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契机探索开源的商业新思维 (分析的不错)

来源:互联网 发布:java用qq邮箱发送邮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9 15:18
今天,当用户已经认可并且接受开源,当开源已经成为IT产业内不可忽视的主流,开源企业们需要用新的思维来迎接机遇,并接受挑战。如何引入混源模式服务开源产业,如何突进嵌入式领域找到新的商机,又需要如何转换思维?

  靠单一引擎驱动的飞机尽管还是能在空中飞行,但却充满危险与变数,这正是全球大多数开源企业所面临的处境。

  一直以来,开源企业都号称依靠社区这股力量逐渐发展起来,但是,商业的持续成功需要更多的资金、人力以及更加完善的产业链配合。作为IT领域并不年轻的分支,开源商业一直在盈利的边缘徘徊。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放源代码运动兴起以来,一批又一批开源企业前赴后继,轰轰烈烈地演绎了一幕幕令人兴奋又感伤的故事。在这30年间,有产权软件模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形成了微软IBMOracle等行业巨头,而与此同时,开源软件却一直没有巨头企业出现。

  目前,全球范围内,开源已经进入了一个异常关键的历史时刻。在服务器领域,Linux已经与Windows、Unix一起成为操作系统三元平台的主流技术,目前正处于高端应用从Unix向Linux迁移的阶段性时期;在桌面端,Linux正进入解决第三方驱动和应用支持的增长阶段,又获得联想、戴尔等计算机OEM厂商的大批量预装,Linux有望在近2~3年内出现突破性发展的拐点。

  在中国,开源商业正迎来迅速增长、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国际Linux基金会执行董事Jim Zemlin还清楚地记得,当他1991年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的开源商业还很年轻,“没有多少人知道开源,更别说利用开源来做企业了”。如今,从操作系统到数据库,从管理软件到嵌入式产品,基于开源的商业软件公司已经遍布中国。当年被多数大企业所忽视的门外汉,如今已经是IBM、Intel、Google甲骨文Sun等企业的座上宾;当年只有少数小企业尝试的星星之火,似乎也迎来了燎原之日。

  要从金鱼变鲸鱼 首先要创新求变

  “今天的用户在软件采购的时候已经开始把开源视为一种可行的选择。只要功能真正具有可比性,用户在选择时对采用开源软件便不再犹豫。过去,很多用户对开源的解决方案犹豫不决,今年已经基本没有这个现象。这是今年开源在用户方面与往年标志性的不同与突破。” 中国开源软件(OSS)推进联盟主席陆首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总结。

  开源商业之所以能够搞活,根本原因在于思维模式的大转变。如今的开源软件不再是当年的免费软件。和有产权软件一样,开源软件如今也强调商业需求或者解决商业问题。开源软件和解决方案要从现实和IT基础架构的层面符合用户的技术需求;要在投入产出比(ROI)上更加有竞争力;要拥有商业上的持续的支持服务,从而成为一个可行的、长远的解决方案,并保证开源产品或解决方案背后拥有一个或多个强大的厂商或者社区。

  然而,尽管开源的方案在CIO们的办公桌上受到欢迎,在部署、应用和实施时,它仍然遇到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

  当用户习惯于和有产权的软件提供商在软件许可证上讨价还价时(比如获得在许可证使用上的免于起诉保护),大多数用户却不能从没有商业支持的开源软件中获得同样的支持和保护。正因为这样的限制,用户需要在采用开源方案时全面地考虑许可证相关的法律问题,并且需要在员工使用开源软件时做某些限制,从而规避来自开源许可协议方面,尤其是GPL(通用公共许可证)方面潜在的法律问题。

  大都缺乏可用的行业支持一直是挡在开源解决方案面前的一大问题。目前,全球前30大的商业开源软件提供商能够为他们的产品提供服务级别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s,SLA)的支持,而第三方的厂商(比如OpenLogic)则致力于为那些没有SLA级别服务的开源软件提供服务的市场。然而,数不清的开源应用程序、组件和库(library,在应用层和操作系统层之间的程序)依然缺乏必要的商业支持。这样的现状是开源软件公司需要继续着力改善的重点方面。

  用户不愿采用开源软件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整合性和互操作性。这包括将不同的开源应用程序和组件整合到一起,使之能够既为开源的作业堆栈(Working Stack)所用,也为公司现有的有产权的作业堆栈所用。当一些厂商(如SpikeSource)提供一个即成的作业堆栈,而其他厂商(如 OpenLogic)则为用户提供装配作业堆栈的工具的时候,用户们却希望在互操作方面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比如能够直接将开源产品注入作业堆栈中。这也是目前有产权的商业软件要强于开源软件的方面之一。有产权的软件往往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互操作性问题,并且拥有相似的用户界面从而使终端使用者很容易上手操作。

  Jim Zemlin认为,开源提供商们应该通过合作伙伴建立强大的渠道获得可靠的用户基础。但他反对初创的开源公司这么做——渠道的建立既耗时又耗资,对于它们,通过人际关系等手段行销可能更加有效。那些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公司(比如愿意主动会见客户、回答问询等)最容易获得注意。换句话说,别总是用老一套的开源思路等来卖产品和服务。

  总之,开源提供商必须提供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对于用户而言,他们对于开源的看法并没有正面和负面之分,只关心最后能否解决他们的问题。为用户提供价值是开源提供商们的头等大事,而支持服务、互操作性和集成性是上述价值中的关键部分。

文章来源于http://www.lupaworld.com
===============另外一篇介绍中国的情况
“全世界最早拥有Linux手机的是中国人,第二是日本人,第三是韩国人,然后才是美国人、欧洲人。所以中国实际上是Linux手机软件公司的鼻祖,但不幸的是最后都被卖掉了。原因是后续投资太大了,创业者也希望退出。整个投资环境不利于中国产生这样的公司。

  在世界列强瓜分Linux的时候,中国人本来是一个厨师拿着刀,现在变成肉了。原因是在欧洲和美国市场上Linux份额很少,才刚刚开始,欧洲基本没有,这些厂商在国外拼命做标准干什么?如果单个设备制造商杀到中国来,运营商不会理你,等在国外全集结好了到中国来说这是国际标准,一些中国企业一听国际标准腿就软了。”

  记者坐在黄思源面前,和他聊Linux手机操作系统的发展。黄思源是法国电信北京研发中心开源实验室总监,此前他曾是中科红旗公司副总裁兼嵌入式产品事业部总经理。但他的访谈确是谈的最畅快,也是给人很多思索的一场。

  目前,Linux社区多认为中国是“消费者”,而非“贡献者”,但黄思源认为,在Linux手机操作系统领域,中国市场不仅是最早启动的市场,连技术开发也是以中国为主,“LiPs手机操作系统联盟是由法国电信参与创办,但法国电信的Linux部门却是以中国人为主”。

在为Linux手机标准做贡献的,也主要是以中国人为主,但这些人却是在海外的组织中,某些角度上看不能不说是一些遗憾。

  黄思源提议,中国手机厂商应更多关注Linux 手机操作系统,这当然不会是因为这个市场中国厂商的关注,而是因为中国手机厂商被压制在一个非常狭窄的市场中,便宜与高端市场均都被国际大品牌占据,中间又有超5千万部的黑手机压迫,“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Linux对于中小手机厂商来说是进入高端手机的唯一通道。”

  就目前的三大手机操作系统来说,Sybiam、Windows Moblie和Linux已经有类似三分天下的格局,但以诺基亚为主的Sybiam和微软旗下的Windows Moblie,企业都没有新进入参与研发的可能,Linux是唯一可能有说话权利的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黄思源特别提到现有的中国软件商业模式,这个产业的增长在2007年很缓慢,曾任中科红旗高管的黄思源认为,“目前软件的收费模式,世界上很多公司做的还不错,但是中国公司就是不行,我们的软件收费商业模式本身在崩溃。”他也认为,如果能注重并抓住手机这个庞大的市场,如此的弱小桌面操作系统,甚至免费赠送软件都可以发展很好。

  黄思源也提到iPhone。为什么iPhone卖这么好?这个没有在中国销售的产品,却悄无声息地在中国移动上运行了40万部。“原因就是用户对体验方面的需求权利越来越强,用户追求体验,这个设备对生活影响很大。”

  他用了“可怕”一词来形容苹果。但将“颠覆”给了Google。后者的手机操作平台显然更具威胁性。“Google的话语权并不是在软件,而是在模式。我讲一个可怕的故事,Google是一定要变成运营商,他参与竞拍700兆的频谱对他特别有利。这会是用户的天堂,今后手机将会不要钱,话费会不要钱,数据业务会不要钱,他不向用户收,而是向广告商收”。

  这引发的担忧是,一旦Google推广开来,现有的运营商商业模式“肯定就崩溃了”,力量“不是软件和技术本身,而是Google背后推动的商业模式。”

  黄思源说,“不在于你发明了多少专利,法国电信拥有八千多项专利,但也是不堪一击的。我们的专利肯定比Google多,我们笑话过Google,Google所做的东西法国电信在Google成立之前都做过。”

  “我不明白整天还在讨论漫游费的问题,漫游费是掩耳盗铃。漫游就是没有成本的,竟然还有专家跑出来说是有成本的,还有人相信,但是Google的模式一定是很可怕的”。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