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匠》AR学校:从教育领域看增强现实机遇何在

来源:互联网 发布:php装修公司网站源码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7 22:20

《近匠》AR学校:从教育领域看增强现实机遇何在

发表于2015-03-31 20:436370次阅读| 来源CSDN11 条评论| 作者CSDN

AR学校赵良华ARVRVuforiaQulacommmetaio访谈近匠
摘要:《近匠》第77期:从创业公司LeapMotion、uSens到微软,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走进VR与AR领域,就连苹果也不例外。“AR学校”从2005年便开始接触AR技术,CEO赵良华从研发与市场角度分析了AR的现状。

如今,越来越多的硬件产品开始向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靠拢,从LeapMotion、uSens这样的初创公司,到正在开发HoloLens的微软,甚至就连苹果也开始建立AR方面的 R&D团队。近期,我们采访了根植于教育领域,通过AR技术为儿童开发科普读物的“AR学校”的CEO赵良华。他从产品研发、市场机会和软硬结合的角度,分享了对AR技术现状的看法。

 

“AR学校”CEO赵良华 

CSDN:请介绍一下您的经历和团队。

赵良华:我是2000年大学毕业的,毕业之后,我做过3D设计师,也做过大学的兼职老师,课程主要是给学生们教授3D动画、影视特效的制作。我2003年就创立了“新锐天地”(AR学校)。

我们现在的团队有120多人,从2005年就开始接触AR技术,曾为新加坡国立大学、长虹集团创新中心等定制化过AR产品。从2003年至2012年,我们一直在做一些互动产品的研发,也做过一些与三维动画相关的外包。在2012年的年底,我们被纳入了国家科技部的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进行关于AR增强现实在儿童教育领域方面品牌化的研究。在2013年到2014年,我们成功转型,从原来做服务的企业变成了一个做产品的企业,现在我们已经打通了从前期的产品的策划、设计、AR产品开发,到产品包装和推广销售的AR儿童教育产品流程。

CSDN:这款产品中,每张图片识别出的动画模型之间是可以产生互动的。你们是怎么想到做《看!恐龙》的?请问你们最初是怎么想到要采用AR形式来开发产品的?

赵良华:在2005年时,我就开始研究AR技术以当时来讲最适合做什么产品。我觉得最适合做儿童教育产品。根据我的观察,恐龙题材实际上是儿童科普书籍中最受欢迎的品类,小孩子们都希望了解这些知识,尤其是小男孩。不过,我感觉现在的普通的恐龙科普书还达不到让孩子全方位讲解恐龙知识的能力,缺少互动性,效果也不够震撼性。

但是如果采用AR技术,这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当孩子们阅读AR书籍的时候,会感觉恐龙好像跑在他们的手上和桌子上一样。所以说我们非常看好通过AR技术勾画出的科普书。

除了通过识别卡片这样的平面素材,来显示恐龙的AR产品,我们还做了立体的 场景纸模。场景纸摸是个新的尝试,我们做起来发现很痛苦。因为我们没有立体扫描的工具,只能靠我们三维的遮挡关系,并运用一些巧妙的识别方法来做。我觉得这个场景纸模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创新,因为它毕竟脱离平面,让AR不再拘泥于卡片之上,与场景融合,更有立体感。

虽然只做了36张卡片,但每张卡片并不都是简简单单的一个三维动画而已。比如剑龙的这张卡片被识别后,孩子们可以调节剑龙皮肤的颜色,就是一个颜色填涂的游戏。同时 ,我们翻查大量资料,研究了恐龙食物链的表现方式,我们做了不只十版方案。我们在开发这款产品的时候,包括书、卡牌、场景纸模、挖掘游戏、问答卡等等,我们植入了很多通过互动,启发儿童了解知识的策划方案与设计。比如说在第二本书中,我们引入了许多教孩子如何判断动物与植物的年龄的方法。从表面看这是一本恐龙书,但是我们希望孩子可以得到古生物知识,甚至拓展至与自然科学相关的方方面面的知识。


《看!恐龙》

CSDN:请问你们团队多少人开发这款产品?开发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赵良华:我们在开发《看!恐龙》过程中,大概有50到60个人参与。开发的周期长达两年的时间。因为我们在这期间改过3个版本,做好了,却最终放弃的恐龙动画模型就有上百个。因为有的恐龙模型比较精细,引擎转不动,而比较粗糙的,或者是选型有误的也不行。

其实,最早我们做了一百多个恐龙动画模型。后来我们发现,如果做一百多张卡片,一方面考虑到引擎的承受力,另一方面,现在我们有些产品就已经将近1G的大小,作为产品来讲,这给下载带来不便。所以我们最终只选择了30多个恐龙模型。

其实在开发产品的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硬件瓶颈,尤其是在内存方面。因为我们做过很多游戏外包工作,在美术方面有一定积累,原来也围绕PlayStation、Xbox 360等次时代游戏的开发。我们现在是基于手机和iPad等移动终端开发产品,我们既希望有丰满的视觉元素,又需要它可以在目前的硬件条件当中流畅运行。这对硬件要求比较高,而且现在目前移动设备的硬件水平参差不齐,我们为了兼容各种设备,就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对程序和资源进行优化,在效果和效率之间寻找平衡点。这并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

CSDN:如果单纯的依靠手机目前的CPU、GPU性能去运行一些大型的AR的产品,是否会有一定的压力?

赵良华:最起码在这两年还是会有问题。受到硬件性能的局限,目前的AR产品的动画效果不能做的太过精细。如果产品对硬件要求高,势必会损失一部分用户。以我们的产品为例,最好是在iPhone5以上的苹果手机和内存在2GB以上的Android机型上运行。

CSDN:在技术选型方面,您们怎么考虑的?为什么选择Vuforia作为AR应用的开发技术?

赵良华:实际上,我们自己也有一套自然标记识别的算法,也能够达到自然标记识别,而且标记点也是我们自己调,标记数量各方面都可以调整。但是后来发现还是Vuforia的效率比较高。而且在工具背后,有许多的软件专家在进行持续升级。我们认为Vuforia的功能比较全面,稳定性高。而且它也符合我们产品的需求。更重要的是,Qualcomm毕竟是做移动端CPU的公司,所以底层的算法优化非常好,尤其当AR产品运行在搭载Qualcomm芯片的终端上时,它的效果似乎更好。我觉得以后它与硬件结合起来,采用硬件加速的方式,效率会更高。

我们可能不太会选择像metaio这种比较傻瓜式的开发工具,因为我们毕竟是有程序开发能力的团队。所以说我们选Vuforia还是结合自身需求来考虑的。

CSDN:您在刚才提到做场景纸膜时还没有扫描工具。现在最新的Vuforia 4.0增加了扫描建模,不知道您对新版本作何评价?

赵良华:我觉得Vuforia 4.0增加的扫描建模,绝对是一个革命性的进步。因为它把2D的标记扩展到了3D,可以通过简单的扫描,提供精确的三维空间的坐标,这样让虚拟物体和现实空间融合的更加完美,扩展性也更强,体验也更新颖。现在我们已经在策划采用该功能开发的产品,预计今年年底将会发布。


CSDN:你们是如何理解增强现实技术,以及它的应用场景和潜在机会的?

赵良华:随着硬件的发展,增强现实今后一定会遍地开花,会应用于教育、游戏、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我们今天每个人手中都拿着智能手机一样。我觉得AR这个技术和它的应用的潜在机会是巨大的。我们不说别的,我们就说AR教育这个垂直领域。我觉得其中就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开发。但是现在随着我们“神奇语言卡”的推出,很多公司也在推出类似卡片,中国的这种山寨的精神太强烈了,缺乏创新精神。其实还有很多产品可以开发,比如说,从儿童图书角度看,光儿童图书都有成千上万种,仅“十万个为什么”所要涉猎的知识面就已不胜枚举。

而其他垂直领域也是如此,比如说旅游产品,游戏产品,针对成人市场、游戏市场的产品,针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生活辅助类产品等。

CSDN:针对残疾人的应用会是怎样的?

赵良华:以聋哑人为例。我们公司就有聋哑人同事,他是我们二维绘画的一个主力。聋哑人的心灵很纯净,所以我们很多的角色全都是由他来画的,因为别人画不出那种纯净的感觉。通常,他更多的是与聋哑人聊天。聋哑人在与正常人交流的时候,其实就存在沟通困难。但是如果我们做一个结合了硬件的AR产品,在聋哑人做手语的时候,能够翻译出他的语言,而在我说话时,它也能够翻译成他们的手语,那么我就能和他沟通。在这方面可以想象的空间很大。

CSDN:GoogleGlass就是一个可以与AR结合的产品,但是它屡遭诟病。您如何评价它?

赵良华:我觉得它的场景很有限,视觉感受做的不够好。而且,基于GoogleGlass做的应用程序又非常少。很多的时候,我们在做一款新产品的时候,一定不能轻视设计和视觉体验。

CSDN:现在很多人都认为AR就是一张纸和一个3D模型。缺少更深度的AR应用,比如和物联网结合,比如和智能硬件结合。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赵良华:其实如果大家只认为一个纸张和一个3D模型就叫AR,那我觉得理解的就太流于表面。这也是现在深层的AR产品太少所导致的问题。这需要我们从业的人士共同努力,让大家对AR的印象有所改观。我认为AR与互联网、硬件的结合是个必然趋势。

举个例子,你我在不同的城市,我们就可以通过硬件+虚拟现实+AR来玩卡牌游戏,比如Oculus与Leap motion结合,基本上就能达到现在我们想要的增强现实的效果。


年初在朋友圈刷屏的“小白熊”

CSDN:相信中国还有很多做AR的团队和公司,您觉得AR应用想要一鸣惊人,最重要的是什么?

赵良华:以前一段时间在朋友圈红极一时的“小白熊”为例,你说它算不算一鸣惊人?的确是一鸣惊人,因为朋友圈都知道。我觉得“一鸣惊人”不是难事。但是我认为差不多所有了解AR技术的团队都能够做“小白熊”。所以技术不是难题,它的一鸣惊人所依靠的其实是传播的噱头。

但是我觉得如果要想真的把AR技术深入到消费者心里,而且能够让消费者为它买单,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像“小白熊”这样的案例,只能满足用户的新鲜感,最终还是昙花一现。所以,产品必须能满足用户的切实需求,才能存活下去。

更多Vuforia技术信息,请关注Qualcomm开发者专区


【《近匠》有了APM,用户快到碗里来——专访听云CTO Wood】《近匠》74期,2014年随着New Relic的蹿红,把APM的概念带到国内,其实国内早在移动互联网的萌芽阶段就已经有人关注这个领域。基调网络就是其中之一。APM为应用性能锦上添花,为应用保持用户留存率带来很大帮助。

【《近匠》Amaze UI:做最懂中国程序员的开源HTML5框架】《近匠》75期,HTML5的定稿以及Web组件化让移动Web开发到了异常火爆的地步,跨屏跨平台的开源HTML5开发框架Amaze UI强调移动优先,为国内的开发者提供最具本土特色的组件工具,降低开发门槛,让应用开发变得更简单。

【《近匠》SENSORO CTO赵东炜:解密iBeacon生态】《近匠》第76期:微信推出的“摇一摇周边”功能,通过连接人与场景,让iBeacon技术以巧妙的角度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技术上,复杂的场景要如何部署?市场上,有哪些机会和问题?为此我们采访了SENSORO的CTO赵东炜。

回顾更多内容及线下开发者活动信息,请关注mobilehub公众微信号(ID: mobilehub)


寻求《近匠》免费报道,请私信:@CSDN移动,或发送邮件至mobile#csdn.net。 

本文导读

  • 第1页:《近匠》AR学校:从教育领域看增强现实机遇何在
  • 第2页:增强现实技术的潜在机会
14
 
0
  • 《近匠》壹枱智能钢琴:改造音乐行业的新“玩”家
  • 《近匠》WRTnode创始人罗未:OpenWrt,下一个时代的Android
  • 《近匠》Mixtile:跑在盒子中的嵌入式平台
  • 《近匠》第13期:UPYUN——从开发者变为服务者
  • 《近匠》LegendTech:AR技术现已加入15元豪华午餐
  • 《近匠》第05期:移动开发工具访谈,个推——有节操的push

已有11条评论

还可以再输入500个字
zkl99999欢迎您!

  • 最新评论
  • 最热评论

cgxyz 2015-04-02 22:12
AR还超前??你们真是圈内人吗?? AR有段年头了 起码8年比云计算兴起还早 只不过一直没人重视 现在的AR主要运用在电视直播 和游戏上 谷歌前年和任天堂合作AR产品 在最新版本的谷歌地图上绑定 宠物小精灵 是的!你没有看错 宠物小精灵! 当用户装有该版本GOOGLE地图来到指定可以捕获野生的宠物小精灵!! 只不过国内一直没啥人研究 而且 由于网络封锁 外界的一些边缘技术都不太容易看到
   回复
changhui 2015-04-02 13:46
3月份在沈阳一家公司看过,手机扫过一张纸上的房屋内部平面图后,手机屏幕上出现了房屋内部的立体图,可以360度旋转,很高大上的样子。
  1票  回复
橄榄圈 2015-04-01 22:53
挺超前的,这个是未来的趋势
   回复
AlexanderX_ 2015-04-01 21:04
我早上的评论怎么消失了?
   回复
speedfox2015 2015-04-01 19:42
不错啊!是个很好的方向!高新技术应用在教育领域,会很有前景
   回复
langbaoer77 2015-04-01 19:32
好新颖啊~这就是未来的趋势~看好!
   回复
qq_27055557 2015-04-01 16:47
不错,我觉的这是方向,不过有很高的技术门槛。。
   回复
baidu_27052961 2015-04-01 15:10
不错,真是值得学习啊。
   回复
u011834901 2015-04-01 11:29
哎,看看别人家的老总,再看看……羡慕啊~!
   回复
sunsky_jiang 2015-04-01 12:19
   回复
xiaogao5887 2015-04-01 11:27
挺好的,最近也在研究这方面的知识,觉得挺新颖的也挺有前景的,继续学习中
   回复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