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14随感

来源:互联网 发布:行知幼稚园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7 04:36

最近逼自己静下来写点文似乎都不太容易,有太多东西堆在心里,写出来却总是斟词酌句,怎么写都不舒服,不知道从哪写起比较合适。

今天其实也算是到有感而发了。

上次接受邀请做分享的时候,曾经抛出了一句其实是自我解嘲的话,“我花费了一年的时间研究术,然后再花一年的时间来推翻它,乃至是批判它”。这两年的“推倒重建”,说起来绕了一个大弯,其实却是属于听了再多经验也必须自己经历才能懂的东西。如果拿一年前的自己,我大概也会“恬不知耻”地站在舞台上像一个戏子一样表现自己夸夸其谈,就像有些我认识的甚至自己做公众主页或标榜要收徒的那些朋友。现在找到自己后,站在讲台上,才会知道自己到底该说些什么,自我解嘲,比自我标榜要更让自己心情愉悦,因为至少不虚。那次活动结束后,一个曾有过几面之缘的同级人在朋友圈里发,说发现我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大抵最好的肯定就是这样吧。

两年前的时候,正值我最惶恐也最浮躁的大二下,那时候刚刚看到外面的世界,就像清朝末年看到了海外世界的洋务派一样,新鲜,想学习,但是不知道怎么下手,只知道如果不学,一定就完了。所以那时真是脸上写满了急于求成。接下来至少犯了几个当下的自己不认可的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就是这篇文章实际想写的东西。

你比你是谁更重要。

那时的我非常在意我自己是谁。甚至都规划好了自己要是谁。我需要看多少本书,这些书分别是什么内容。我需要参加和目标职业相关的比赛,获得更好的名次。我需要“证明”自己的领导力,需要做一名负责人。我需要参加实习,因为这个是找工作必要的内容。我需要锻炼自己的群面能力单面能力,做一个面试高手。我需要了解工作行业相关的最新资讯,我需要写XX体验报告。我需要考证,我需要学XX。

因为浮躁,所以忘我。

我信奉着成功的方法,单调地在嘴里重复着以终为始,在群面中展现各种各样的自以为是的技巧。

为什么需要这些?

因为这些都将成为我的标签,为我拥有一封好工作,敲开门。

假想这样一个人:【XXX比赛特等奖得主】【XXX公司实习生】【XXX社团领导人】【阅读过XXXXXXX】【产品深度用户】【群面不败记录】【体验报告市场分析XX篇】【拥有XXX证】【XXX科研项目负责人】【XXX实践项目负责人】。

现在请去做分享的时候,大家都想听这些标签,也都从这些标签来看吸引力。如果这些标签不够,还可以来点特别点的,【XXX创业公司创始人】【XXXX公益项目发起人】【XXX等大学offer】等。

这些标签,真的有意义么?

或者说,辛辛苦苦攒这些标签,到底有没有意义?

我花了一年时间,才搞清楚这个问题。

有一个最粗暴的理解,“你看,这些有标签的人都有各自很好的发展,所以当然是有意义的啊。”

唯一的问题是,是他们造就了这些标签,还是标签成就了他们?

记得读过一篇文章《别被校园牛人迷惑了双眼》。看起来文章题目横扫一大片,其实想讲的就是停在这里的这个问题。我们被迷惑是因为:我们以为他们牛,是因为他们有这些标签。所以我们羡慕这些标签,所以追逐这些标签,生怕自己的身份少了一个,最终被别人夸为大神,嘴里谦虚哪里哪里,心中暗自窃喜我这么牛逼一定会出人头地高人一等。

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吧,又不是鸡生蛋蛋生鸡。

不是他们标签比你多的问题,而是他们就是比你强的问题。顺便标签比你多。

而绝不是他们标签比你多,所以比你强。

在2010年开始,中国开始流行游学项目。这货最大的好处就是贴标签。参加一次项目,get标签实习经历,get标签比赛经历,get标签交换生经历,get标签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等。

从2010年前就开始,大学开始流行各种商业赛事,如XX策划赛,XX营销杯,XXX分析大赛等,大多数参赛者搜集大量资料,拼论文一般东拼西凑,把查到的观点融为一体,分工都是找一个传说中的获奖报告的提纲,然后一一对应去分工,一个人做一部分,最后发给一个人归纳并统一格式。这种比赛获得奖后,都有看起来非常牛逼的标签。

以上二者是所谓大学牛人的主流制造机器,吸引了大量痴迷者,乃至见比赛就参与。

实不相瞒,这两事,我还都曾真干过。

还是太年轻了。

直到一年后,我去面试某公司的某实习生,当时毅然只冲着这一家去,花了半个月准备。当时我有第一次列举的标签里面的全部,自我感觉极其良好,不管不顾面试官的引导,自顾自地展示自己身上地标签和我对产品的认识。估计她当时不比我现在少嫌弃我当时。恩,是啊。说得上经历丰富,全部和目标职位相关,我还真读了近十本职位相关的书籍,其中三本做了思维导图,也真的每天关注行业动态,偶尔写写评论。

谢天谢地我被淘汰了。

我特别感激命运的一点是,它总能在我感觉最好的时候扇我一耳光。成功地让我规避了每一次成功后得瑟的机会。比如我高考的失常让我掉到现在的大学。要是真如愿以偿去了B校,真不知浮成什么样。再比如就是这一次一耳光扇了我,成功地让我失败了,避免了以后我在分享会侃侃而谈面试技巧和大学规划。

形成对比的是,我在之后峰回路转的实习和目前的offer,跟我的标签和技巧,一点关系都没有。有的只有坦荡的沟通交流。

恩,虽然这次实验从控制变量法上还有一些不问题,但是大概也能够得到一些结论了。按照严谨地说法,我们能得到结论:拥有标签不一定会成功,不用标签也可能成功。

虽然我很想补充,你们看到的有标签的人,他们成功了,不是因为他们有标签,而是因为他们是他们自己。

他们是他们自己,他们有他们自己。

他们有强大的内心,有丰富的知识,有严谨的态度,有十足的热情和责任感,有干练的能力,有熟练的工具运用,有缜密的思维逻辑,有积极的学习能力。

这些是你看不见的,也是你不愿意看的。

因为这些花时间。

完成一次策划大赛简单。但是从中学到东西却困难得多。

参加一次游学简单。但是从中学到东西却困难得多。

混几个社团当负责人简单。但是从中学到东西却困难得多。

我不想讲术。

但是大家都想听术。

学长我们应该怎么规划大学时间。

学长我们应该怎么写简历。

学长我们应该怎么群面。

学长我们应该怎么单面。

学长我们应该找什么样的工作。

这些问题每一个我都能够拿来聊一下,至少能装成我真的挺懂的?好歹这些年来跟各种朋友学习交流。

但是我觉得讲这个讲不来。

每个人都成为不了另一个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方式。

我始终相信这一点。所以我在尽量让我的理念成为水,才能适应不同样式的容器。

这个才是我追求的道。上善若水。

脱标签化,这是我推翻术,重回道最重要的原因。

大学里面的这些玩意,社团组织也好,专业学习也好,科研实践也好,比赛实习也好,在企业看来,名字都是闹着玩。但是他们依然愿意看重。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东西有多牛逼,而是希望看到一个在这些标签下,逐渐成长,逐渐完善的你。这些是你的机会。

提高的是你自己——当你有着强大的内心,有丰富的知识,有严谨的态度,有十足的热情和责任感,有干练的能力,有熟练的工具运用,有缜密的思维逻辑,有积极的学习能力时,才是你能够满足的时候。

为什么今天有感而发,也是因为今天看到涉及到专业选择的问题。对于大学生而言,专业恐怕是最无关紧要的标签了——因为获得太容易了。因为专业而自鸣得意或者怨天尤人,都是不可理解的。而根据专业就业情况来考虑自己(上一届发展更好是不是这个专业更好啊,听说这个专业读研比较多是不是都需要读研啊),更是莫名其妙但是很自然到我也懒得辩驳的大学生“逻辑”。想打破传统“逻辑”理解的例子真是随手举,我们专业找到大家熟悉的公司工作的(姑且算作还不错的工作的)人里面没有在学生会久待的,只有一个人没挂过科。

你是哪里人。你是什么性别。你多少岁。你是什么学历。你是什么大学。你是什么专业。都只是浮云。我们都有着不同的代号。唯一不变的,是一直在进步成长的你,和你的心。

那样的你,比你是谁更重要。

最后的顺便提一下,我心中的道。

简单说,就是读尽量多的书,认识尽量多的人,做尽量多的事。

然后在书中,人中,事中,尽可能的学习。

重复一下上次分享会里面讲的,尽量多的书,我推荐从三大类(我称为知识三原色)开始。

哲学类:强大的心灵来源,立足之根,将决定能扎根多深。

历史类:严谨的求实态度和深远的眼界,读懂历史才能读懂时代,将决定能看多远。

数学类:严密的思维逻辑,理性的思考判断能力,这一点被很多人忽略掉,特别是非常多的人习惯用经验丰富来掩盖思维逻辑差的硬伤。他们知道可以怎么做,但是说不清楚也不愿意去想为什么这么做。

从个人喜好而言,作为一个逻辑强迫症患者,我对数学类的喜好不言而喻,甚至也没少在这点被人黑。不过我也能理解有些人的理性能力实在是无可救药,实在不行也请简单地学一下逻辑……(今天刚好看到一个知乎贴问有朋友刚学了逻辑天天显摆这个怎么破。其实真能理解逻辑的人会知道显摆是无法给自己带来实际的利益的,所以一般不怎么显摆……)

这三类读完后,再去读经济学类,心理学类,和计算机科学类。读懂市场、人类、机器的语言。最后综合上自身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行互通式举一反三,将本学科知识用其他领域知识相互印证。(纯理科从职业发展角度可以直接跳过这一层,但是依然建议读这一层里面的书作为自我补充。)

认识更多的人,是从较低的圈子向较高的圈子一步步走过去的过程。但是必须记住两点。永远的平等姿态,永远的学习态度。前者让你能够受到尊重,后者能让你受到尊敬。人脉永远不会是毫无目的的存在。如果有人愿意在你身上投资人脉,则你能做的就是成长到能够回馈他的地步。此外,永远不要在一个圈子里面当最好的那个,宁可多去几个圈子当最差的那个。

做尽量多的事,用心,用脑。

在这个状态下,任何职业规划,面试技巧都是多余的。正好应了,其实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逐渐成了路。

而你在这个过程中,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一路走来,漫地芳华。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