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云、新浪微博等专家畅谈Docker未来格局:开放与竞争(下)

来源:互联网 发布:2017东南大学软件学院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30 14:30

在上次推送的文章中(传送门),田琪老师分享了他的DockerCon 2015峰会见闻。在“QCon高可用架构群”中,田老师分享之后,几位专家也参与了讨论。他们是:

  • 闫国旗:京东资深架构师,京东架构技术委员会成员,负责京东云基础服务建设,也参加了DockerCon 2015峰会。
  • 王渊命:技术极客,协作IM服务@Grouk联合创始人,也是Docker深度实践者。
  • 陈飞:微博资深架构师,微博平台Docker容器项目负责人。

首先,闫国旗也分享了他的参会感受:

这次DockerCon 2015主要围绕着这四大方向:开发平台、扩展、开放标准和商业支持。具体而言:

开发平台如田大师前面提到的内容,回顾近两年Docker在这一方面的努力,及一些产出。Docker Container/Docker
Registry/Docker Compose/Docker Machine/Docker
Swarm等。这些产品其实在去年都已上线。其实我们大家都也了解,本质上Docker的优势就是生态,所采用的技术都是各平台所提供的,充其量在这里Docker只能算一个“服务编排者“的角色,当然这个比喻可能不是很恰当。

没有技术竞争力,被替代的可能性就会很高,正像Docker同CoreOS的竞争一样,在这里都没有太多的话语权。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才会走向开放之路。Docker将自己的runtime贡献给了runC项目,将appc合并进OCF。表面看起来是走向融合,但本质上如何,Solomen和Alex或许会有更多的感触.

不过Docker令我个人最不爽的就是Projet
Orca项目,基本上把会场外面那些基于Docker的创业公司逼向绝路。这是个人最不喜欢的地方。

在DockerCon
2015会后,我们也有幸前往CoreOS的公司做了技术交流。对于Docker向CoreOS隔空喊话,他们也只能表示”呵呵“。

微博平台Docker容器化项目负责人陈飞也谈了他的看法和感受。

这次DockerCon,之前也只是通过PPT有些简单了解,今天田大师分享后,收益颇多。下面,谈谈个人粗浅的感受:

一是Docker的扩展机制,这个还是挺激动人心的,刚才田大师也提到,目前已经有network plugin和volume
plugin走在前面了。相信大家在这块是比较纠结的,一方面Docker本身可能不能满足一些场景,需要做一些定制扩展,如果改它源码的话,可能会造成与社区脱节的问题,相信有了这个机制,后续扩展会更加方便。

二是Open Container
Project。在一定程度上“应该”会避免容器runtime标准的分化,以后应该可以放心来做容器的调度管理,而不用担心某一天底层运行时闹革命。不过感觉是各家貌合心不合。

三是Shopify使用DNS来做服务发现,以及libnetwork的进展。不过libnetwork提到服务发现会是其基本功能,也是基于DNS实现的,非常cool,不过感觉它是不是有点想多了。

还有一个就是这次大会,貌似没有提Mesos和Kubernates,记得上次大会有提到Swarm和Mesos会有一个亲密接触,不知道现在进展如何了。大规模集群调度管理,Swarm还是处于pre-production的状态。Docker解决了单机namespace,cgroup等容器技术组合的复杂性问题,集群技术如何简化,这里机会应该蛮多。

Grouk联合创始人王渊命也谈到了他对这次大会的看法和感受。

大家好,我们是初创团队,主要在DevOps方向使用Docker,和持续集成流程打通。Docker给我们最大的便利是可以快速地复制出一整套系统,方便几套环境同时进行自动化测试。所以我的关注点也比较偏实践方向。主要关注网络以及容器编排工具。

看这次DockerCon,感觉这几方面很快应该会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出来。既然有了标准和插件扩展机制,可以各厂商,各社区一起努力了,自己DIY也容易些。这个很让我激动。

另外看到田大师分享的Docker
networking方面的抽象,感觉非常符合分布式系统架构的抽象。各种语言的分布式框架可以在Docker之上大有作为,或者分布式的概念在Docker之上也逐渐标准化?

讨论之后是问答环节,几位专家回答了观众的提问。


Q & A

  1. 请问Docker什么时候可以放心用在生产环境?需要先解决什么关键问题?
    田琪:如果是私有云环境,我觉得现在放在生产环境是ready的,网络和存储问题相对需要多考虑,网络这块国旗可以给大家分享下,国旗是网络方面的专家。
    陈飞:就像田大师说的,Docker基本已经相对成熟了,对于计算型服务的话,应该没什么问题。有状态服务需要考虑一下存储方面的问题。

  2. Projet Orca是个什么项目?国旗能否进一步介绍下。
    闫国旗:Project Orca是一套自上而下的整合方案,上层提供面向用户的GUI,下层管理Docker Engine/Docker Swarm/Docker Compose等等。功能上支持服务编排、查看集群或容器状态、日志等等,大部分功能基本上和一些Startup的产品一致了。

  3. Docker在当前市场前景以及应用价值如何?
    闫国旗:就当前环境来说,基于Docker生态的工具链,能极大提高生产力,build & ship。在类似的研发生产流程中,都可以引入。对于IO Bound类的业务,个人认为Docker还是没有准备好的。当然这里也不主要是Docker的问题,首先对于底层来说,IO的隔离,目前做的还不够。因此也导致了上层的Docker无能为力,说到这里,感觉又引出了那个话题。容器的未来究竟是OS Container还是App Container?方向不同,就决定着技术的走向不同。我相信国内大多数的小伙伴是因为Docker Image的特性,才对Docker感兴趣的吧。“Image特性”,可以理解为Docker镜像。但是oveylayfs/dm的介入,会引入更多IO层面的问题。从现在的生态圈来看,大家目前都把方向瞄准了APP Container。
    王渊命:国旗的这个问题好,我刚开始用docker的时候就比较迷茫,既然已经在云上了,云也支持镜像,支持API调度,为啥还要Docker?不过现在我觉得Docker应该是 App Container。
    闫国旗:但在这个场景,所谓的OS env,貌似就没那么必要了。
    陈飞:个人觉得应该是App Container,内核容器技术出来的时候本身目的就是为了解决App间隔离问题。但是因为容器本身创建速度快,所以也有当做OS Container的,但是OS Container要解决的网络、存储等问题,恰好又是内核容器技术不具备的,所以Docker肯定也是弱项。
    闫国旗:OS Container的网络,可以引入SDN来解决,存储在本地是比较难做的。或许在未来,很可能OS和APP的界限不再那么明显。

  4. 嘉宾们对国内Docker的前景怎么看?
    闫国旗:现阶段Docker在国内落地还是蛮快的。从红包的案例,到京东的大促,都出现了Docker的身影。主要也是因为使用Docker没有太高的技术门槛。

  5. 田大师前文提到“Docker项目现在的情况和当初的OpenStack有些相像”, 大家觉得Docker会不会也重蹈覆辙?
    王渊命:Docker解决的问题没有OpenStack那么大,应该不会搞到OpenStack 那么复杂吧。
    洪涛(爱抢购CTO):OpenStack的不成功很大程度在于架构的复杂性上,想当年,要配置一个可用的OpenStack没有一周时间是完全搞不定的,光这点就导致许多想玩OpenStack的人被挡在了安装成功这条线以外。

  6. Docker很方便部署,我们现在就把它当做App的容器,Docker怎么做资源分配?我们的Docker中有个应用内存泄露,干了260g内存。不能单独分配给某个Docker固定的内存或者网络?cgroup可以限制内存和网络是吗?这个能否做动态修改?比如写程序调用他改。
    刘斌:Docker网络分配应该是以daemon为单位的。就是cgroup修改参数就可以了。Docker本事没有此功能,但实现不难。

  7. 想问问各位大师,现在Docker都应用在哪些组件上面?是只有无状态App,还是DB、Cache和存储全面应用了?
    闫国旗:现在Docker的主要场景依然还是无状态App,像部分Cache也跑在了上面。

  8. 一些IO密集型的应用,特别是磁盘IO,使用Docker是否合适?
    闫国旗:IO Bound类业务,从现阶段的测试结果上看,不是特别理想。小规模的使用问题不大,如果是大平台业务就是慎重了。

  9. 就问题8,你们测过?大概比裸机慢多少?
    闫国旗:这个不是慢的问题,是隔离的问题。IO隔离,IOPS或IO带宽的SLA。
    陈飞:另外应用的时候,版本选择也很重要,像我们就遇到docker1.5和1.6版本在CentOS 6.5上,导致Kernel Panic的问题。

  10. 现在有什么比较好用的Docker管理工具?
    闫国旗:Swarm/Compose都算是Docker管理工具。当然Orca更完善一点。

  11. 想问下田大师和国旗,这次交流,国外同行对Docker未来发展趋势怎么看,还有哪些机会?
    闫国旗:从交流的结果上来看,国外的公司使用Docker更多是为了降低“部分流程”上的成本。正是出发点如此,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Startup参与进来。对于容器技术,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虚拟化技术。因此很多公司也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向这个方向有所延伸。
    田琪:我觉得厂商跟Docker还是关心的不太一样的。


感谢刘世杰@猎聘网的记录与整理,臧秀涛@infoq的校对与发布,其他多位编辑组志愿者对本文亦有贡献。读者可以通过搜索“ArchNotes”或长按下面图片,关注“高可用架构”公众号,查看更多架构方面内容,获取通往架构师之路的宝贵经验。转载请注明来自“高可用架构(ArchNotes)”公众号。
高可用架构群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