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4天班,年赚数百万美金:一家小公司的极简经商之道

来源:互联网 发布:天津赛象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7 02:57

原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TU0NzY2Mg==&mid=208178973&idx=1&sn=eba9fd4accf41cb4d221700a5d40c467&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


本期推荐一本可以一口气读完,又能放在案头常看常新的书——《重来》。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但37signals这家互联网公司,却要慢慢来。他们每周工作四天(简直是拉仇恨的节奏),但发展一点都不慢,年赚数百万美金。两位创始人都崇尚极简主义,追求系统地成长,而非病态地快速增长。这本书,就是他们总结出来的简单高效之道。


有着15年的软件开发经验的陈皓,曾任Amazon中国任研发经理、阿里巴巴北京研发中心资深专家。他把《重来》作为枕边书,读了无数遍,今天,他将结合书摘和自己的感想,和大家分享这本书。

“现实世界”只是人的借口
“这在现实世界里面行不通”,当你向人们介绍一个新创意时,人们总是这么回答你。这个“现实世界”听起来如此令人沮丧,只有人耳熟能详,习以为常的事情才会胜利,即使是这些事情已经漏洞百出陈腐低效。揭开“现实世界”这个锅盖,你会发现居住在里的人都充斥着悲观主义和失望的情绪。更糟的是,他们想将别人拖进他们的坟墓。如果你是充满希望和野心的人,他们会试着说服你,你的想法是不可能的。他们会说你在浪费时间。“现实世界”并不存在,那只是人的一个借口。只是某些人为了开脱 自己的无所作为,跟你一点关系也没有。


感想


我经常会向同事和朋友提及我的想法,他们经常会回答我——这个事某某人,某某团队做过了,没成功。或是对我说,你做这个事的时候,要小心这个要小心那个。

这是最考验我们的时候,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去分析别人的话,别人真不代表自己。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比较保守的,对这个现实世界都有或多或少的恐惧感。

如果你和大多数人的想法一样,你必然会和大多数人一样的平庸。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不一样,你要么就是天才,要么就是傻瓜。要证明你自己是不是傻瓜,可以看看自己过去有没有过一些小成功或小成绩。如果有,那么就应该大胆地坚持自己的想法。



被高估的“从错误中学习”


你真的从错误和失败里面学到什么了吗?你也许学到了别再重蹈覆辙,但是这有什么意义吗?你仍然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相反的应该从成功中汲取养分。成功給予真正靠得住的教材。失败并不是成功的先决条件。自然规律是,逗留在过去的失败中是无法进化的,进化是建立在成功的基础上的。


感想


很多人都在抱怨这不好那不好,但他们其实并不知道什么是好的,因为没有见过好的,你将永远不知道什么是好的。就好像你没有见过什么是汽车,你就只会整天在抱怨为什么骑自行车太累。

你一定要去看看那些优秀人干是怎么想的,怎么干的,去那些成功的公司开开眼界。另外,你应该多想想你过去做成功过什么事?那些才是你的长处,才是让你进化的前提。




计划就是瞎猜


除非你是算命先生,长期的商业计划是种幻想。有太多的事实证明那是超出你的掌控的:市场环境、对手、顾客、经济等等。做计划让你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但实际上你没有。当你把计划变成猜测时,就等于进入一个危险的境地。做计划就是在用过去推导未来,等于给你戴上了眼罩。


感想


你有职业规划吗?如果你有的话,那么你就一定就错了。职业规划是一件很扯淡的事情。

我和一些高手都交流过,这些人在当初都并没有什么职业规划,要说有的话,也就是想把技术搞透搞精。他们就是对技术有非常大的热情,把身边看得见够得着的事情做到好好地,并且保持持续强大的好奇心努力地学习自己不懂的东西。

坚定不移的决定和意志力比任何的计划和职业规划都重要。你问问自己,想不想当程序员,能不能一辈子都当一个程序员,能不能写程序写一辈子?



拒绝壮大


规模越大你就得承受更大压力、需要更专业、拥有更强的能力。有没有注意到,一个小公司希望自己变大时,大公司却想要变得灵活变通。记住,一旦你变大了就很难在不解雇人、不破坏士气、不改变你的整个商业路线的情况下收缩规模。扩张不必成为你的目标。我们也不是仅在讨论你已有员工数。 还有花费、租金、IT 基础结构、设备等。这些事情不会碰巧发生。 你来决定是否承受这些。如果你决定去承受,你也将遇到新的头痛问题。花费那么多,你强迫自己构建一个复杂的生意,有一大堆困难而高压的事情要解决。小公司并不是一个起步,小公司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目标。


感想


很多人都以为拥有一支成百上千人的团队是成功的标志。人多可能恰恰说明你可能在干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事情,这并没有什么可自豪的。真正自豪的不是在战争中用人海战术让大量的人去当炮灰,而是用一个小分队端掉敌军的军火库或指挥部。

所以,关键不是你有多少人,而是你做的事是不是有非凡的意义,并且你用了最小当量的资源。这就好像建立一个高性能的网站一样,用成百上千的服务器不算本事,谁用的少才是本事。


挠自己的痒处


想要创造一款伟大的产品或者是某项卓越的服务,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做你自己想用的东西。设计你了解的产品——你就能很快发现它到到底好不好用。最棒的是,“解决你实际遇到的问题”会让你爱上你做的事情。 你知道问题所在并且熟知解决它的价值。这是无法替代的。毕竟,你会充满希望的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继续做。 甚至会占据你余生所有时间。所以,最好还是做自己真正关心的东西。


感想


在这里,我更想说说我所理解的另一层“挠自己痒处”——有天我和一前前同事聊天,她说她在那家公司十多年了,现在老了,虽然心不老还想折腾,但是对自己的能力没自信,求稳了。我听到很多朋友想对自己有个改变,这些人明明想活得更有激情,但最终在现实面前认命妥协。

我说既然有痒处,还比较痒,那就应该毫不犹豫革自己的命,轰轰烈烈地活一次。别等老了后悔当年没有勇气。“挠自己痒处”就是挑战自己,革自己的命,既然想了,就做吧,生命只有一次,值得我们轰轰烈烈地去为之付出。



与其做个半成品,不如做好半个产品

同时做N件事的结果就是:一大把绝妙的点子最后被转化成一个蹩脚的产品。有舍才有得,砍掉多余的野心,你就会发现慢慢做一件正事要胜过毛毛躁躁地做一堆傻事。很多东西都是越简短越好。拿起斧子动手砍吧,为了一个“伟大”的起点,让我们把那些“挺不错”的枝节给砍掉吧。


感想


这正如“为什么中国的网页设计这么烂”中说的:“中国的学生只是去记忆东西而不是真正的理解。他们从来不花时间去思考,而只是贪婪地去获取更多的信息”。与其记忆那么多的东西,还不如好好理解部分的东西。

平衡Done和Perfect的方式正好就是这句话——“与其做个半成品,不好做好半个产品”,因为,一个半成品会让人绝望,而半个好产品会让人有所期望,这就是其中的不同。


拒绝照搬 & 将你的产品去商品化


有时候,照猫画虎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就好像艺术系的学生通过临摹美术馆的作品来学习绘画。当你还是一个学生时,这种模仿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工具。不幸的是,商业战场上的模仿却不招人待见。而这也意味着你打算通过当盲从者或抄袭者的方式来建立你的事业,这注定是一个失败模式。模仿的问题在于,简单的复制扼杀了深层的理解——而理解才能激发成长。你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而当你复制时,你会忽视这一点。你照搬的只是表面,而不是本质。一旦你扬名立万,模仿者会蜂拥而至,这就是生活。但你可以用一种绝佳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不被他们吞没:让你自己成为你的产品或服务的一部分。


感想


虽然我对抄袭和山寨很反感,但是我不得不承认这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好的东西总是会被人复制的,这也不一定是一个坏事,这会让你更清楚认识到什么是真正产品的价值,什么是核心竞争力。

而面对被抄袭这样的事情,最好的解决方法是着眼于远期而不是短期——着眼长期,做一个3-5年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才会成熟的产品,那些急功近利的抄袭者会知难而退的,因为长期并不符合抄袭者的价值观。

画沙为界,立场明确


坚定的信念能为你赢得超级粉丝,他们会唯你马首是瞻,会舍身保护你,他们充满激情的口碑传播将胜过这世间一切的广告。强大的主见,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人诋毁你,说像傲慢,冷漠。没办法,这就是人生,有人喜欢你,就有人憎恨你。如果你的说法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心烦意乱,只能说明你的推广力度可能还不够。(也可能代表你比较无趣)对我们来说,我们的产品所不能处理的和我们的产品所能处理的一样令人感到骄傲。我们的产品不适合每一个人,没有关系,我们愿意为了那些更加深爱我们的客户而放弃另一部分客户。这就是我们的立场。


感想


我从来不想做一个大众脸。酷壳上有很多比较有争议的文章,也有很多人说我很极端,偏执,有优越感,清高……,说什么的都有,无所谓。

我喜欢有鲜明的观点,这样不但能让文章鲜活起来,还能迎来更多的不同意见和更多的思考(而不只是“顶”“赞”之类无意义的回复)。

我并不希望我的观点是正确的,我只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一同思考,而思考最佳的催化剂就是争论。我从这个行为中收益到了很多很多。



找好退路无异于失败


你还常常听到:“你的退出战略是什么?(万一不成功,你怎么办)”甚至在你刚开始启动时就听到它。这些人不知道怎么开始就要想到怎么结束?急什么呢?如果在全情投入之前就想怎么撤出,这种逻辑不是一般的混乱。你正打算恋爱一场就计划着分手?你在第一次约会时就签订婚前协议?你会在婚礼早上先约见离婚律师?那也太荒谬了吧。你需要的是承诺战略而不是退出战略。你要考虑的是你的项目怎样发展和成功,而不是怎样撤退。如果整个战略是基于撤退的,一开始你就不会有机会成功。


感想


几年前,我有一个朋友被创新工场忽悠从美国退学回来创业,我非常质疑他退学创业这个事。他对我说,没事,反正就算失败我也不会失去什么。

我说,如果你以为用试一试的态度就可以把一个事情搞成功,那么你让这世上那些Full Time从事这个事情的并有一些积累的人情何以堪?

如果你创业时都想好了失败,说明你对这个事没有必胜的信心,还干个什么劲啊?与其把时间用在思考如果创业没成功你会怎么办上,不如思考一下如何做才有更大的胜算。


条件受限是好事

“我没有足够的时间、钱、人手、经验”。不要无谓的抱怨了。“少”不是什么坏事。“条件受限”貌似缺陷,实力优势。有限的资源能激发你在现有的条件下完成任务的能力。没有一点浪费空间,一切都需要你发挥最大的创造力。你见过囚犯用肥皂和汤勺制作武器吗?你们是“创新”的典范。只有在条件受到限制时,我们才会发挥出“小材大用”的能力。


感想


只有你没有足够多的人的时候,才会去想要怎么优化工作和开发效率,才会逼着自己去开发一些自动化的工具,而这些工具恰恰解放了生产力。只有条件受限,才会从劳动密集型中激发出知识密集型的东西。

这就好像在中国这个劳动力又多又廉价的大国下,基本上不需要你在技术上的创新,你只需要去不断地迁就这些低端用户,迁就这些用户越多,你还能有什么重大创新吗?真正的创新是帮助用户成长,而不是迁就用户。

做得比对手少
传统智慧告诉我们,要想打败竞争者就要胜人一筹。如果人家有 4 个功能,你就得 5 个(或者 15 个,25 个)。如果人家花了$20,000,你就得花 $30,000。如果人家有 50 个员工,你就得要 100 个。这样的冷战式的攀比思维会把人引上绝路。一旦被卷入“军备竞赛”,你就陷入了一场无止境的战争,这场战争会让你耗费大量的金钱、时间和动力。并且使你陷入长期的防御战中。处于防御状态的公司是没有预见力的;他们只能后知后觉,他们无法领跑,只能尾随。那么你应该怎么做呢?比你的竞对手做得少,以此来打败他们。让自己去解决简单的问题,把那些纠结的、麻烦的、艰难的、讨厌的难题留给竞对手去解决。不要总想着去胜人一筹、去超过别人,试试相反的做法。不要因为你的产品或服务不如别人的花哨就感到自惭形秽。把他们做得醒目高调,并引以为傲。就像对手那些强有力的销售他们多功能的产品一样销售你那简约的产品。


感想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iPad,它干得比Laptop少,比上网本少,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上网和简单游戏的设备,但是它有非常简单的用户体验,让两三岁的儿童和六七十岁的老人都能很快上手。

这就是“做得比对手少”的强大。只有简约的东西,才会显得更精致,才会显得更专业。




谁在乎他们在干什么


不管怎样,终究是不值得过于关注你的竞争者。为什么?因为关注别人太多会让自己受到困扰。他们现在在做什么?他们下一步呢?我们该怎样作出回应?每一个小小的动作都会被分析一下。那是一种可怕的心态。这会产生不可抗拒的压力和焦虑。这样的想法会滋长不好的东西。这是没有意义的事情。竞争者的风景时时在变。你的竞争对手明天一个样儿,今天一个样儿。完全在你控制之外。去担心你所不能控制的事情有意义吗?过于关注竞争者会混淆你的视野。当你一直吸收别人思想时, 你的机会则会减少。你变得反动而不是充满想象力。你只不过是将你竞对手的产品换了个包装。如果你打算做一个“the iPod killer”或“the next Pokemon”,你已经死了。你是在承认你的竞争者所设定的参数。你没有跳出 Apple 的套路。他们制定了这个游戏规则。你不可能打败制定规则的那个人。你必须重新制定一个规则,而不是稍微改建一点点。


感想


这个社会浮躁之处就在于我们太多的关注了别人,人比人气死人。

眼红也是魔鬼,因为眼红让人心理扭曲了的例子还少吗?不要在乎别人干了什么,你应该多看看自己的长处是什么,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路,你要做的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和自己擅长的方式行事,而不是小猫钓鱼。


养成对客户说“不”的习惯




说“好的”很容易。我们很容易接受同意一个新功能、同意一个过于乐观的截止日期、笑纳一个平庸的设计。很快,一大堆你曾经说“yes”的事情就发生连锁反应,很多你不想要的东西越堆越高,甚至你都看不出原来想要的东西。别相信“顾客永远是对的”这类的话。如果你是一个大厨,你的很多客人说你做的菜太咸或者太烫,你可以改。但是如果有一些挑剔的老主顾要求在宽面条里面加些香蕉,你千万不要理会他们,没关系。若是为了少数顾客的要求而毁了产品不值得。你的目标是确保你的产品与就是和你合拍的产品,你就是你自己产品最踏实的粉丝。你是最信赖它的那个人。那样的话,你会说:“我想你也会爱它的,因为我爱它。”


感想


亨利·福特说过:“如果我要问我的客户要什么,他们会告诉我要一匹更快的马”,所以,过份地迁就用户并不是一件好事。

互联网和电视节目一样都有万恶的KPI,电视节目那万恶的KPI是收视率,而互联网的万恶KPI是流量。于是很多公司为了流量开始不择手段,就像电视节目用庸俗化来提高收视率一样,一些互联网产品也使用庸俗化的东西来提高流量。

我们要做的是一个让人称道的有品质的产品,而不是一个只有访问量的产品。

工作狂不是英雄



工作狂的行为不但没有必要,而且愚蠢至极。过多的工作并不代表你对项目更关注,也不代表你作了更多的贡献,这仅仅意味着你干了更多的活而已。工作狂制造的麻烦比解决的麻烦多。工作狂往往不得要领。他们花大把大把的时间去解决问题,他们以为能靠蛮力来弥补思维上的惰性,其结果就是折腾出一堆粗糙无用的解决方案。如果你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那么你就会丧失判断力。你的价值 观和决策方式都是扭曲。你没有能力去判断哪些工作值得做,哪些工作该放弃,最后搞得自己筋疲力尽,而一个筋疲力尽的人是无法作出明智的决定的。工作狂不是英雄。他们不是在节约时间而是在浪费生命。真正的英雄早已想出了办法,搞定一切,然后回家了。


感想


这让我想到了那些业绩KPI制定者,他们生生地把一种技术密集型的工作变成了劳动密集型。他们其实就是在拼命地训练客户需要的那匹“更快的马”,而从来没有想过要去造个更快的交通工具。

每当我在优秀员工的评比和员工的绩效考核中的跨团队比较中我们能听到很多很多的人说,XX员工工作任劳任愿,工作得很晚很晚,付出很大。老实说,我真的为这样的价值观感到悲哀。

最后,我还想说说关于超时工作,我也经常学习和做自己的事情到深夜,我相信很多人也这样,但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Rework中的这个观点,我们超时工作是在使用蛮力呢?还是在使用热情和兴趣呢?




员工不是13岁


当你把员工当孩子看时,人们就会像孩子一样行事。当公司里事事都要上报审批时,你就创造出了一种无脑文化。你成功地制造出了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对立关系。这种关系在咆哮着:“我不相信你!”当你处处限制员工,比如禁上他们在上班时访问外部网站或是开小差,你会得到什么好处?什么也得不到。人们需要开小差,这有助于打破整日的枯燥单调,花点时间上上Youtube或Facebook不会失去什么。如果你要监控你的员工,你得想想你要花多少时间和金钱来监管员工。你浪费了多少钱去安装监控软件?你浪费了多少人力资源去监视员工?你浪费了多少时间去写没有人会看的规章制度?看看这些成本,你很快就发现,对员工的不信任才是最大的开销。


感想


我始终在跟我的团队成员说,最有效的管理就是自己管理自己,而不是还要专门的人来管你。

如果能管理得好自己,并能自我进化。你们甚至不需要一个经理。但是,你们可能会需要一个为你们跑腿打杂的人,其实,那个人就是经理。

关于作者

陈皓是一个个性很鲜明的人,他在博客的自我介绍中列出了“痛恨手册”:

痛恨各种不从研发团队出发,不从团队和项目出发的流程、方法论、咨询师、SQA、流程部门。

痛恨那些为所欲为的,为了自己商业目标牺牲用户利益的中国IT企业。

痛恨中国的C2C式的那种简单的抄袭和复制。

痛恨互联网上的那个墙,还有那些烦得不能再烦的审-查机制。(我能拥有.cn域名真是一种壮举)

痛恨中国的某些编辑和某些作者乱出书,出烂书。

一如他的座右铭:

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修身养德,不以穷困而改志


本文首发于陈皓博客酷壳 CoolShell.cn,书单君经陈皓授权编辑刊发,转载请联系后台。文中图片来自《重来》一书。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