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卫星影像集锦(二 地质构造篇)

来源:互联网 发布:unity3d资源提取工具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7 18:33

地质构造篇

1.毛里求斯的理查特地质结构

 

地质地貌卫星影像集锦(二 <wbr>地质构造篇)

欧达勒(Oudane)撒哈兰(Saharan)镇附近的这些地面上的深环标明是一种类似牛眼或漩涡的地质结构。其引人注目的沟槽只有从太空中才能看到其全貌。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是陨石撞击的结果,但实际上却是火山穹丘凝固时形成的,之后不断受到侵蚀,才变成现在这样美丽的洋葱状一层层的岩石。

2.      长达530KM的大型侵入体,津巴布韦的大型岩脉

 

地质地貌卫星影像集锦(二 <wbr>地质构造篇)

影像中所展示的是津巴布韦的太古代镁铁质岩脉(大约25亿年).这个大型岩脉有3-12KM,从东北向西南延伸530KM,贯穿了整个津巴布韦南部地区.这幅图片是在南部边缘80KM处采集的.

3.      位于南非的世界上最大的火成岩体--Bushveld Complex

 

地质地貌卫星影像集锦(二 <wbr>地质构造篇)

Bushveld Complex由层状碱性岩石以及侵入到上部太古代岩石中的花岗岩组成.这个混合体从东向西延伸480KM,南北延伸240KM,构成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火成岩体.

Rustenburg分层体系, Bushveld Complex的一部分储藏了贵重金属,主要是铂和铬.

这幅影像展示了西面的Bushveld Complex的南半部分.

在边部外缘可以发现含铂和铬的沉积物.

 

4.      霍尔木兹海峡的大型盐丘

 

地质地貌卫星影像集锦(二 <wbr>地质构造篇)

Qeshm岛位于伊朗东南部的Hormuz海峡。影像左下角就是盐丘。

当沉积岩堆积在厚的盐碱地层之上时盐丘就形成了。由于盐分比周围的岩石轻,它会不断向上迁移并改变覆盖在上部的沉积地层的的组成。

在地质意义上不稳定的地区,由岩石运动或变形产生的压力会偶尔挤压盐渍地层。由于很多石油储库在盐丘的边缘被发现,因此,盐丘也就成了石油勘探的重要对象。

5.      北极圈中的Isacksen盐丘地质地貌卫星影像集锦(二 <wbr>地质构造篇)

Isacksen盐丘位于加拿大西北部地区的伊丽莎白岛,直径为6KM,由一套形成于晚志留并被白垩系地层侵入的蒸发岩组成,在它周围还有一些其他的盐丘。从这些地质学特征中我们得知很厚的蒸发岩是在晚寒武到晚志留之间沉积形成的。蒸发岩存在于北纬7578度,这个事实表明加拿大地盾是在高温干燥的条件下形成的。

6.      位于以色列的海拔最低而盐度却最高的死海

 

地质地貌卫星影像集锦(二 <wbr>地质构造篇)

湖面比海拔低了395米,湖水的盐度为31.5%,是海水平均盐度的78倍。图片的右上角是死海的西南边缘。这是死海地堑带的西部边缘。死海地堑带是沿着非洲板块和阿拉伯板块分布的拉张盆地。从断层以及平行梯状断层中可以找到多期复杂隆起的痕迹。起初,这里是一片汪洋,后来由于海退,在此地就形成了一个湖泊。湖水不断蒸发却没有足够的水分补给导致湖泊的盐度越来越高。

7.      位于智利的湿度最低的山脉Cord Domeyko

 

地质地貌卫星影像集锦(二 <wbr>地质构造篇)

蜿蜒在智利北部AntofagastaCord Domeyko山脉海拔3000m,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Cord Domeyko山脉被第三级火山岩所覆盖。从图片底部可以看到,Domeyko断裂带为南北走向。

8.      沿板块边界分布的转换断层――圣安第斯断层

 地质地貌卫星影像集锦(二 <wbr>地质构造篇)

圣安第斯断层是一个沿北西北-南东南向延伸并贯穿了加利福尼亚州的大型右侧向断层。这个转换断层形成于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边界上,目前已知它至少延伸了1200km。这个断层大约每年移动2cm发生在1989年的Loma Prieta地震震级达到7.1级,在这一区域内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仅次于1906年圣弗朗西斯科的8.25级大地震。

9.      褶皱山

 地质地貌卫星影像集锦(二 <wbr>地质构造篇)

影像采集于摩洛哥西南部的Anti-Atlas山脉的南面,靠近TaidaltAtlas褶皱山脉形成于新生代,是由非洲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所引起的造山运动产生的,包括了延伸至摩洛哥南部的Atlas山脉以及Anti-Atlas山脉的南面。在山区出露的寒武纪板岩、石灰岩和砂岩呈绿色,由于抗风化能力强,所以保存的很好。

10.              印度次大陆漂移形成的褶皱体系

地质地貌卫星影像集锦(二 <wbr>地质构造篇)

影像展示了巴基斯坦中部的Sulaiman Thrust Belt,在它的东边是一个巨大的冲积平原,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并向西挤压,于是形成了这个褶皱带。图片中的地貌很明显的说明了这个事实。沿着Sulaiman Thrust Belt从北到南,年轻的物质被剥蚀出来,同时褶皱带中还发育一些逆冲岩席。Sulaiman Thrust Belt是巴基斯坦主要的天然气产地之一,自1950年后,大型的气田一个接一个的被发现。

11.              印度次大陆漂移形成的背斜构造

 地质地貌卫星影像集锦(二 <wbr>地质构造篇)

影像展示了巴基斯坦中部的由第三级岩石组成的背斜构造。随着印度次大陆向北漂移,导致其最终与阿富汗板块碰撞,而这一背斜构造正是在碰撞引起的挤压应力下形成的。背斜构造是良好的天然气储库,已经有很多大型气田在它的北部被发现。

12.              阿拉伯板块漂移形成的背斜构造,扎格罗斯山脉的东南部

 地质地貌卫星影像集锦(二 <wbr>地质构造篇)

影像展示了伊朗南部扎格罗斯山脉的东南部。由于这里植被稀少,它的地貌一目了然。通常认为,伊朗南部曾经是一个巨大的古特蒂斯海地槽,它穿过现在的地中海和周围的山脉一直向西北延伸,随后在新生代遭受了强烈的变形,其中最强的一次发生在上新世。扎格罗斯山脉是由第三级的石灰岩和砂岩组成的大型背斜。受到侵蚀后白垩系的岩石已经暴露出来。在图片的中部以及南部,呈浅蓝色的是石灰岩,周围呈棕色的是砂岩。

13.              阿拉伯板块漂移形成的背斜构造,扎格罗斯山脉的西北部

 地质地貌卫星影像集锦(二 <wbr>地质构造篇)

影像展示了伊朗西部扎格罗斯山脉的西北部的Sarneh以及毗邻地区,这里挨着伊朗与伊拉克的边界。从图中可以看到发育良好的扎格罗斯褶皱构造。蜿蜒在波斯湾的扎格罗斯山脉走向为西西北-东东南,组成了扎格罗斯褶皱带。这一区域内发育了逆向断层和推覆构造。早寒武之后,沉积作用使物质堆积在阿拉伯高原之上,褶皱中枢宽1020km,其中发育盐辟构造。这些褶皱形成于上新世或更晚,而盐辟构造则在前寒武开始形成,在白垩系到达顶峰。

14.              大型含铁建造-Pilbara克拉通

 地质地貌卫星影像集锦(二 <wbr>地质构造篇)

影像展示了在太古代形成的分布在澳大利亚西北部的稳定块体,Pilbara克拉通。北部由太古代的花岗岩和绿岩组成,年龄约为2836亿年。南部为在太古代到元古代间形成的沉积盆地。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含铁建造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不是条带状的。25亿年前,当地球还处在沉积作用为主的阶段时,大量的氧在很短的时期内出现,水中的二价铁被氧化并沉积,最终导致大型含铁建造的形成。叠层石和细菌化石在周围地层中被发现,因此,人们认为在当时氧是由这些微生物和细菌提供的。这一区域中的地层揭示了地球演化历史中环境的巨大变迁。

15.              世界上最大的巨石

 

地质地貌卫星影像集锦(二 <wbr>地质构造篇)

影像展示了矗立在澳大利亚中部的Ayers岩石,下方图片中的是位于它西面30km处的Mount OlgaAyers Rock也叫作Uluru,由前寒武的岩石构成,高348m,长3.6km,宽2.5km,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岩,它是由抗风化能力极强且没有裂隙的砂岩组成的,因此,随着其他岩石被风化搬运,它才逐渐出露地表。而Mount Olga也叫做Kata Tjuta则是由36块岩石块体组成的。

 

16.              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盾-加拿大地盾

 

地质地貌卫星影像集锦(二 <wbr>地质构造篇)

影像所展示的就是前寒武纪分布在北美洲的世界上最大的地盾,大部分在加拿大境内。加拿大地盾也被称为劳伦系岩石层。从加拿大地盾的边部到中央海拔逐渐降低,基于造山带动力学理论,它被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地质区域。图片中的地区被称为邱吉尔区,此区域主要由变质岩或花岗岩组成,地表没有植被,而在冰期残留下来的划痕却非常清晰。

 

17.              侵蚀形成的地表景观

地质地貌卫星影像集锦(二 <wbr>地质构造篇) 

影像所展示的是位于Nazca(秘鲁南部的一个城市)东北部的山脉。这一区域海拔3km,降水极其稀少,是世界上最为干旱的地区之一。降雨的次数很少却常常形成山洪,急流顺着陡峭的山坡冲入太平洋,同时冲刷没有植被的地表并形成笔直的线型深谷。

Vredefort Ring Structure位于南非中北部约翰内斯堡西南方120km处。目前,它还未被正式认定为陨石撞击坑,但是,由陨石撞击形成的矿物已被发现,再加上其他一些地质特征,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它已被认为是一个形成于20亿年前的陨石坑。它的直径超过100km,是世界上最大的陨石坑。图片展示了它的西南部分。Vredefort中部的基底岩石只要由花岗片麻岩组成,年轻的岩层已经出露在外部。它的最大特点是基底岩石重新包围了年轻的岩层。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764b1e9d0100skld.html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