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密码(Feistel密码结构)

来源:互联网 发布:87版红楼梦配乐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20:40

分组密码是将明文消息编码后的数字序列划分成长为N的分组(长为N的矢量),分别在密钥k=(k0,k1,...kt-1)的控制下变换成等长的输出数字序列(这个序列是长为M的向量,即输入和输出分组的长度可以不同)。它与流密码的不同在于输出的每一位数字不仅与相应时刻输入的明文数字有关,而是与一组长为n的明文数字有关。分组密码的本质实际上是字长为n的数字序列的代换密码。

  为保证安全性,设计的算法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1.分组长度n要足够大,防止明文穷举攻击奏效。

 2.密钥量要足够大(即向量k要足够长),并且尽可能消除弱的密钥,使所有密钥同等的好,防止密钥穷举攻击奏效。但密钥本身又不能过长,否则难以管理。

  3.由密钥确定置换的算法要足够复杂,以抵抗差分攻击和线性攻击。

  4.加解密运算简单且易于实现。

  5.数据扩展和差错传播尽可能小。

 

代换

 如果明文和密文分组的长都为n比特,则显然每个明文分组都对应有2^n个可能的取值。为了保证加密运算可逆(否则无法解密,因为分组密码是单钥密码),明文的每个分组在特定加密算法作用之后应当产生唯一的一个密文分组,称明文分组到密文分组的可逆变换为代换。可以看出,不同可逆变换的个数有(2^n)!个,显然,这也就意味着密钥的长度为(2^n)!比特。

 从实现的角度看,分组长度很大的可逆代换是不实际的。即便分组长度仅为64比特,对应的密钥长度也将约为10^21比特,非常难以处理;然而长度太小又不能满足上述关于算法安全性的第一条要求。因此,实际中常将分组分为较小的子段,例如可将n长向量的代换变为设计m个较小的子代换,称每个子代换为代换盒,简称为S盒。例如,对于48比特输入的DES密码,用8个S盒来实现,这样每个S盒的输入仅为6比特。

 

扩散和混淆

 扩散和混淆的目的是抗击敌手对密码系统的统计分析。如果敌手知道明文的某些统计特性(如不同字母出现的频率,特定的单词或短语),而这些统计特性如果以某种方式在密文中反映了出来,那么敌手就有可能得到加密密钥的一部分或一个可能的密钥集合。因此需要引入扩散和混淆的方法。

 所谓扩散,就是将明文的统计特性扩散到密文中去,实现方式是使得密文的每一位由明文中的多位产生。这样明文的统计特性就被散布开了,因而在密文中每一字母出现的概率将更接近于相等,使敌手难以通过统计分析得到有用的信息。

 所谓混淆,就是使密文和密钥之间的统计关系变得尽可能复杂,使敌手无法得到密钥。这样敌手即便得到了密文之间的某些统计关系,也难以得到密钥。

 

Feistel密码结构

 大多数分组密码的结构本质上都是基于Feistel网络结构,因此,了解Feistel密码结构对于学习分组密码算法是非常有帮助的。

 

Feistel加密结构

Feistel加密算法的输入是长为2w的明文和一个密钥K=(K1,K2...,Kn)。将明文分组分成左右两半L和R,然后进行n轮迭代,迭代完成后,再将左右两半合并到一起以产生密文分组。其第i轮迭代的函数为:

Li=Ri-1

Ri=Li-1+F(Ri-1,Ki)

其中Ki是第i轮的子密钥,“+”表示异或运算,F表示轮函数。一般地,各轮子密钥彼此各不相同,且轮函数F也各不相同。代换过程完成后,在交换左右两半数据,这一过程称为置换。Feistel网络的结构如下:

学习心得:分组密码(Feistel密码结构)



 

显然,Feistel网络的安全性与以下参数有关:

1.分组大小

2.密钥大小

3.子密钥产生算法 该算法复杂性越高,则密码分析越困难(注意:并非加密算法,Feistel网络结构本身就是加密算法或其重要组成部分,是无需保密的)。

4.轮数  单轮结构远不足以保证安全,一般轮数取为16。

5.轮函数  结构越复杂越难分析

 

Feistel解密结构

本质上与加密过程一样,将密文作为输入,以相反次序使用子密钥,保证加密和解密可以采用同一算法。以16轮加密为例,在加密过程中,LE16=RE15,那么在解密过程中,LD1=RD0=LE16=RE15,其中E表示加密(Encode),D表示解密(Decode)。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