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瘾及其解决方法

来源:互联网 发布:范剑青 大数据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9 08:50

症状

起床后

拿起手机,微博->论坛A->论坛B->知乎->人人,大概20分钟。

工作中

大概每隔半小时刷一下微博或论坛,点进去看两分钟再切回来。

睡觉前

拿起手机,微博->论坛A->论坛B->知乎->人人->草榴(-_-),大概30分钟。

原因

智能手机带来的极其便利的信息可访问性

平板和智能手机使互联网的可访问性(accessibility)提升了至少两个数量级——三年前我的NOKIA E51只能在WIFI环境下浏览简单的文字信息,而现在我的iPhone5可以无时无刻的阅读/观看互联网上几乎所有的信息,得益于4G,即便是包含大量图片甚至视频的信息也可以轻松阅读。

碎片化时间不知如何处理

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会有疲倦或无聊的时刻,大概10分钟左右。

微博这种碎片化信息的出现正好填补了碎片化时间。但比较恶心的是这种东西会上瘾——慢慢的它会占据越来越多的时间:清晨,睡眠甚至路上和正常阅读的时间。

长时间从事同一种工作带来的无聊感

无论多么有激情有兴趣,长时间从事同一种工作总会无聊的,低智力门槛的社交网络就成了一个打发时间的好选择。

然后时间就都耗里面了。-_–

现实 V.S. 虚拟

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性动物通过与其他对象建立联系来确定自己的存在感,也就是交流(Communication),现实和虚拟中都是如此。交流包括一对一交流和一对多交流:现实中,一对一交流通过谈话/电话/信件,一对多交流通过电视/广播;虚拟中,一对一交流通过IM(Instant Messenger),一对多交流通过微博/论坛/博客。

一对一交流:

  1. 现实中,一对一交流通过谈话/电话/信件,一对一交流通过IM(Instant Messenger)。
  2. 现实的一对一交流大多无状态——双方的交流同时开始,同时结束。虚拟的一对一交流大多有状态——双方的交流可以从某一方开始,然后若干小时后另一方看到消息回复,然后如此继续。
  3. 现实中的一对一交流需要考虑对方的状态——也就是交流需要建立在双方都有时间的基础上;虚拟的一对一交流无需考虑对方的状态,有意交流的一方可以随时给对方发送信息。

虚拟带来的问题:

  1. 任何人都可以与你交流,无论你愿意与否。
  2. 你可以与任何人交流,无论是否值得。
  3. 可能会陷入一种等待交流的焦虑中。

一对多交流:

  1. 现实的一对多交流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广播/电视/报纸),虚拟的一对多交流几乎零成本(微博/博客/社交网络)。
  2. 现实的一对多交流需要信息审核/证伪,虚拟的一对多交流几乎没有信息审核。
  3. 现实的一对多交流中接收方是完全被动的,虚拟的一对多交流接收方和广播方之间可以有交互。

虚拟带来的问题:

  1. 没有审核带来的大量低质量无意义信息(通常会以一种很有趣或是令人热血沸腾的形式出现)。
  2. 乌合之众,最热门的信息不是最有价值的,而是吵的最响(或是争议最多)的。
  3. 与广播方(例如名人)的交流会带来成就感,也会使自己陷入等待回复的焦虑中。
  4. 可能会陷入一种不断查看新信息(尽管这些信息毫无意义)的焦虑中。

解决方法

为此在豆瓣阅读买了一本网络素养,原版:Net Smart: How to thrive online。

网络素养

Net Smart

这本书废话极多,关键的两点:控制注意力,鉴别垃圾信息。

控制注意力

  • 下意识的控制注意力,可以通过关注自己的呼吸来调节。
  • 即便忽略几条微博几条信息,也不会对生活造成多大影响。
  • 此外可以使用冥想提升自己的集中力(Focus)。
  • 番茄工作法(没看明白要点,25分钟休息一次是什么原理,如果这样岂不是更不靠谱)。

鉴别垃圾信息

  • 冷静面对夸张的标题,此类信息一般有意断章取义,或是掩盖上下文。
  • 恰当的使用三点式验证争议信息:使用三个不同可信来源验证信息的有效性。
  • 选取可信/有效/有价值的信息来源,屏蔽哗众取宠/断章取义的信息源。

集中时间处理社交网络

  • 在固定的时间段(例:12:40 – 13:10, 20:20 – 21:00)处理社交网络信息,而非随时随地的查看状态。
  • 如有特别需求,可以编写Crawler来发送Reminder邮件,替代人工轮询。

用不上瘾的行为填充碎片化时间

碎片化时间可以进行其它益智或体育活动,包括但不限于:

  • 拆解/还原九连环。
  • 单手还原魔方。
  • 背诵单词。
  • 绘画。
  • 乒乓。
  • 桌球。

尝试其它活动

为了得到新鲜感,包括但不限于:

  • 学习自己感兴趣但不了解的技术(例如ANTLR)或学科(例如经济/心理学)。
  • 尝试集体运动(例如攀岩,射箭)。
  • 尝试旅行(例如在周末去荷兰、芬兰或瑞典进行两日游)。
  • 链接至——>巩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