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过程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权最新消息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7 17:50

      软件过程模型习惯上也称为软件开发模型,它是软件开发全部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结构框架。典型的软件过程模型有瀑布模型、增量模型、演化模型(原型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等。

1、瀑布模型


这个特点有两重含义:
   (1).必须等前一阶段的工作完成之后,才能开始后一阶段的工作;
   (2).前一阶段的输出文档就是后一阶段的输入文档,因此,只有前一阶段的输出文档正确,后一阶段的工作才能获得正确的结果。
瀑布模型每个阶段都应坚持两个重要做法:
  (1).每个阶段都必须完成规定的文档,没有交出合格的文档就是没有完成该阶段的任务。完整、准确的合格文档是软件开发时期各类人员之间相互通信的媒介,也是运行时期对软件进行维护的重要依据。
  (2).每个阶段结束前都要对所完成的文档进行评审,以便迟早发现问题,改正错误。事实上越是早期阶段犯下的错误,暴露出来的时间就越晚,排除故障改正错误所需付出的代价也越高。因此,及时审查,是保证软件质量,降低软件成本的重要措施。
可以说瀑布模型是由文档驱动的。这个事实也是它的一个缺点,在可运行的软件产品交付给用户之前,用户只能通过文档来了解产品是什么样的。瀑布模型历史悠久、广为人知的,它的优势在于它是规范的、文档驱动的方法;这种模型的问题是,最终开发出的产品可能并不是用户真正需要的。

V模型


       V模型是瀑布模型的一个变体。他通过开发和测试同时进行的方式来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开发效率。可以说,V模型是软件开发测试中最重要的一种模型。

       在V模型中,测试过程被加在开发过程的后半部分,单元测试所检测代码的开发是否符合详细设计的要求。集成测试所检测此前测试过的各组成部分是否能完好地结合到一起。系统测试所检测已集成在一起的产品是否符合系统规格说明书的要求。而验收测试则检测产品是否符合最终用户的需求。
V模型的缺陷
  仅仅把测试过程作为在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及编码之后的一个阶段
       忽视了测试对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的验证,一直到后期的验收测试才被发现。

2、增量模型


      增量模型也称为渐增模型,使用增量模型开发软件时,把软件产品作为一系列的增量构件来设计、编码、集成和测试。每个构件由多个相互作用的模块构成,并且能够完成特定的功能。使用增量模型时,第一个增量构件往往实现软件的基本需求,提供最核心的功能。
优点:
    1.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用户提交可完成部分工作的产品。
    2.逐步增加产品功能可以使用户有充裕的时间学习和适应新产品,从而减少一个全新的软件可能给客户组织带来的冲击。
     增量模型具有可在软件开发的早期阶段使投资获得明显回报和较易维护的优点,但是,要求软件具有开放的结构是使用这种模型时固有的困难。

 

3、演化模型

快速原型模型

      所谓快速原型是快速建立起来的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它所能完成的功能往往是最终产品能完成的功能的一个子集。快速原型的本质是“快速”,开发人员应该尽可能快地建造出原型系统,以加速软件开发过程,节约软件开发成本。原型的用作是获知用户的真正需求,一旦需求确定了,原型系统将被抛弃。
     快速原型模型正是为了克服瀑布模型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它通过快速构建一个可在计算机上运行的原型系统,让用户试用原型系统并收集用户反馈意见的办法,获取用户的真实需求。

 
螺旋模型

      1988年,Barry Boehm正式发表了软件系统开发的"螺旋模型",它将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结合起来,强调了其他模型所忽视的风险分析,特别适合于大型复杂的系统。螺旋模型沿着螺线进行若干次迭代
      四象限代表的活动:

       (1)制定计划:确定软件目标,选定实施方案,弄清项目开发的限制条件;
  (2)风险分析:分析评估所选方案,考虑如何识别和消除风险;
  (3)实施工程:实施软件开发和验证;
  (4)客户评估:评价开发工作,提出修正建议,制定下一步计划。
      螺旋模型由风险驱动,强调可选方案和约束条件从而支持软件的重用,有助于将软件质量作为特殊目标融入产品开发之中。但是,螺旋模型也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具体如下:
  (1)螺旋模型强调风险分析,但要求许多客户接受和相信这种分析,并做出相关反应是不容易的,因此,这种模型往往适应于内部的大规模软件开发。
  (2)如果执行风险分析将大大影响项目的利润,那么进行风险分析毫无意义,因此,螺旋模型只适合于大规模软件项目。
  (3)软件开发人员应该擅长寻找可能的风险,准确地分析风险,否则将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一个阶段首先是确定该阶段的目标,完成这些目标的选择方案及其约束条件,然后从风险角度分析方案的开发策略,努力排除各种潜在的风险,有时需要通过建造原型来完成。如果某些风险不能排除,该方案立即终止,否则启动下一个开发步骤。最后,评价该阶段的结果,并设计下一个阶段。

4、喷泉模型


     喷泉模型(fountain model)是一种以用户需求为动力,以对象为驱动的模型,主要用于描述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
     优点:该模型的各个阶段没有明显的界限,开发人员可以同步进行开发——>提高软件项目开发效率,节省开发时间.
     缺点

      (1)、由于喷泉模型在各个开发阶段是重叠的,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开发人员,因此不利于项目的管理。
      (2)、此外这种模型要求严格管理文档,使得审核的难度加大,尤其是面对可能随时加入各种信息、需求与资料的情况。


参考:http://www.cnblogs.com/houleixx/archive/2009/10/20/software-engineering-process-model.html

1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