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KD树进行最近邻查找的例子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首页转微信链接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18:45

使用KD树进行最近邻查找的例子

例1:

查询点(2.1,3.1)

星号表示要查询的点(2.1,3.1)。通过二叉搜索,顺着搜索路径很快就能找到最邻近的近似点,也就是叶子节点(2,3)。而找到的叶子节点并不一定就是最邻近的,最邻近肯定距离查询点更近,应该位于以查询点为圆心且通过叶子节点的圆域内。为了找到真正的最近邻,还需要进行相关的‘回溯'操作。也就是说,算法首先沿搜索路径反向查找是否有距离查询点更近的数据点。

    以查询(2.1,3.1)为例:

  1. 二叉树搜索:先从(7,2)点开始进行二叉查找,然后到达(5,4),最后到达(2,3),此时搜索路径中的节点为<(7,2),(5,4),(2,3)>,首先以(2,3)作为当前最近邻点,计算其到查询点(2.1,3.1)的距离为0.1414,
  2. 回溯查找:在得到(2,3)为查询点的最近点之后,回溯到其父节点(5,4),并判断在该父节点的其他子节点空间中是否有距离查询点更近的数据点。以(2.1,3.1)为圆心,以0.1414为半径画圆,如下图所示。发现该圆并不和超平面y = 4交割,因此不用进入(5,4)节点右子空间中(图中灰色区域)去搜索;
  3. 最后,再回溯到(7,2),以(2.1,3.1)为圆心,以0.1414为半径的圆更不会与x = 7超平面交割,因此不用进入(7,2)右子空间进行查找。至此,搜索路径中的节点已经全部回溯完,结束整个搜索,返回最近邻点(2,3),最近距离为0.1414。


例2:

查询点(2,4.5)

一个复杂点了例子如查找点为(2,4.5),具体步骤依次如下:

  1. 同样先进行二叉查找,先从(7,2)查找到(5,4)节点,在进行查找时是由y = 4为分割超平面的,由于查找点为y值为4.5,因此进入右子空间查找到(4,7),形成搜索路径<(7,2),(5,4),(4,7)>,但(4,7)与目标查找点的距离为3.202,而(5,4)与查找点之间的距离为3.041,所以(5,4)为查询点的最近点;
  2. 以(2,4.5)为圆心,以3.041为半径作圆,如下图所示。可见该圆和y = 4超平面交割,所以需要进入(5,4)左子空间进行查找,也就是将(2,3)节点加入搜索路径中得<(7,2),(2,3)>;于是接着搜索至(2,3)叶子节点,(2,3)距离(2,4.5)比(5,4)要近,所以最近邻点更新为(2,3),最近距离更新为1.5;
  3. 回溯查找至(5,4),直到最后回溯到根结点(7,2)的时候,以(2,4.5)为圆心1.5为半径作圆,并不和x = 7分割超平面交割,如下图所示。至此,搜索路径回溯完,返回最近邻点(2,3),最近距离1.5。

    上述两次实例表明,当查询点的邻域与分割超平面两侧空间交割时,需要查找另一侧子空间,导致检索过程复杂,效率下降。

    一般来讲,最临近搜索只需要检测几个叶子结点即可,如下图所示:  

    但是,如果当实例点的分布比较糟糕时,几乎要遍历所有的结点,如下所示:

    研究表明N个节点的K维k-d树搜索过程时间复杂度为:tworst=O(kN1-1/k)。

    同时,以上为了介绍方便,讨论的是二维或三维情形。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如SIFT特征矢量128维,SURF特征矢量64维,维度都比较大,直接利用k-d树快速检索(维数不超过20)的性能急剧下降,几乎接近贪婪线性扫描。假设数据集的维数为D,一般来说要求数据的规模N满足N»2D,才能达到高效的搜索。所以这就引出了一系列对k-d树算法的改进:BBF算法,和一系列M树、VP树、MVP树等高维空间索引树(下文2.6节kd树近邻搜索算法的改进:BBF算法,与2.7节球树、M树、VP树、MVP树)。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