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上手(zuhanden)的系统

来源:互联网 发布:java词典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6 02:50

作者:基恩·布雷思韦特(keithBraithwaite)

我们是工具制造者。我们制造的系统,一定要能够帮助人们——通常是其他人——做事,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我们也将无法从中获得报酬。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译注1),是20世纪具有影响力的德国哲学家,他对人们在生活中体验工具(或者更一般地讲“设备”)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人们使用工具来达到目标,工具只不过是达到目的的的一种手段。

好的工具会让用户感到很“上手(zuhanden)”,具有“轻巧便利”的特性。这样的工具,能被用户直接体验;使用时用户可以不假思考,无需理论思考(theorisation)。我们很容易掌握这样的工具,并用其来达到目标。在使用时,它消失(vanish)了!工具变成了用户身体的延伸(extension),中间的边界消失不见了。“上手”工具的一个标志,便是它会变得无形无迹(invisible)、无法感知(unfelt)、微不足道(insignificant)。

想象一下,使用锤子钉钉子或用钢笔书写时是什么样的感觉。体会其中的直接性(immediacy),回味那种工具仿佛是身体的无缝扩展(a seamless extension)的感觉。

与之相反,通常当工具出错时,用户可能会体验到“vorhanden(当前在手状态)”的工具。工具与目标隔离开来、横跨在用户和目标之间,要求用户留心注意。这时,工具成了需要进行研究的对象。用户不能再继续朝向目标前进,必须首先对工具进行处理,否则将无法继续迈向目标。对技术人员而言,我们为用户构建系统,当屡次收到缺陷报告时,便会体验到系统处于“vorhanden”状态。对我们而言,这时工具就成为需进行询问(of enquiry)、理论化和进行调查(of investigation)的对象。工具成为了研究的对象。

然而,对我们构建的工具,用户体验应该是“上手的(zuhanden)”。这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在用户使用时,系统架构是否无形无迹?用户界面是否方便自然?还是,系统要求用户使用时特别小心留意,分散了他们达成目标的注意力?


译注1: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09.26-1976.05.26],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在其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提到了“上手状态”(Zuhanden,ready-to-hand)和“当前在手状态”(Vahanden,present-to-hand)。“上手状态”描述的是主客休浑然一体的状态;“当前在手状态”指的是主客体分离、产生对立的状态。《存在与时间》奠定了海德格尔一生哲学活动的基础,被视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