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详解指针

来源:互联网 发布:win10 怎么修改mac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4 18:50

指针应该算得上是c语言的精华,但也是难点。很多教程或者博客都有对其详细的讲解与分析。我这一节的内容,也是讲解指针,但我会尽量使用图解的方式,使大家很容易理解及掌握。

一、基本使用

先来看看下面的代码:

int i = 3; int *p;    p = &i;    printf("i 存放的内容的值: %d, i 自己所在的地址: %p\n", i, &i);    printf("p 存放的地址的值: %p; p 自己所在的地址: %p; p 存放的地址所指所存放内容的值: %d", p, &p, *p);    return 0;
变量i是int类型,所以存放的是int数据。

变量p是int *类型,所以存放的是指向int类型的地址。

这样说,似乎还是没有表达清楚,我使用下面的一张图进行说明:

1. int i = 3; 这句话执行完毕之后,变量i中的内容是3,假设 变量i本身的内存地址为 "0x8000"。

2. int *p; 只是为指针变量p申请了一块内存地址,假设它的内存地址为 "0x7000",此时变量p中存放的内容为nil。

3. p = &i; 表示将变量i的地址赋值给指针p所存放的内容,至此,就呈现出了上图的情形。

所以程序中的那两句打印结果就很明显了。

i 存放的内容的值: 3, i 自己所在的地址: 0x8000

p 存放的地址的值: 0x8000; p 自己所在的地址: 0x7000; p 存放的地址所指所存放内容的值: 3


二、 交换两个整数的值

示例代码如下:

void swap(int *a, int *b) {    int temp = *a;    *a = *b;    *b = temp;}int main(int argc, const char * argv[]) {        int a = 3, b = 5;        swap(&a ,&b);        printf("a: %d; b: %d", a ,b);        return 0;}
当程序执行完 int a = 3, b = 5, 之后,假设a,b他们自己在内存中的地址分别为0x8000, 0x9000。如下图:

然后调用swap(&a, &b); 注意,这里传递的是变量a, b 本身的地址。而函数swap的接受形参int *a, int *b均是指针变量,用来接受传递过来的变量a, b的地址,即传递过来的变量a, b 和 函数 swap中的形式参数a, b 完全是两回事;为了以示区别,我将形参中的a, b 表达为 swap_a, swap_b。所以将变量a, b 的地址赋值给swap_a 和 swap_b 之后,内存中的地址分布大致如下(假设swap_a本身的地址为0x6000, swap_b本身的地址为0x7000)。


int temp = *a,  定义一个临时变量temp,用来存储指针swap_a 所指向变量a所存储的值,所以临时变量temp此时存储的值为3,如下图:



*a = *b, 表示将将指针swap_b所指向变量b的内容赋值给指针swap_a所指向变量a的内容,所以执行完毕之后,内存图大致如下:


最后一句代码 *b = temp, 就是将temp所存储的内容赋值给指针swap_b所指向的变量b存储的内容,所以执行完这句话之后,内存图大致如下:



当程序执行到swap函数 右边 “}” 结束后,此时,表示函数swap已经结束,而变量temp是局部变量,所以此时它也会被立刻销毁,所以最终的内存结构图大致而下: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的图解,相信大家对指针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的内容,我就直接讲解其内容不做画图处理了,如果自己感兴趣的话,也可以画图尝试尝试。

三、 字符数组与字符串常量

1. 字符数组

char str[] = "good";while (*str != '\0') {   putchar(*str++);}
注意:字符数组名是一个常量指针,不能进行类似于 str = str + 1 或者 str++ 等操作,所以上面的代码是错误的。而且str存放的是数组第一个元素的地址。如果想了解更所的关于地址方面的知识,可以参考我前面讲解的内容《C语言:内存地址分析 & sizeof和strlen用法总结》。

2. 字符串常量

char *str2 = "good";while (*str2 != '\0') {    putchar(*str2++);}
注意: "good"本身就是一个常量内容,它存放在只读存储区,并且有自己的地址,而变量str2中存放的内容就是常量 "good"所在的地址。所以上述str2++操作完全是正确的。

比如下面的Demo

const char *str = "hello";printf("address: %p\t%s\t%c\n", &str,str, *str);str++;printf("address: %p\t%s\n", &str,str);
打印的结果为:

address: 0x7fff5fbff6b8helloh

address: 0x7fff5fbff6b8ello

所以str的值就是指针所在位置及后面字符的值,而*str取得的就是指针所在位置字符的值。

四、函数指针

示例代码:

int add(int num1, int num2) {    return num1 + num2;}int main(int argc, const char * argv[]) {    printf("result:%d", add(1, 2));    printf("\n%p", add);     int (*p)(int,int) = add;     printf("\n%d", p(3, 4));    return 0;}
函数指针,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指向函数的指针。函数指针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方法的回调。而回调不是本节讲解的重点,我就不做具体说明了。上面的Demo中定义了一个函数add,它是一个有两个参数,返回值为int的函数。printf("\n%p", add) 打印出来的结果就是函数add入口点的地址。

int (*p)(int,int) = add;
就是自定义一个函数指针p指向具体的函数add。需要注意的一点是:add是常量地址,不能被修改;而指针p是变量地址,可以被修改。

五、 泛型指针

泛型指针就是在定义的时候还不知道指针的具体类型,直到调用的时候才确定类型,并且进行相应的强制类型转换工作,完成任务。泛型指针的形式就是void *。下面用泛型指针实现一个冒泡排序,代码如下:

void init_array(int *a, int n) {        srand(time(NULL));        for (int i = 0; i < n; i++) {        a[i] = rand() % 100;    }}int cmp_array(void *a, void *b) {    int num1 = *((int *)a);    int num2 = *((int *)b);    return num1 > num2;}void swap_array(void *a, void *b) {    int temp = *((int *)a);    *((int *)a) = *((int *)b);    *((int *)b) = temp;}// 这里的void * 就是 泛型指针,需要进行指针转换,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void sort_array(int *a, int n, int (*cmp)(void *, void *), void (*swap)(void *, void *)){    int i,j;    // 冒泡排序    for (i = 0; i < n; i++) {        for (j = 0; j < n - i - 1; j++) {            if (cmp(&a[j], &a[j+1])) {                swap(&a[j], &a[j+1]);            }        }    }}int main(int argc, const char * argv[]) {        int a[10];    init_array(a, 10);    sort_array(a, 10, cmp_array, swap_array);    return 0;}

在c语言中,书写起来看起来是有点复杂了,其实现在的高级语言没有必要这么麻烦了,用泛型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但是这些高级语言的泛型底层还是依赖于c语言的泛型指针。

六、更为复杂的指针

注:以下的测试代码均为在64位系统处理所得。

1) 指针数组

char *p[10]; printf("sizeof(p):%lu \t sizeof(*p):%lu\n",sizeof(p), sizeof(*p));

1. p存放的是一个指针数组的首地址,而指针数组中每一个元素又是指向char *类型元素的地址。

2. sizeof(p)计算的是数组字节大小,输出80,而sizeof(*p)是计算首元素中存放内容的大小,而存放的内容是地址,所以结果为8。

3. p+1 就是 p[1], 每一个地址中存放的就是char *类型元素的地址,即8个字节,所以p+1的地址是在首元素地址的基础上面加8。

最终打印结果:

sizeof(p):80 sizeof(*p):8


2) 指针的指针

char **pl; printf("sizeof(pl):%lu \t sizeof(*pl):%lu, \t **pl:%lu \t pl:%p \t pl+1:%p\n",sizeof(pl), sizeof(*pl), sizeof(**p), p, p+1);

1. pl是指针的指针,所以pl指向的是一个指针的地址,所以sizeof(pl)结果为8, 打印出来的pl是一个地址,由于pl指向的是一个“指针的地址”,而“指针的地址”存放的是char类型变量的地址,所以占8个字节,所以pl+1 比pl大8。

2. *pl指向char类型变量的,所以它存放的是char类型变量的地址,所以sizeof(*pl)结果为8。

3. **pl,获取char类型变量的值,由于是char类型,所以sizeof(**p)结果为1。

最终打印结果:

sizeof(pl):8 sizeof(*pl):8, **pl:1 pl:0x7fff5fbff6b0 pl+1:0x7fff5fbff6b8


3) 函数指针

char (*pt)(void);

1. pt存放的是函数的首地址,所以sizeof(pt)结果为8

2. *pt 获取的是函数内部的代码块,所以sizeof(*pt) 和 pt + 1 均没有实际意义


4) 数组指针

char (*pk)[10]; // 数组指针printf("sizeof(pk):%lu \t sizeof(*pk):%lu, pk:%p \t *pk:%p \t pk + 1:%p \t *pk + 1: %p\n",sizeof(pk), sizeof(*pk),pk,*pk, pk + 1, *pk + 1);

1. char (*pk)[10];相当于二维数组 char a[][10]

2. pk相当于指向二维数组的指针,存放的是地址,所以sizeof(pk)结果为8;pk存放的是整个二维数组的首地址; pk + 1 就是相当于指针移动了一个一维数组的距离,所以地址在pk的基础上面加了10.

3. *pk就是取得二维数组第一行的值,它是一个含有10个char元素的一维数组,所以sizeof(*pk)结果为10;*pk存放的是二维数组中第一维数组的首地址; *pk + 1就是在一维数组的基础上,移动了一个char的距离,所以地址在*pk基础上面加1。

4. 所以 pk和*pk打印的地址结果是一样的。

最终打印结果:

sizeof(pk):8 sizeof(*pk):10, pk:0x7fff5fc27190 *pk:0x7fff5fc27190 pk + 1:0x7fff5fc2719a *pk + 1: 0x7fff5fc27191

2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