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手机再起:国产手机无法承受之重

来源:互联网 发布:oracle多表分页sql语句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6 19:43
本报记者沈娟发自上海
  “我在上海忙着抓销售呢,别的都不重要,现在销售最重要。”记者最近一次致电戴茂余,他匆匆地挂断了电话。在波导10月的人事调整中,戴茂余卸任波导销售公司总经理的职务,目前担任波导销售公司华东大区总经理。
  此前作为波导的常务副总,
  戴茂余担当了波导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当过大学教授的他,在此前所有的采访中,通常擅长滔滔不绝地谈论波导的发展大计。
  时至今时今日,未来的发展大计似乎在国产手机看来已是空谈,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销售、销售、再销售。
  国产手机的问题是共性的。国产手机“第一军团”(包括波导、TCL、夏新)第三季度财报暴露出来的集体沮丧,也让2005年最后一季度国产手机市场销售承受了无法承受之重。
  易观国际的数据显示,2005年第一季度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滑落至34%,几乎只有2003年最高峰时的一半;赛迪顾问的数据相对保守,认为今年5月的份额在44%左右;年底,在国产手机厂商公布的数据中,目前国产手机市场份额为32%。
  是继续下滑,还是绝地反攻?时至2005年底,国产手机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扑朔迷离的战役
  “敌进我退,敌强我弱。”从2000年开始,国产手机和洋品牌就在中国市场上演着一场扑朔迷离的争斗。
  在2001年以前,中国手机洋品牌一统天下。1999年,国产手机在中国市场所占份额尚不足 3%,2000年上升到8%,2001年为15%。
  时间定格在2000年。一位第一次购买手机的女性消费者从三菱小菲和松下GD90中选择了一款,这两款手机当时市场售价为人民币2000元左右,黑白屏,身材瘦长,深受年轻女性喜爱。彼时的市场, 波导、熊猫等国产品牌已经开始一定的市场攻势,但由于几乎没有可以选择的机型,很少受到购机者的重视。
  接下来的两年,国产手机开始发力,2002年39%,2003年达到鼎盛期,最高点到达了60%左右。
  2003年,中国消费者开始考虑从黑白机向彩屏机升级,在这一轮换机潮中,媒体充斥了国产手机的广告和对国产手机的溢美之辞,国产手机价格便宜,款式众多。在消费者感觉中,只要选择一款合适的手机,国产还是洋品牌似乎没有太大的差异。
  2004年开始,洋品牌因为渠道模式改革初见成效,再次成为市场中活跃的力量,2004年,国产手机市场份额下滑至45%。
  2004年底开始,从熊猫易美到中科健,国产手机倒塌开始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面临信任危机。洋手机今非昔比
  如今,在中国市场上站稳脚跟的洋品牌已经今非昔比了。
  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洋品牌,已经深入实现了本地文化的精髓。洋手机并不再是从国外市场进口产品简单地在中国市场销售,它已经是在“为中国设计”、“在中国生产”并深入中国本土销售。在这些国际巨头的国际版图上,中国已经成为了采购重阵和潜在最大的销售市场。
  从渠道来说,洋品牌开始学习本土品牌,把以前的全国代理制改为省级、市级甚至地级的销售代理,在直销渠道模式上,洋品牌也丝毫不落后。
  典型如在中国市场上崛起的诺基亚,第一轮的渠道变革终于在2004年完成,随着全国总代理的成功转型和省级代理商数目的增多,诺基亚渗透到以前很少能够达到的二、三级甚至农村市场。尝到了渠道甜头的诺基亚,从2004年年中开始第二轮渠道改革,这种被称为“省级直控分销”的混合渠道模式,向三线以下的城镇市场进军。
  2005年以来,洋手机在低端市场也大获成功,给擅长打价格战的国产手机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面对今非昔比的洋手机,国产手机的硬仗可能还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