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_网络02

来源:互联网 发布:可口可乐表白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1 04:28

CSDN程序人生模块-生活区,感觉有许多好的文章,闲着,转到最后一页倒着找(一转回到了07年感觉挺老的,不过这个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里面作者的思想和观念,相信这些是不会过时的)看看能捞到什么宝贝(当然了也不局限于生活区,在论坛里如果找到一些好的坛友的文章也摘用一下),好分享给大家,自己也摘记一些经典的有用的如下:


1. 转贴《资深的含义》—用人企业及35岁左右程序员都来看看,很受教育


(1) 很多企业也在自己的企业宣传中吹嘘:我们企业XX学历以上的占百分比的多少,平均年龄在25岁等。认为自己企业员工年轻了那才叫高科技企业,那才叫有创造性。其实我认为这一种很幼稚的想法。听了这些人的观念,我才明白为什么我们的IT企业很少有能成为IBM、MICROSOFT等国际大企业的原因了。

(2)我曾经接受过INTEL公司的培训,他们来的工程师都40多岁了,一个行业搞了20多年,那是什么样的一个理解程度呢?有些人头发都白了,你根本问不倒他们。...我们中国的公司为什么很难在短期内超越他们呢?因为他们的公司是依靠大量的这样资深的工程师的支撑才持续发展到今天。

(3) 在日本公司,就是写一个WORD文档甚至要写7、8遍。要求一个标点也不能错,格式要完全达到要求。你甚至都认为后面的修改都是在浪费时间,因为我们中国人认为能表达清楚,差不多就可以了,但是在日本人那里根本就不能过关。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你就会理解什么叫日本的精工操作。我们的工业和日本差距大的原因,尤其在精工行业,我认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每件事上都做得很精细,一个行业内研究很深。而我们却很浮躁,长期已往就形成了差距。正是胡适先生所说的中国人差不多先生太多了,这就是差距。

(4) 做技术开发的多数是年轻人,并且很多人今天学这个,明天学哪个,哪个上手快就学哪个,哪个行业工资高就学哪个。并且频繁跳槽,到了另外的企业后就可能做新的工作了,学新的技术了。这种不断的切换其实是一种资源浪费,就很难把一个技术钻研地很透彻,对于整个IT行业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5) 从利益分配上看,我们国家很多IT企业也存在很大问题。有几个做技术的工程师最后能成为富翁呢?李彦宏那样很少,并且因为他做了老板才得到了价值体现(附...中国的企业家都不是搞技术出身的,都不懂技术,只是凭感觉)...从价值取向看,我们官本位思想导致很多人都追求做管理,不去做技术。在很多美国企业,他们是分职能和技术两条线。一个高级技术人员职位可能不高,可以不是经理,但是可能收入比经理还要高,因为他是某个行业行业的专家。经理主要是协调资源,落实制度和计划的执行。而高级技术人员则负责技术实现,规避技术风险,并创新,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而在中国呢,如果你是一个技术人员,即使你很优秀,有几个人能在收入方面超过自己的上司经理呢

(6) 并且在我们企业,有些时候在上级看来,如果认为一个工程师技术很牛,就要提升你,但是被提升了,就离开了具体的技术岗位,管人了,不钻研技术了。所以这也是很大的人才浪费

(7) 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想在两三年内出成绩,基本不可能的,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毕业后基本头2年是在混混沌沌中度过,头3年时间是学习阶段,5年时间是基本成熟阶段,8年时间后才是出成绩阶段

(8) 在华为那样的一些大公司,就很重视很有经验的工程师,里面拥有大量的超过30岁的比较资深的工程师。但是和美国那样的IT大国比较起来,我们的资深工程师就是他们的学生了。

(9) 就如同游泳,一个人在一个行业沉浸了十年,甚至几十年,那种持续的用力,深厚的功底导致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熟练程度、创造性能和一个仅仅毕业才三年的人相比吗?

(10) 年轻人当然脑子活,富有创意。但是聪明不能代替经验,并且多数情况下人的智商相差不大。所以不能仅仅依据此就认为否定了经验和思维能力。(技术资深化 vs 技术年轻化...)

(11) 中国现在做到是低成本的xx货(!!!???),所以要资深的没有用,只需要年轻的便宜的劳动力。在中国产品好坏无所谓,重要的是你的销售渠道??...现在中国做IT的大公司有几家?大部分是小规模的手工作坊,有啥技术让你研究?你研究了能用到?你用不到能买的起房子?

(12) 哪一行那一业都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单凭岁数简单判断真的没有任何意义。其实一个TEAM内老、中、青的结合无论从新人的发展而言还是从发挥岁数大的人的经验而言,以及从团队的整体人际关系的润滑而言,都有其优势并且这个团队一定是经验+朝气的组合。年龄大的人经验多,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吃过很多亏,那么年轻人就可以绕过它,避免吃二次苦,受二茬罪。年轻人故而也能够更快成长担当起中坚。加之Team leader 再注重发挥年青人的头脑灵活多变,敢想敢干的优势,那么就促成了我们想要的一个结果在脚踏实地中谋求发展。


2. 创造(creation)?与制造(manufacture)?  技术导向?用户需要导向...

(1) 中国公司的头号问题,不是技术,不是战略,不是模式,不是体制,而是忽视了客户的心智。通过一天十几小时做客服,史玉柱掌握了业务的核心,掌握了客户的心智。 

(2) 盖茨说:“很多人都认为,开发软件是一项很封闭的工作。只是关上门,坐在办公桌前猛写代码。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他说,与其他领域的创新一样,软件创新也需要合作,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要与用户沟通,获得反馈,从而了解他们的需求......另外,盖茨还表示,不要过分强调开发人员的数学与科学背景。在过去的10年中,便携播放器、视频游戏和智能手机等产品都是拥有科学与工程学背景人员开发的。

(3) 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长期以来确实存在着一种极端倾向,技术挂帅。其结果是尖端技术的叠加,搞到高深莫测,搞到项目组每个成员都头晕,仿佛非这样不能体现我们产品已经站在了业界的前沿云云,但是却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在为谁做产品?我们的客户更关心的是产品功能还是我们采用了什么技术实现手段?产品的比拼终究是满足客户需要的比拼(换句话说是客户满意度的比拼)...

(4) 其实也有一个小小的例子,我们企业搞了一个产品,(涉及现在在职的企业,恕我略去细节),由于采用的是上述的推模式搞出来的,产品出来后两年多的时间居然无人喝彩,我(本人一直搞软件开发)在客观分析了客户实际使用的需要之后,保留了原有技术的20%(保守估计,说%5也可以),余下砍掉,又结合了一种在小商品市场上偶尔获得的启发后,整合出了一种新的产品,(好像不可思议,没有以前的唬人了。)当我战战兢兢的向客户们推出这个实现时,听到的回答是:“哦,这个还行,这个还比较切合实际......”,哈...,而之前那个产品我们公司开发了--六年!!!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