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是别人

来源:互联网 发布:值得背的诗词 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30 11:44

一、我没有权利干涉别人。别人没有权利干涉我。


二、别人毕竟是别人。我是我。

界限在此。


三、我的生命不是为别人而存在。别人也不是为我存在。

自由最重要。


四、拿实力说话。

面对生命。却也志存高远。享受其中,放轻松。


《设身处地》

作者:华贻芳  

      在人际交往中,最要紧的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修养,莫过于为对方“设身处地”四个字了。一般人往往本能地遇事只从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出发,只顾自己表示、表达、表演。因为这样做最省力,最省事。小孩子最爱做这种事,动不动表演,他肚皮饿了,马上会大声叫喊要吃,根本不管别人在干什么。小孩子从幼稚到成熟,磕磕碰碰,不断调整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终于逐步懂得,人活在世上,原来并不可以对别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都得根据时间、场合、条件去调整自己。人只有学会对别人设身处地,约束自己,善解人意,说话做事都从对方角度多想想,才能避免被动,做好事情,逐步进入高境界。


  其实,类似小孩子那种低能行为的放大,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我们成天都能碰到。


  你拿起电话跟朋友通话,对方的情况你什么都看不见,而你,却立即开始滔滔不绝。因为你习惯了从自己出发,你此刻很想同对方说话。于是根本不管对方是否正在午休,是否正提着裤子准备上厕所。为什么不先问一声:“你现在方便吗?”


  朋友分手上飞机,你买了一大堆东西送给他。你当然是为了表达礼节和好意,可朋友为难了:超负荷了。大包小包他拿着太困难了!万一路上摔一跤,岂不好心换了个不是?再说,你根本不知道他对这些东西是否都喜欢,都需要。


  请客吃饭,满满一桌子。你左劝右劝,按你自己认为好吃的给对方夹菜。对方很尴尬,他没有胃口,也可能忌口,更可能不中口。而你,却反复地说:来来来,不要客气!


  你写了一本书,希望朋友分享成果。收到书的人纷纷称赞:大作大作。奇怪的是,有的悄悄把他收到的有你题名的新书当垃圾处理了。而这种事,你当然是不会知道的。


  经常见到有人发脾气,却往往没有发到点子上。因为脾气并没有击中对方要害。对方有一百句话要解释,你却一百句话都空说空喊。为什么不先做点调查呢?


  特别常见的是,有人不分场合,老爱抢着讲话,横着插话,引经据典,眉飞色舞,纵横千里,气盖山河。可别人在想什么呢?对你的宏论都感兴趣吗?……


  这里有一个文化问题。按礼数走还是按需要走?习惯于表现自己还是尊重别人?从一厢情愿出发还是从客观实际出发?雪中送炭,人家会终身难忘;锦上添花呢,最多捞一个笑脸罢了。


  进一步讲,衡量人际关系好坏,通用的标准是“真诚”二字。做人,首先是真,同时要诚。按礼数走,就是不真。锦上添花,则近乎虚伪了。而实实在在的诚意,只能表现为对对方的体贴、理解、尊重和宽容。把对方装在自己心里,想对方之所想,行对方之所需,关系自然就好了。


  高水平的人,当别人讲话时,他总是耐心仔细听,先听后说,即使交错插话,也都插在要处;当别人的表达已经能代表自己的想法时,除了必要的补充外,决不从头再讲一遍,决不会掠人之美,反复说什么“我早在多少年以前就说过了”;他总是努力去肯定别人讲话中可以肯定的东西,哪怕十句中只有一句可以肯定,也决不放过;而轮到他非讲不可时,他只讲自己认为比较成熟的现场很需要的话,决不讲套话、空话和废话,决不会把本该讲三分钟的话扯成三刻钟。当然,一旦他明白,此刻听众特别希望他把话题展开,或者,不管听众是否有表示,如果他不展开,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他也会相机行事,满足别人的。在他心中,永远是从客观出发,为了他人,他人的需要第一。


  这里自然要联系到体制问题。官办体制中的人,如果那里成天不干事,人浮于事,势必会处在人际的虚假关系中。官僚的本性是成天证明自己如何正确,好教训人,爱当事后诸葛亮,根本不会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习惯和癖好。对他们来说,事情越少越好。官办中人要想做到消灭官民鸿沟,必须真正做到事事处处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着想。但那是很难的。而民办的人则不然。民办讲求广交朋友,顾客是上帝,以服务为宗旨。产品之所以要不断改进功能、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就是设身处地首先为用户着想从而也为自己提高盈利机会的基本表现。


  所以,“设身处地”应该归类为“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方法体系,(与之相对立的是“从想象或从概念出发”,)那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话题,是做好一切事情必须具有的习惯和修养。它要求我们遇事多来一点善意为对方的处境、目标和办事性格着想。这就自然需要我们有一颗平静的心,一双敏锐的眼睛,一副宽阔的胸襟。同样为了把事情做好,有的人说干就干,有的人讲求火候;有的人要求灭此朝食,有的人则习惯于慢中求快;有的人企图从解决大问题入手,一上来就根本解决问题,有的人却认为若把一大堆小问题都解决了,大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人各有异,特别是在复杂的形势面前,你往往很难用一种标准去衡量对方的所作所为,也不可根据一事一时的得失去判断对方总体的成败。这里,充分耐心的观察和体谅,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如果你根据大量事实所了解的对方,是损人利己成性的骗子、流氓、寄生虫,你的设身处地就不可以简单地从善意出发了。因为这种人身上不具有常人都有的那种感情和羞耻心,他们的目标、手段和处世原则同常人完全不同。他们身上不只是一个方法问题。对他们也要来一个设身处地,这就是紧紧抓住必然会露头的各种信息,弄明白他们成天都在打什么算盘。千万不要让个人的好意和想当然之类的低级思想方法扰乱了自己的视线。如果事实已经清清楚楚说明对方是在下决心害人,而你,还要心存侥幸,充满幻想,不采取必要的对策,其结果必定会是好心换个骡肝肺,那就太荒唐了。东郭先生的故事,可不完全是给小孩子说的啊!


作者:华贻芳

  在人际交往中,最要紧的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修养,莫过于为对方“设身处地”四个字了。一般人往往本能地遇事只从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出发,只顾自己表示、表达、表演。因为这样做最省力,最省事。小孩子最爱做这种事,动不动表演,他肚皮饿了,马上会大声叫喊要吃,根本不管别人在干什么。小孩子从幼稚到成熟,磕磕碰碰,不断调整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终于逐步懂得,人活在世上,原来并不可以对别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都得根据时间、场合、条件去调整自己。人只有学会对别人设身处地,约束自己,善解人意,说话做事都从对方角度多想想,才能避免被动,做好事情,逐步进入高境界。


  其实,类似小孩子那种低能行为的放大,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我们成天都能碰到。


  你拿起电话跟朋友通话,对方的情况你什么都看不见,而你,却立即开始滔滔不绝。因为你习惯了从自己出发,你此刻很想同对方说话。于是根本不管对方是否正在午休,是否正提着裤子准备上厕所。为什么不先问一声:“你现在方便吗?”


  朋友分手上飞机,你买了一大堆东西送给他。你当然是为了表达礼节和好意,可朋友为难了:超负荷了。大包小包他拿着太困难了!万一路上摔一跤,岂不好心换了个不是?再说,你根本不知道他对这些东西是否都喜欢,都需要。


  请客吃饭,满满一桌子。你左劝右劝,按你自己认为好吃的给对方夹菜。对方很尴尬,他没有胃口,也可能忌口,更可能不中口。而你,却反复地说:来来来,不要客气!


  你写了一本书,希望朋友分享成果。收到书的人纷纷称赞:大作大作。奇怪的是,有的悄悄把他收到的有你题名的新书当垃圾处理了。而这种事,你当然是不会知道的。


  经常见到有人发脾气,却往往没有发到点子上。因为脾气并没有击中对方要害。对方有一百句话要解释,你却一百句话都空说空喊。为什么不先做点调查呢?


  特别常见的是,有人不分场合,老爱抢着讲话,横着插话,引经据典,眉飞色舞,纵横千里,气盖山河。可别人在想什么呢?对你的宏论都感兴趣吗?……


  这里有一个文化问题。按礼数走还是按需要走?习惯于表现自己还是尊重别人?从一厢情愿出发还是从客观实际出发?雪中送炭,人家会终身难忘;锦上添花呢,最多捞一个笑脸罢了。


  进一步讲,衡量人际关系好坏,通用的标准是“真诚”二字。做人,首先是真,同时要诚。按礼数走,就是不真。锦上添花,则近乎虚伪了。而实实在在的诚意,只能表现为对对方的体贴、理解、尊重和宽容。把对方装在自己心里,想对方之所想,行对方之所需,关系自然就好了。


  高水平的人,当别人讲话时,他总是耐心仔细听,先听后说,即使交错插话,也都插在要处;当别人的表达已经能代表自己的想法时,除了必要的补充外,决不从头再讲一遍,决不会掠人之美,反复说什么“我早在多少年以前就说过了”;他总是努力去肯定别人讲话中可以肯定的东西,哪怕十句中只有一句可以肯定,也决不放过;而轮到他非讲不可时,他只讲自己认为比较成熟的现场很需要的话,决不讲套话、空话和废话,决不会把本该讲三分钟的话扯成三刻钟。当然,一旦他明白,此刻听众特别希望他把话题展开,或者,不管听众是否有表示,如果他不展开,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他也会相机行事,满足别人的。在他心中,永远是从客观出发,为了他人,他人的需要第一。


  这里自然要联系到体制问题。官办体制中的人,如果那里成天不干事,人浮于事,势必会处在人际的虚假关系中。官僚的本性是成天证明自己如何正确,好教训人,爱当事后诸葛亮,根本不会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习惯和癖好。对他们来说,事情越少越好。官办中人要想做到消灭官民鸿沟,必须真正做到事事处处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着想。但那是很难的。而民办的人则不然。民办讲求广交朋友,顾客是上帝,以服务为宗旨。产品之所以要不断改进功能、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就是设身处地首先为用户着想从而也为自己提高盈利机会的基本表现。


  所以,“设身处地”应该归类为“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方法体系,(与之相对立的是“从想象或从概念出发”,)那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话题,是做好一切事情必须具有的习惯和修养。它要求我们遇事多来一点善意为对方的处境、目标和办事性格着想。这就自然需要我们有一颗平静的心,一双敏锐的眼睛,一副宽阔的胸襟。同样为了把事情做好,有的人说干就干,有的人讲求火候;有的人要求灭此朝食,有的人则习惯于慢中求快;有的人企图从解决大问题入手,一上来就根本解决问题,有的人却认为若把一大堆小问题都解决了,大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人各有异,特别是在复杂的形势面前,你往往很难用一种标准去衡量对方的所作所为,也不可根据一事一时的得失去判断对方总体的成败。这里,充分耐心的观察和体谅,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如果你根据大量事实所了解的对方,是损人利己成性的骗子、流氓、寄生虫,你的设身处地就不可以简单地从善意出发了。因为这种人身上不具有常人都有的那种感情和羞耻心,他们的目标、手段和处世原则同常人完全不同。他们身上不只是一个方法问题。对他们也要来一个设身处地,这就是紧紧抓住必然会露头的各种信息,弄明白他们成天都在打什么算盘。千万不要让个人的好意和想当然之类的低级思想方法扰乱了自己的视线。如果事实已经清清楚楚说明对方是在下决心害人,而你,还要心存侥幸,充满幻想,不采取必要的对策,其结果必定会是好心换个骡肝肺,那就太荒唐了。东郭先生的故事,可不完全是给小孩子说的啊!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