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基础知识

来源:互联网 发布:非农数据和黄金价格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03:55

1.5 软件缺陷管理
1.5.1 一般符合下列5个规则之一,就是软件缺陷
 软件未实现产品说明书要求的功能
 软件出现了产品说明书指明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 软件实现了产品说明书未提到的功能
 软件未实现产品说明书虽未明确提及但应该实现的目标
 软件难以理解、不易使用、运行缓慢或者——从测试员的角度看——最终用户会认为不好
1.6 软件测试过程及测试过程管理
1.6.1软件测试模型–V模型
V模型是软件开发瀑布模型的变种,它反映了测试活动与分析和设计的关系
V模型中的箭头代表时间的方向,左边下降的是开发过程各阶段,与此对应的是右边上升的部分,即测试过程的各个阶段。
V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仅把测试过程作为在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及编码之后的一个阶段。主要是针对程序进行测试寻找错误,而需求分析阶段隐藏的问题一直到后期的验收测试才被发现。
1.6.2 软件测试模型– W模型
W模型可以说是V模型自然发展的产物。它强调:测试伴随着整个软件开发周期,而且测试的对象不仅是程序,需求、功能和设计同样要测试。这样,只要相应的开发活动完成,我们就可以执行测试,可以说,测试与开发是同步进行的,从而有利于尽早的发现问题。
同样,W模型中也没有很好体现测试流程的完整性。
1.6.3 软件测试模型– H模型
H模型将测试活动完全独立出来,形成一个完全独立的流程,将测试准备活动和测试执行活动清晰地体现出来。
H模型图仅仅演示了在整个生产周期中某个层次上的一次测试“微循环”。
在H模型中,软件测试模型是一个独立流程,贯穿于整个产品周期,与其他流程并发地进行。当某个测试时间点就绪是,软件测试即从测试准备阶段进入测试执行阶段。
1.6.4 软件测试过程中的活动及内容
测试过程的主要内容:
·基于项目目标,制定测试计划, 确定测试策略, 选定测试方法,排定优先级,建立里程碑,组织测试资源(测试团队、软硬件环境等)等。
·基于测试计划, 明确测试需求、测试对象和测试目标及功能与性能指标。
·依据测试计划和测试设计,测试人员可以开展测试的相关活动。
1.6.6 软件测计划的定义: 软件测试计划是指导测试过程的纲领性文件,包含了产品概述、测试策略测试方法、测试区域、测试配置、测试周期、测试资源、测试交流、风险分析等内容。
1.7 软件静态测试
1.7.1 静态测试的概念:通常是指不执行程序代码而寻找代码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或评估程序代码的过程。
静态测试对象:各种与软件相关的有必要进行测试的产物,比如各类文档、源代码等。
1.7.2 静态测试的特点:
· 不必动态地运行程序。
· 可以人工进行,充分发挥人的思维优势。
· 不需要特别的条件,容易展开。
· 对测试人员要求比较高。
1.7.3 静态测试的主要内容:
·各阶段的评审:一般评审包括:培训评审、预备评审、同行评审,我们所关心的是同行评审
·代码检查:主要检查代码和设计的一致性、代码对标准的遵循、代码的可读性、代码的逻辑表达正确性,代码的合理性
·软件复杂性分析:主要包括软件复杂性度量与控制,软件复杂性度量元,面向对象的软件复杂性度量
·软件质量度量:就是从整体上对软件质量进行评测,用于软件开发中对软件进行质量控制,并最终对软件产品进行评价和验收
1.7.4 同行评审
(1)定义:是由开发软件产品作者以外的其他人检查工作产品,以发现缺陷并寻找改进的机会。
(2)评审方法是评审参与者通常采用一行一行仔细阅读被评审对象的形式发现被测对象中的缺陷。
(3)评审的时间点一般设在工作产品到达了一个完成的里程碑并即将进入下一个开发阶段时。

(4)同行评审一般包括审查、小组评审、走查、桌面评审、临时评审五种类型。

同行评审越正式,发现的缺陷越多,但评审越正式,花费成本越高                       (5)经验表明,通过包括代码审查、桌面检查、代码走查、审查和技术评审在内的静态测试能够有效地发现30%-70%的逻辑设计和编码错误,而且这种方法一次能解释一批错误,同时还能对错误进行定位。

1.7.5 代码检查
(1) 定义:是以组为单位阅读代码,是一系列规程和错误检查技术的集合。
(2)代码评审开展时间:代码全部或部分完成后
(3) 测试目的:及早发现缺陷
(4)具体方法:一般采用静态“白盒”测试的方法
(5) 代码检查内容:
1、完整性检查
2、一致性检查
3、正确性检查
4、可修改性检查
5、可预测性检查
6、健壮性检查
7、可理解性检查
8、可验证性检查
9、结构性检查
10、可追溯性检查
11、代码标准符合性检查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