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排序算法总结与实现

来源:互联网 发布:lte弱覆盖优化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11:56

后面的排序默认从小到大排列

冒泡排序(Bubble sort)

原理

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重复访问要排序的数列,每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前一个大于后一个元素,则交换数据。那么在一次全部访问过程中,最大的元素就’浮’动到数列的最后。然后重复进行方法,知道再没有数据交换,也就是数列已经排序完成。

步骤

  1. 比较相邻的元素。如果第一个比第二个大,就交换他们两个。
  2. 对每一对相邻元素作同样的工作,从开始第一对到结尾的最后一对。这步做完后,最后的元素会是最大的数。
  3. 针对所有的元素重复以上的步骤,除了最后一个。
  4. 持续每次对越来越少的元素重复上面的步骤,直到没有任何一对数字需要比较。

实现

void BubbleSort(int arr[], int n) {    int i, j;    i = n;    bool flag = true;    while (flag) {        flag = false;        for (j = 1; j < i; j++) {            if (arr[j-1] > arr[j]) {                swap(arr[j-1], arr[j]);                flag = true;            }        }        i--;    }}

在上面的代码中加入了一个flag来标记是否有数据交换,如果在排序过程中没发生数据交换,则表示已经排列好了,后面就不需要在遍历了。

冒泡排序算是最简单的排序算法了,但毕竟是一种效率低下的排序算法,再数据量不大的情况下可以使用。

插入排序(Insertion sort)

原理

插入排序是一种直观的排序算法。它通过构建有序数列,对未排序的数据,在已排序的数列中从后往前扫描,找到相应的位置插入。在排序的实现上,从后向前的扫描过程中,需要反复把已排序的元素逐步向后移动,为要插入的元素留空间。

步骤

  1. 从第一个元素开始,该元素可以认为已经被排序
  2. 取出下一个元素,在已经排序的元素序列中从后向前扫描
  3. 如果该元素(已排序)大于新元素,将该元素移到下一位置
  4. 重复步骤3,直到找到已排序的元素小于或者等于新元素的位置
  5. 将新元素插入到该位置后
  6. 重复步骤2~5

实现

void InsertSort(int arr[], int n) {    int i, j;    for (i = 1;  i < n; i++) {        if (arr[i] < arr[i-1]) {            int temp = arr[i];            for (j = i - 1; j >= 0 && arr[j] > temp; j--) {                arr[j+1] = arr[j];            }            arr[j+1] = temp;        }    }}

插入排序不适合对于数据了比较大的排序应用。但是,如果排序数据了很小,比如一千左右,那插入排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选择排序(Selection sort)

原理

选择排序与插入排序很像,插入排序是将一个数插入已经排好的序列,而选择排序是在未排序的序列中找到最小(大)元素,放在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然后,再从剩下的未排序的序列中再次寻找最小(大)元素,放在已排序序列的末尾,反复重复,知道所有元素排序完成。

步骤

  1. 初始时,数组全为无序区为a[0..n-1]。令i=0
  2. 在无序区a[i…n-1]中选取一个最小的元素,将其与a[i]交换。交换之后a[0…i]就形成了一个有序区。
  3. i++并重复第二步直到i==n-1。排序完成。

实现

void SelectSort(int arr[], int n){    int i, j, minIndex;    for (i = 0; i < n; i++) {        minIndex = i;        for (j = i+1; j < n; j++) {            if (arr[minIndex] > arr[j]) {                minIndex = j;            }        }        if (minIndex != i) {            Swap(arr[i],arr[minIndex]);        }    }}

选择排序中,如果某个元素位于正确的最终位置,则不会被移动。选择排序每次交换一对元素,它们当中至少有一个将被移动到最终位置上,因此对n个元素的表进行排序总共进行至多n-1次交换。在所有的完全依靠交换去移动元素的排序方法中,选择排序属于非常好的一种。

希尔排序(Shell sort)

原理

希尔排序,也称作递减增量排序算法,是插入排序的一种更高效版本。它以一定的增量将序列分为若干个组,然后每一组进行插入排序,然后减少增量反复分组进行插入排序。直到增量为1时,就为普通的插入排序,但是此时序列已经基本排列完成,只需要进行少量的移动即可完成。

步骤

将数组列在一个表中并对列排序(用插入排序)。重复这过程,不过每次用更长的列来进行。最后整个表就只有一列了。将数组转换至表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算法,算法本身仅仅对原数组进行排序(通过增加索引的步长,例如是用i += step_size而不是i++)

例如,假设有这样一组数[ 13 14 94 33 82 25 59 94 65 23 45 27 73 25 39 10 ],如果我们以步长为5开始进行排序,我们可以通过将这列表放在有5列的表中来更好地描述算法,这样他们就应该看起来是这样:

13 14 94 33 8225 59 94 65 2345 27 73 25 3910

然后我们对每列进行排序:

10 14 73 25 2313 27 94 33 3925 59 94 65 8245

将上述四行数字,依序接在一起时我们得到:[ 10 14 73 25 23 13 27 94 33 39 25 59 94 65 82 45 ].这时10已经移至正确位置了,然后再以3为步长进行排序:

10 14 7325 23 1327 94 3339 25 5994 65 8245

排序之后变为:

10 14 1325 23 3327 25 5939 65 7345 94 8294

最后以1步长进行排序(此时就是简单的插入排序了)。

实现

void ShellSort(int arr[], int n) {    int i, j, gep;    for (gep = n/2; gep > 0; gep /= 2) {        for (i = gep; i < n; i++) {            int temp = arr[i];            for (j = i - gep; j >= 0 && arr[j] > temp; j-=gep) {                arr[j+gep] = arr[j];            }            arr[j+gep] = temp;        }    }}

希尔排序步长的选择十分灵活,只要最终步场为1的任何步长序列都可以工作。以上的代码从n/2开始,每一次减半,最终步长为1,算法变为插入排序,就保证了数据一定会被排序。

归并排序(Merge sort)

原理

归并排序是创建在归并操作上的一种有效的排序算法,基本思想是分治法。它时将两个已经排序的序列合并成一个序列的操作。

步骤

归并操作

  1. 申请空间,使其大小为两个已经排序序列之和,该空间用来存放合并后的序列
  2. 设定两个指针,最初位置分别为两个已经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
  3. 比较两个指针所指向的元素,选择相对小的元素放入到合并空间,并移动指针到下一位置
  4. 重复步骤3直到某一指针到达序列尾
  5. 将另一序列剩下的所有元素直接复制到合并序列尾

归并排序

  1. 将序列每相邻两个数字进行归并操作,形成floor(n/2)个序列,排序后每个序列包含两个元素
  2. 将上述序列再次归并,形成floor(n/4)个序列,每个序列包含四个元素
  3. 重复步骤2,直到所有元素排序完毕

实现

//归并操作void _merge_array(int arr[], int first, int mid, int last, int temp[]) {    int i = first, j = mid + 1;    int m = mid, n = last;    int k = 0;    while (i <= m && j <= n) {        if (arr[i] < arr[j]) {            temp[k++] = arr[i++];        } else {            temp[k++] = arr[j++];        }    }    while (i <= m) {        temp[k++] = arr[i++];    }    while (j <= n) {        temp[k++] = arr[j++];    }    for (i = 0; i < k; i++) {        arr[first + i] = temp[i];    }}//归并排序void _merge_sorte(int arr[], int first, int last, int temp[]) {    if (first < last) {        int mid = (first + last) / 2;        _merge_sorte(arr, first, mid, temp);        _merge_sorte(arr, mid+1, last, temp);        _merge_array(arr, first, mid, last, temp);    }}void MergeSort(int arr[], int n) {    int *p = (int *)malloc(sizeof(int) * n);    if (p != nullptr) {        _merge_sorte(arr, 0, n-1, p);    }    free(p);}

归并排序是分治法的典型应用,当一个数组的左右两边都有序然后归并整个数组就有序了,利用递归逐层分治,然后合并上来就排好序了。

快速排序(Quick sort)

快速排序算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排序了,记得第一次接触的时候惊讶排序还可以这么排…题外话了

原理

快速排序也适用分治法,已一个数作为基准,左边全为笔它小的数,右边全为比它大的数。然后左右递归重复即可。

步骤

  1. 从数列中挑出一个元素,称为”基准”(pivot)
  2. 重新排序数列,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小的摆放在基准前面,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大的摆在基准的后面(相同的数可以到任一边)。在这个分区结束之后,该基准就处于数列的中间位置。这个称为分区(partition)操作。
  3. 递归地(recursive)把小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和大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排序。

实现

下面列两种实现一种MoreWindows大神已挖坑填数总结的,一种是算法导论上的实现。

MoreWindows:

void QuickSort(int arr[], int l, int r) {     if (l < r) {        int i = l, j = r;        int k = arr[i];        while (i < j) {            while (i<j && arr[j] > k) {                j--;            }            if (i<j) {                arr[i++] = arr[j];            }            while (i<j && arr[i] <= k) {                i++;            }            if (i<j) {                arr[j--] = arr[i];            }        }        arr[i] = k;        QuickSort(arr, l, i-1);        QuickSort(arr, i+1, r);    }}

算法导论 :

int quick_sort(int arr[], int left, int right) {    int index = left;    int k = arr[index];    Swap(arr[index],arr[right]);    for (int i = left; i < right; i++) {        if (arr[i] < k) {            Swap(arr[index++], arr[i]);        }    }    Swap(arr[index], arr[right]);    return index;}void QuickSort(int arr[], int left, int right) {    if (left < right) {        int index = quick_sort(arr, left, right);        QuickSort1(arr, left, index-1);        QuickSort1(arr, index+1, right);    }}

快速排序递归下去的最低情形,是数列的大小0或1,也就是永远排好了序。在每一次递归中至少有一个数会摆到它最后的位置。

堆排序(Heap sort)

堆排序对于我而言算是比较难搞懂的排序了

原理

堆排序是利用堆这种数据结构所设计的一种排序算法。最大(小)堆的根节点 为整个序列的最大(小)数。堆每取出一个根节点,堆被破坏,然后堆就会调整使之符合最大(小)堆。那么依次取出堆的根节点,依次放入新的数列中,直到堆元素为0位置,那么新的数列已经排好序了。

步骤

堆节点的访问

通常堆是通过一维数组来实现的。在起始数组为0的情形中:

  • 父节点i的左子节点在位置(2*i+1);
  • 父节点i的右子节点在位置(2*i+2);
  • 子节点i的父节点在位置floor((i-1)/2);

堆的操作

在堆的数据结构中,堆中的最大值总是位于根节点。堆中定义以下几种操作:

  • 最大堆调整(Max_Heapify):将堆的末端子节点作调整,使得子节点永远小于父节点
  • 创建最大堆(Build_Max_Heap):将堆所有数据重新排序
  • 堆排序(HeapSort):移除位在第一个数据的根节点,并做最大堆调整的递归运算

原地堆排序

  1. 创建一个堆H[0..n-1]
  2. 把堆首(最大值)和堆尾互换
  3. 把堆的尺寸缩小1,并调用MaxPrcdown(),目的是把新的数组顶端数据调整到相应位置
  4. 重复步骤2,直到堆的尺寸为1

实现

void MaxPrcdown(int arr[], int i, int n) {    int temp = arr[i];    int chlid = 2 * i + 1;    while (chlid < n) {        if (chlid + 1 < n && arr[chlid] < arr[chlid+1]) {            chlid++;        }        if (arr[chlid] <= temp) {            break;        }        arr[i] = arr[chlid];        i = chlid;        chlid = 2 * i + 1;    }    arr[i] = temp;}void HeapSort(int arr[], int n) {    for (int i = n / 2 - 1; i>=0; i--) {        MaxPrcdown(arr, i, n);    }    for (int i = n - 1; i >= 1; i--) {        Swap(arr[0], arr[i]);        MaxPrcdown(arr, 0, i);    }}

总结

参考

维基百科:冒泡排序 插入排序 选择排序 归并排序 希尔排序 快速排序 堆排序
白话经典算法系列
常用的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转载自:经典排序算法总结与实现

1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