能上90的学神,那就抓紧平时的学习。

在完成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再投入到项目中。掂量掂量自己,如果你能力足够,课程对你只是小菜,项目与研究才能给你发挥空间,那么你可以有自己的时间分配。然而对我而言,本科时主要还是课程的学习与心态的转变,后者包括对生活对学习等等。还是那句俗话,大学是小社会,要学会在这个环境下生活。每个人起点不同,能力不同,努力方向不同,这构成了社会的多样性。在大学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路子。


二、方法:如何利用网络学习

本科教育的一部分,就是课外。虽然上面说要重视课堂,但是想要完成好课程,想要有更远的发展,课外是必不可少的。说白了,课堂本身能教给你的是很有限的。而且做项目也需要很多的自学。这就涉及到如何自学的问题。

1、搜索引擎与在线百科的选择

平日里的上网浏览,使用百度、好搜等一般是可以支持的。但是涉及到学术与专业知识,除了在专门的论坛之外,若使用整个网络的搜索,Google与Being要好用太多。本质上,国内的垄断背后有太多问题。

同样,在线百科最好使用Wiki。本质上,他们对知识的整理更系统。

2、如何搜索

知识的结构是网状的,搜索呈现出来的却是一维片面的。除非是实际操作的教程,更多时候搜索出来的相关内容是一个个片段,不适合系统的学习(各个博主的回答与描述质量水平的参差也是原因之一)。因此,学习时需要对搜索知识进行整理,或者说,要有系统的搜索方法。

一般情况下,我们需要使用的只是各个成熟技术体系的一部分,因此从头到尾完整的掌握该技术,是不可行也不必要的。但是对这项技术整体的把握却是很重要的。因此,我要做的是建立一个知识层次:

明确的需要应用的功能——所属的整体技术——所属的相关技术

也就是建立,从功能、到具有功能的系统、再到系统的环境,的认识。将目标技术与相关技术分离开,得到整体的视野;将具体功能与目标技术分离开,得到具体的实施路径。这里的技术,可以是一个框架、一种语言或者是一个IDE。

在网络上搜索的结果,混杂了各个层次各个问题各个应用的知识,十分混乱,因此一定要有自己的轴心,不要被太丰富的知识迷惑方向。

前期的搜索,就是建立这个层次的过程,不管你手里的问题是哪个层次。

在这之后,就要对每个层次进行完善了。从高到低的认识,对知识体系的建立很有帮助。因此,首先应该关注诸如,这些相关的技术,在大环境下是处于怎样的地位,需要哪些知识积累,等等问题。这之后,要了解目标技术与相关技术有什么关系,发展历史是怎样的。最后就可以进入到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学习了,如何完成某项功能、完成某种应用。

这就可以完成知识的整理了。


三、其他:视频教程、参考书与老师

在起初建立知识层次时,会遇到视频教程与参考书。最好根据口碑谨慎学习。若能建立知识层次,则相对比较无所谓。若建立知识层次时就遇到了困难,那么可以寻求这些资源的帮助了。最好不要一上来就跟从各式各样的教程,很可能是入不敷出。遇到问题时,要学会利用学校资源,与老师探讨,寻求帮助。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