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大国较量 中国还没有起步

来源:互联网 发布:如何让小米3用4g网络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9 01:17
进入21世纪,随着陆地资源和近海资源将日益枯竭,各国都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了深海。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冷战”开始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就开始争夺全球海洋霸权,而幽深的海底同样危机四伏。在原本属于“富国俱乐部”活动范畴的深海战略角力中,中国的异军突起,无疑为这场争夺增添了更多悬念和看点。作为崭露头角的一支新军,中国正经受着怎样的考验?在“以技术论枭雄”的这块战场上,中国表现又如何?《环球》杂志刊登长篇分析报道,全文如下:

  2007年岁末,俄罗斯海军“库兹涅佐夫”号航母战斗群于12月21日悄然驶抵地中海,在一系列秘密进行的军事演习中,隐藏在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深海的俄战略导弹核潜艇调整航向,将向预设区域发射洲际弹道导弹,突袭“敌国”。

  俄总统普京暗示,战略核力量将是这一系列演习的重要部分。俄新社的评论是,“俄正在继续建造先进的核潜艇,以保持足够的核威慑力量。”

  对于这一系列军演,舆论认为,其针对性无疑指向了一个月前美英核潜艇在北冰洋深海举行的代号为“2007·冰”的联合军演——目标为探索北冰洋的深海航道和核潜艇在北冰洋海底的技战术性能。

  随后,美国一艘“洛杉矶”级核潜艇配备了一架X-47B型无人战斗机,在大西洋深海进行了发射试飞。这是美国隐藏在深海的核潜艇第一次装备幷试飞无人战斗机。

  几乎与此同时,美军专家发出“警告”,到2020年前后,美海军将拥有大约1000艘各型无人深海潜艇,形成强大的深海无人作战力量。

  看来,2007年8月2日俄罗斯在4261米深的北冰洋海底插旗的举动,无疑吹响了军事大国新一轮深海争夺的号角。

半个世纪的深海暗战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冷战”开始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就开始争夺全球海洋霸权,而幽深的海底同样危机四伏。

  苏联海军在争夺深海的“暗战”中走在了各国前面,曾建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全钛合金艇体的“阿尔法”级核潜艇,下潜深度可达1200米,是名副其实的“深海猛鲨”。“冷战”期间,苏联又下潜了排水量高达3万吨的全球最大的“台风”级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庞大的“台风”长年累月在北冰洋的深海巡逻,可穿越数米厚的冰层发射24枚SS-N-24型潜射洲际弹道导弹,打击12000公里以外的敌国目标,是当之无愧的从深海控制威慑大陆的“深海杀手”。

  虽然各国的核潜艇在深海的军事行动是极端保密的,但是从不时发生的深海事故中,各国核潜艇的游弋踪迹仍可察觉一二。

  1963年5月,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百慕大群岛附近的4000米深海处失事沉没。五年后,美海军却在太平洋夏威夷群岛西北380公里处的4100米深海中,成功地对一艘失事沉没的苏联G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实施了打捞,捞起了当时苏联海军最先进的SS-N-4型潜射核导弹和“鲟鱼”B3型533毫米核鱼雷,因此获得了极为珍贵的情报。

  此后,1977年2月和1983年6月,苏联海军的VIII级核潜艇、“共青团”号核潜艇分别在大西洋亚速尔群岛附近的4000米深海和挪威海2000米深的水下失事沉没;美、苏(俄)核潜艇也在地中海、巴伦支海、直布罗陀海峡、阿拉伯海、对马海峡等深海频繁发生军事演习中的相撞事故;2007年3月,英国海军“特拉法尔加”级核潜艇“勇气”号在北极深海发生事故后浮上冰面......

  进入21世纪,随着陆地资源和近海资源将日益枯竭,各国都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了深海。

  2007年8月底,英国海军向世人展示了据称噪音比一条小鲸鱼的动静还小的“世界上隐蔽性能最好”的核潜艇——“机敏”级深潜型核潜艇;10月中旬,法国的“无畏”级大潜深核潜艇即将装备M-51潜射洲际弹道导弹,法兰西海军深海实战能力又向前跨了一大步。

俄美针锋相对

  为了在海洋世纪里进一步争夺对深海的控制权,俄罗斯海军加紧了在深海部署新型核潜艇的步伐。

  2007年4月15日,俄罗斯制造的第一艘“北风之神”级核潜艇下水幷在靠近北极地区部署。

  同时,俄海军已决定拨款90多亿卢布在堪察加半岛新建最现代化的核潜艇基地,其具体位置选在堪察加半岛的维柳斯琴基市附近的深海畔。该半岛在军事上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它面临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白令海对俄罗斯来说极为重要,平时它是连接俄四大海军舰队的最短航行路线,战时它将成为俄罗斯北方舰队与太平洋舰队进行战略支援或配合的必经海区。

  该基地建成后,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潜艇之一,新一代955最新型“北风之神”级导弹核潜艇“尤里·多尔戈鲁基”号将首先部署到那里。随后,另外两艘正在建设中的核潜艇“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号和“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号也将部署到新的核潜艇基地。这3艘核潜艇每艘将装配12枚“圆锤”弹道导弹,每枚导弹可携带10枚分导核弹头,射程超过10000公里。它们都将部署到太平洋舰队。而此前苏俄海军的核潜艇主要部署在北方舰队,其主要基地是北莫尔斯克港和科拉半岛。

  俄罗斯海军做出如此重大战略行动,一方面是为了加强深海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也是对美国及北约发出严厉警告。

  当然,美国也毫不示弱。美军已在水深900米的洋底建立了借助深水装置固定的作战基地,幷准备将部分基地设在大西洋山脊的峭壁上,以便进一步完善深水洋底的基地网,适应海底战场作战的需要。

  在深海武器方面,美海军继推出“海洋探险者”、“曼塔”、“奥德塞”Ⅲ、“远距离环境监测单元系统”(REMUS)、“战场准备自主潜动器”(BPAUV)等自主潜航器后,还在研究新型自主潜航器,如主要用于特种作战部队的支援与攻击、反水雷、沿海地区潜艇跟踪以及情报、监视和侦察任务的“任务重组无人水下航行器”(MRUUV)等等。

深海战略大调整

  海底作为军事斗争中又一个激烈的战场,将成为现代和未来海战中争夺的要点,因此世界各主要海洋国家都在加紧调整深海战略。

  美国海军依据《美国海洋行动计划》《21世纪海洋蓝图》等政府海洋法规重新修订了关于深海军事行动和作战的相关条令,进一步明确了“由海向陆”的海军战略中深海控制作战的地位和作用。除了要确保“俄亥俄”级战略导弹核潜艇和改装过的巡航导弹核潜艇部署在深海作为美国的战略、战术威慑打击力量外,还要把最先进的“海狼”级、“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以及在研的无人深潜器用于深海情报侦查、反潜作战、追踪幷驱赶外国的核潜艇等深海作战平台,确保美国海基战略核力量的绝对安全,夺取主动权。

  日本海上自卫队按照其政府“海洋立国”的新战略,制定了重在夺取幷控制利用海洋资源的深海军事行动和作战的具体措施。主要是加紧最新型“亲潮”级潜艇深海作战的转型训练,提高与美海军“洛杉矶”级核潜艇在日本以东、以南方向的深海联合作战的能力。再就是加紧建造新一代大型的AIP潜艇,这种2093型远洋潜艇排水量达4000吨,下潜深度超过800米,具备了更优良的深海作战能力。

  欧盟和北约国家也不甘落后。英国皇家海军将重点打造“前卫”级和“机敏”级联合深海核舰队;法兰西海军加速“无畏”级和“梭鱼”级深海核舰队成军;德意志海军则是依靠212型AIP潜艇部队在深海角逐中异军突起。

  与欧美老牌海洋强国相比,澳大利亚、印度、韩国等新兴海洋国家也要在新一轮深海争夺中占据一席之地。

  澳大利亚海军已公布了现役“柯斯林”级潜艇的升级改造计划,幷即将向全球厂商招标研发下一代潜艇;韩国海军在刚刚建立了亚太地区最大的德制209型潜艇舰队后,又迫不及待地引进了最先进的德制214型AIP潜艇;印度海军的做法更是离奇:从法国引进最新的“鱼”级潜艇,从俄罗斯租借“阿库拉”级核潜艇,同时本国也在开工建造新型核潜艇,可谓三管齐下。

  这些新兴海洋国家不寻常的举动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努力获得深海军事力量的优势,在深海军备竞赛中占据主动地位。

  深海战场的军事价值

  毋庸置疑,21世纪向深海进军,必然是科技、信息、金融、外交、军事等综合国力的全面竞争,但是一个国家的海上军事力量肯定会在开拓“新边疆”的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深海的海底战场必将在未来的海、陆、空、天、电全维战争中,具有崭新的战略地位和极为重要的军事价值。

  当今海洋军事强国在关注陆战场、空战场、网络战场以及太空战场的同时,也对加紧开辟和使用深海战场给予高度的重视。未来在深海部署的水下航母、全电动潜艇、深海机器人部队、海基激光炮、离子束武器、海空两用无人机、核潜艇、潜射巡航导弹和反卫星导弹等新一代高技术武器,将会改变传统陆战、空战的方式,能够在1小时内突击全球任何角落,摧毁地面的装甲部队和导弹基地,全方位拦截敌空中战斗机编队,准确击落外层空间轨道上的卫星,瘫痪信息传输网络等,使未来战争的突然性剧增,幷改变战争模式。深海海底作为军事斗争准备中新开辟的战场,必将成为未来海战中激烈争夺的焦点。

在原本属于“富国俱乐部”活动范畴的深海战略角力中,中国的异军突起,无疑为这场争夺增添了更多悬念和看点。作为崭露头角的一支新军,中国正经受着怎样的考验?在“以技术论枭雄”的这块战场上,中国表现又如何?

  中国深海探索还在初级阶段

  在未来的某一天回顾中国的深海探测史时,2006年的1月23日将成为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那一天,中国“大洋一号”海洋科考船在完成了近一年多的环球深海科考任务后凯旋回航。这是自600年前郑和七下西洋以来,中国进行的首次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环球科学考察。

  作为这次环球科考的首席科学家,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初凤友在对《环球》杂志记者谈起这段经历,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从陆地到海洋,我们的祖辈花了一千多年,而我们从海面到深海远洋,只花了十年的时间。”

  初凤友幷不避讳中国深海探索起步晚的这样一个事实,“在中国刚开始学会走的时候,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开始跑步前进了。”据了解,中国的深海探索在“十五”计划期间才真正提上议程,而在这5年幷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据初凤友介绍,中国现在的海洋产业,仍以交通和渔业为主体,而美国、日本等国家早已大规模开采海洋石油,深海生物资源和深海水也已经广泛应用到国民的日常生活中,而中国的深海石油业才刚刚提上日程。

  与此同时,深海探索意识的匮乏也给中国周边海域的划界问题制造了不少麻烦。对这些海域的不了解往往直接引致中国在划界问题上的被动局面。

  初凤友举了个例子,由于日本常年在冲绳海槽附近展开深海勘测,已经对冲绳海槽的多金属硫化物分布情况和资源潜力了如指掌,而这块海域对中国来说仍是一块盲区,在这种非同等了解前提下所展开的边界谈判,只会让我陷于被动局面。

深海技术“失语”

  巨大的勘测难度使深海勘测一直居于地球科学的前沿。由于这种探索要求大额投入和尖端技术,非发达国家难以问津,这也成为中国发展深海探索的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

  中科院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研究实验室主任曾志刚对此感触颇深。2003年11月,曾志刚作为航段首席,乘“大洋一号”在东太平洋海隆北纬13度附近进行海底热液硫化物考察。在接受《环球》杂志采访时,他说“当时最大的感触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国外进行海底热液硫化物调查,一般要配备深水机器人、深海取样钻机等设备,有的还用载人潜器和深海钻探船等顶尖设备。而我一上船,发现许多设备都无法用了,船上没有人能修复这些设备。没办法,只好用拖网,这是国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进行硫化物调查时使用的设备,可见我们的条件是多么差。但毕竟开展这么一次深海探测,前期已经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所以只能硬着头皮上。”

  曾志刚遇到的这种尴尬在中国的深海探测项目中幷不鲜见,他向《环球》杂志介绍,像“大洋一号”这样的综合深海考察船,中国仅此一艘,还是进口船,大多数深海考察都只能用这艘船,导致“大洋一号”常年超负荷运转,而美、日等国家针对不同的探测计划则建有不同类别的船只。

  此外,这艘“唯一”的深海考察船排水量是5600吨,而日本最大的大洋科考船排水量早已超过2万吨,国外同等档次的船也已更新到了第三代。

  “有需求、没技术”,这已成为中国深海探索领域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短板。尽管国家“十五”、“十一五”计划都为深海技术重点立项,“但相比我国深海探索的发展需要,这仍是杯水车薪”。曾志刚话语间夹有几分忧虑。

  现代的深海竞争,实质上是高科技的竞争,技术的严重短缺使中国在世界深海探索领域一直处于“失语”状态。曾志刚坦言。“2003年之前,世界性的一些大型深海勘探项目中,我们充其量只能做个跟班”。

  这种局面直到2003年前后才得到根本性扭转,中国自主研发的3000米、6000米“CR”系列深水机器人、电视抓斗、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等设备的陆续问世,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

  “像涉及到一些具体情况,我们到了一个未知海域,不知道下面有什么,就需要先把无人潜器放下去,在这个海域里扫,它能够贴地行进,幷随地势高低自主升降。晚上放下去,第二天早晨收起来,一会儿,所有信息包括图都出来了,”曾志刚说, “再比如,潜器下去了,勘测到冒出来的高温热液,想测出它的酸碱度,但高温高压的热液取上来,不就凉了吗?我们自己研制出一种传感器,可以在海底直接塞到三四百摄氏度的热液里面进行温度和酸碱度的检测。”

  尽管深海技术的研发工作呈快马加鞭之势,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鸿沟仍有待弥合。“技术的进步不是建‘空中楼阁’,没有一步一步的发展过程和坚实的基础,肯定不行,”曾志刚介绍说,我们的材料、工艺和设计都面临着挑战。比如国产材料抗压、抗寒性能以及加工工艺均无法达到深海环境的特殊要求,仍只能靠进口, 而这些都是衡量一个国家深水探索能力的基础指标。

  “美国的深海载人潜器上世纪60年代就下水了”,曾志刚说,而这种深海调查的顶尖技术,至今仍然与中国无缘。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在接受《环球》杂志采访时也表示,中国与国外在深海探索方面的差距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体现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薄弱;二是在观念上,我们往往有些“跟风”,“别人在炒热锰结核时,我们也跟着研究起来,可燃冰热起来后又热衷可燃冰”。

深海“加速度”

  2007年,中国深海探索动作频频。

  3月1日,“大洋一号”海洋科考船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成功发现新的海底活动及硫化物分布区,幷确定了热液喷口位置。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在大洋中脊发现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也是世界上首次在西南印度洋中脊和超慢速洋中脊发现正在活动的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

  5月1日,国土资源部在中国南海北部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此次采样的成功,证实了中国南海北部蕴藏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也标志着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水平一举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而正在建造中的排水量6000吨的“大洋二号”,也将为中国深海勘探的“独船”时代划上一个句号。

  由于深海研究中高技术集中、经费投入量大,即使发达的国家也必然走国际合作之路。半个世纪来,国际深海研究合作的核心一直是“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和“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三大块。

  “‘深海钻探计划’开始时正值中国‘文革’浩劫,一切无从谈起;‘大洋钻探计划’ 起步时,我们也缺乏加入这‘富国俱乐部’的实力,”初凤友说,直到1998年,中国才以正常成员国1/6的会费,作为参与成员国正式加入“大洋钻探计划”;而2003年开始的“综合大洋钻探计划”,中国成为首批“参与成员国”,奠定了中国在国际深海合作上的里程碑。

  初凤友认为,美加合作铺设的海底观测网,宣告了新一轮“圈海运动”的开始,“中国要走向深海大洋,海底观测网将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