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域和冲突域

来源:互联网 发布:dvd播放软件 tn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7 07:59

   

在准备软考的时候将广播域看成了广域网,结果就错了一道题,这篇文章就从这道错题开始...

1.广播域和冲突域的定义

    广播域:网络中能接受任一设备发出的广播帧的设备的集合.
    冲突域:在同一个网络内,如果任意两台计算机在同时通信是会发生冲突,那么它们所组成的网络就是一个冲突域.
    以上是定义,具体的理解是这样的,广播域就是,如果一个站点发出广播信号后,能收到这个信号的范围,就是一个广播域.而对于冲突域来说就是,一台电脑向另外一台电脑发信号,除目的主机以外,所有可以收到这个信号的范围就是一个冲突域.

2.结合具体设备谈

    好像还是有点抽象吧,那么我们来结合一下具体的设备来说广播域和冲突域.
    冲突域最典型的设备是集线器,那么集线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让我们看一下百度百科的解释:集线器(hub)属于纯硬件网络底层设备,基本上不具有类似于交换机的"智能记忆"能力和"学习"能力。它也不具备交换机所具有的MAC地址表,所以它发送数据时都是没有针对性的,而是采用广播方式发送。也就是说当它要向某节点发送数据时,不是直接把数据发送到目的节点,而是把数据包发送到与集线器相连的所有节点,如图所示,简单明了。

                                       

    所以有了以上的铺垫就可这样的说,冲突域是基于OSI模型的第一层(物理层的).所以所有第一层的设备连接的组成一个冲突域,各个冲突域被二层设备所隔离.要记得这里的话喔!

    广播域最典型的设备是交换机(不包含三层交换机),让我们顺着上面的思路看一下交换机的工作原理(详见百度百科):交换机工作于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交换机内部的CPU会在每个端口成功连接时,通过将MAC地址和端口对应,形成一张MAC表。在今后的通讯中,发往该MAC地址的数据包将仅送往其对应的端口,而不是所有的端口;目的MAC若不存在,广播到所有的端口,接收端口回应后交换机会“学习”新的MAC地址,并把它添加入内部MAC地址表中。因此,交换机可用于划分数据链路层广播,即冲突域;但它不能划分网络层广播,即广播域。

   通过上面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广播域是基于OSI参考模型模型中的第二层的(数据链路层),每个二层设备所连接的设备,在一个广播域中。

                                   

   交换机虽然可以隔离冲突,使得所有连接在同一台交换机上的所有设备的收发数据不必要考虑其他设备是否在收发,但是当交换机收到广播信号的时候它就会向所有这台交换机所连的设备发送广播信号,如果设备过多,导致广播数据充斥整个网络,并且不能处理,占用大量的网络资源,更有甚者引起网络瘫痪,那么这样就形成了广播风暴。如何来避免广播风暴呢?大家想一下既然二层上的设备不能解决,怎么办呢?对,用三层(网络层)的设备来解决,路由器就华丽丽的出场了。

    由上面的介绍可以知道,广播域是基于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的,这样我们用三层的设备就可以将它分成不同的广播域,从而隔离广播域,避免广播风暴的形成。如图: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冲突域和广播域之间的关系,同时记住这两句话:

冲突域是基于第一层(物理层
广播域是基于第二层(数据链路层
    广播域和冲突域的问题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以上介绍如有问题,敬请留言指正!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