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要对大学生进行通才教育

来源:互联网 发布:怎么防止别人偷网络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1 12:32
教育部负责人日前表示,高校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状况要进行适度硬性挂钩,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京华时报》12月11日)。这一要求可谓切中时弊。因为大学生如果不能及时就业,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是一种损失,还有可能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不过,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还是要调整我们的高等教育思路,从专才教育转向通才教育。

  专才教育是与计划经济的模式相适应的。其逻辑前提是大学可以根据经济计划的需要,按统一规格成批量地培养“标准件式”的专业人才。但当整个经济体制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之后,专门人才知识单薄、技能单一,缺乏创造性和适应性的弱点就暴露无遗。由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这常常造成了毕业生因为“专业不对口”而无法就业。

  和专才教育强调人才的标准化不同,通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完人”或“全人”,使学生具有充分的人文与科学知识的修养。一个受到通才教育的大学生在某一个专业或学术分支中虽然不如那些受到专才教育的大学生,但其知识面之广,文化修养之深,日后学术“底气”之足,适应社会的能力之强,却是那些过度专门化的大学生所难企及的。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强调通才教育并不是要否定专业教育,而是说大学教育要把重点转到努力使学生博学多才,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安身立命,长期有效地工作等方面上来。它不仅关心如何做事,同时关心如何做人,如何生活,以克服专门教育造成的精神世界的贫乏和人格的孱弱与分裂,培养“统一的人格”。

  教育部提出要根据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整学科和专业,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这也隐含了新的问题——和社会需求相比,高等教育本身总是滞后的。有些专业目前虽然就业率不高,但过几年忽然成了热门,急急把它砍掉岂不造成了新的浪费?而目前的热门,过几年也可能变得门可罗雀。因此,要改变高等教育的被动与尴尬,舍通才教育别无他途:只有“通才”才能从容面对瞬息万变、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及市场,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也才能最终提高就业率,避免资源和人才的浪费。(郭松民)