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时代的学习:比一万小时更快

来源:互联网 发布:免费刷qqsvip永久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9 03:17

Malcolm Gladwell在《异类》一书中提到,一个人如果想要在一个领域内成为大师级人物,必须投入至少一万个小时。这也是著名的一万小时理论。

最早提出这个理论的人名叫Anders Ericsson,德国心理学家。他对各领域的卓越人士做了细致的统计,发现他们均花了不少于十年的时间从菜鸟走向卓越。即便是最天才的人士,其刻意练习的时间也无一例外地大过一万小时。

根据美国劳工部对美国25~54岁拥有未成年子女的工作人士平均工作日的时间利用状况调查,在工作日期间,美国工作人士一天的时间安排是:工作8.8h,睡眠7.6h,饮食1.1h,照料子女及家人1.2h,休闲及运动2.5h,家务劳动1.1h。除去这些时间,如果利用每天剩余的3h进行一万小时训练,大约需要十年时间实现梦想。

尽管按照一万小时的方法,很多人能够发挥潜能,坚持实现自己的理想(比如豆瓣上有个叫彭萦的人,她每年都会做自己关于一万小时践行法的总结与倒计时),但在“睡眠大约要占去二十年时间”的人生,十年十年地抽取,人生实在有限。

并且,这对于像我一样兴趣宽泛、梦想膨胀到掰脚趾头也数不完的人来说,简直就像是高中政治课本里那个临终前躺在病床上露出圣母玛利亚式微笑的老奶奶。“终于挣够买新房的钱了!”

而有个叫Tim Ferriss的人,33岁时便拥有六块腹肌,掌握十几种语言,精通散打、射箭术,拿过探戈世界锦标赛冠军。后来他出了几本畅销书,并站上TED的舞台。他曾经在6个月内,从日文初级考至高级,16岁就当起了职业翻译。从他上第一节探戈课,到最后参加世界冠军赛并创下一个世界纪录,也不过五个多月时间。他跟着历史频道学习一种古老的射箭术,一般选手通常要训练十到二十年的时间才能参加真正的竞赛,而Tim用了五天的时间准备,最后射中了两个目标。

他所用的4小时学习方法总结归纳为“DISSS”,即“解构、识别、选择、顺序(重组)、赌注”

解构(Deconstruct):把要学习的内容精准分解为若干个最小的可学习单位
识别(Identification):寻找早期训练中可能避免的失败点
选择(Select):寻求专家或经验人士的帮助,求得该技能的核心经验技巧,设法用20%的精力达到80%的结果(8020法则)
顺序(Sequence):重组学习顺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赌注(Stakes):意志力考验,设法保证自己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


Tim将一切知识与技巧都视作是“可以被测量、解构、分析、重组的”。他追求用最少的时间和资源获取知识单元的最优化效果。

而Anders的“刻意练习”理论中最可取的地方在于,他将人的学习划分为“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三块,并强调,人要通过不断的刻意练习(重复训练)并通过有效的反馈,设法将自己的“学习区”转换为“舒适区”,将“恐慌区”转换为“学习区”。

同样的学习Geek也大有人在。有一个名叫Joshua Foer的《国家地理》杂志记者在刚果共和国最北部人口稀少的恩多伊森林为了写一本关于这个世界上最后的狩猎社会的书,在找不到会说英语的当地人的情况下,独自学习林加拉语(Lingala,19世纪在刚果盆地出现的一种贸易语言)。他仅有不到两个半月的准备时间,并且只有一本美国外交事务研究所1963年印刷的课本及一本包括1109个单词的林加拉语—英语字典。通过精细解码,创造属于自己的记忆符号,并配合间歇重复练习,Joshua最终掌握了词典上的所有单词。虽然掌握单词不等于掌握一门语言,但这毕竟消除了不少交流上的障碍。

更为重要的,Joshua的学习经历刷新了所有人对“记忆”与“语言习得”的认识。


-Fin-

参考文献
[1] 陈赛. 加速时代,学点什么?[J]. 新知, 2013, (2)
[2] 俞力莎. 学会一门语言需要几个小时?
[3] 陆晴. 成年人可以学会演奏复杂乐器吗?

本文由uranusyoung授权(果壳网)发表,文章著作权为原作者所有。


(文章出处:http://www.guokr.com/blog/486701/)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